写作 抓住细节
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从家里找一张你喜欢的照片,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例文(一)
简 析
照片里的故事
我的家里,有一张三四十年前的黑白照片,边角已经破损,画面早已泛黄。三四十年的岁月,经过无数次辗转迁移,无数次风风雨雨,照片还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照片上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年轻的男子是我的外公,他一脸严肃,目光坚毅,如同一位国王,大权在握,审视着自己的国家;旁边是他的妻子,也就是我的外婆,外婆微笑着,似乎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希望,那双清澈的眼睛,像月下深深的潭水;那三个年幼的孩子分别是我的姨妈、妈妈与舅舅,舅舅当时还是个小婴儿,正依偎在外婆怀里,妈妈和姨妈挽着双手站在前面;照片的背景则是一大片即将丰收的稻田。这张朴素的黑白照片,展现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照片上的外婆美丽端庄,现在的外婆脸上爬满了皱纹,写尽了岁月的沧桑。她原先那乌黑亮丽的头发,现在已变得黯淡无光,剩下的只是一根根、一缕缕的银丝;她原先那丰润饱满的嘴唇,现在已变得干瘪;她原先那双嫩滑、纤细的手,现在已变得粗糙。变了,一切都变了,外婆的美丽容颜随时光慢慢消逝,但她对儿女无私的爱则随着岁月的延伸而愈加浓厚。
作为一个妻子,外婆是个贤内助。外公以前在县里工作,平时很忙,很少能照顾到家里,全靠外婆一个人在家中操劳。她不光要照顾三个儿女的衣食住行,还要忙自己的工作。
作为一个母亲,外婆是个好妈妈。在冬天,外婆怕自己的儿女受凉,天还未亮就借着微弱的烛光缝补衣服,做棉袄,从未觉得辛苦。每当有孩子生病,外婆总要背着他,跑上几里路,到镇上看医生。外婆为自己的孩子付出太多了!是什么让她如此心甘情愿地为儿女付出?也许唯有一个字可以解释,那便是“爱”。
我尊敬照片上的这个女人,不,这个贤惠的妻子,这个伟大的母亲——我的外婆。
→开头交代照片的价值,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具体交代照片中呈现的人物。
→围绕外貌,把现在的外婆与照片上的外婆进行对比,表现出外婆的辛劳。
→从妻子和母亲的角度对外婆进行评价,突出了对外婆的心疼和感激。
→结尾点题,进一步点明照片的意义。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作者在写作中以一张照片为依托,抓住外婆头发、嘴唇、手等外貌的变化,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外婆的辛劳。文章末尾点题,升华中心。
例文(二)
简 析
照片里的故事
外婆和我整理着这一叠散乱的相册,猛然间,一张照片从相册中滑落下来。看清照片的那一刻,我不禁陷入了回忆的长河,忆起了那个初春的故事……
矮小的老人站在小亭边,轻轻倚靠雕镂着精致花纹的柱子,笑容洋溢,似乎每一条皱纹都满含笑意。我将照片递给外婆,兴奋地说道:“还记得这张吗?外婆,这是……”外婆握住了那张照片,笑了:“当然记得了,这不就是我的乖外孙女给我拍的嘛。”
冬去春又来,天气暖和得让迎春花吐出了黄色的小花蕊。万物复苏的时节,正适合上了年纪的老人出去走一走,我便拉着外婆去河畔散步。我沉醉在初春美景中,忙着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切。“外婆外婆,快来这儿帮我拍张照。”外婆弯着身子,颤巍巍地拿着相机按下快门,照完便立刻递给我,有些紧张地问:“看看,照得好吗?”我望向外婆,看着她那张布满了岁月勾画出的一道道皱纹的脸,还有那双充满期待的深陷的眼睛,心中突然涌起一阵酸楚。
外婆其实是不喜欢拍照的。每次出去玩,大家一块合影时,外婆便默默地走开,有时我会朝她喊上一句:“外婆一起来拍照呀。”外婆总是摆摆手,拘谨地笑笑:“不用了,不用了,我一个老太太有什么好拍的,你们好好拍吧。”外婆眼睛也不好,近处的东西看不清,拿相机的手悬在空中还会微微抖动,但每次我们将相机交给外婆时,她都会毫不推辞地帮我们拍,有时拍完我还会埋怨几句:“外婆您怎么又没拍清楚呀。”她便会面带歉意地笑着。
“嗯,拍得很好呢。”我接过了相机点点头,外婆的眼神立刻变得欣喜起来。突然,我拉住外婆,笑着说道:“外婆,让我来给您拍一张吧!”外婆有些吃惊地望了望我:“不用……”我没等外婆说完,便拉着她走到那个河中小亭上,乐呵呵地对她说:“平时您都不怎么拍照,今天我来帮您好好拍几张照吧!”外婆看了看我,欣慰地笑了,脸上的皱纹似乎也舒展开了。“外婆,您靠在那个柱子上,嗯,对对,现在看镜头,好……‘茄子’!”按下快门的那一刻,镜头中的外婆笑得是那样的温暖而慈祥。
外婆其实很孤独,远离家乡来照顾我们,我和妈妈平时都早出晚归,陪她的时间很少。看着逐渐苍老的外婆,我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抽空多陪外婆出去走走,用相机记录下外婆慈爱的笑容。
→由整理照片引出回忆。
→过渡自然,描写照片上的画面。
→写外婆为“我”拍照,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描写细腻。
→插叙,引出之前外婆为“我们”拍照的情节。丰富故事内容,突出人物形象。
→“我”为外婆拍照,对外婆的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生动、丰富。
→自然流露对外婆的感激和歉疚之情。
【名师点评】
冬去春来,河畔的外婆为外孙女拍好照片后的满满期待与被外孙女拍好照片后的满满笑意,形成了完美的统一。小作者对外婆拘谨的笑、面带歉意的笑、欣慰的笑、温暖而慈祥的笑的细节把握恰如其分。在小作者的世界里,春天一定会长一些、再长一些的。
【素材一】
1984年10月1日,中断多年的国庆大典再度盛大上演。《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东在金水桥南架好了器材。他将一个1000毫米的长镜头对准了城楼,以便及时捕捉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特写;又在脖子上挂了一台装了标准镜头的莱卡M3,用来随时拍群众场面。人们情绪高涨,举着“改革开放”“2000年翻两番”这样的大横幅,挥舞着花束,昂首阔步地走过来。突然,人群中一阵喧闹。“小平您好”,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面朝天安门,高举着这条朴素而特别的横幅。王东来不及细想,“咔嚓、咔嚓”摁了两下快门。历史就在这1/125秒中定格了。这么几秒钟的一闪而过,那几个字却成了那一年最响亮的口号。因为它第一次用最亲切的话语道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心声。自此,它也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节选自沈佳音《<小平您好>照片背后的故事》)
【素材二】
大概是10个月大的我吧,头上刚长出几撮“鸭绒”,脸还鼓囊得像个胖柿子,头的大小几乎占据身体“地盘”的三分之二。无论是谁看见我,都会觉得这样的小孩真适合去做奶粉广告的形象代言人。照片就是这样被渲染得异常丰润,但是,这并不能构成照片的唯一闪光“面”。因为,在我的旁边,还有一张美丽的侧脸。她的嘴与我的脸只有一厘米的距离,也许是怕过多的亲吻让我那吹弹可破的脸染上如玻璃般透明的眼泪,也许是怕离我太远而无法当我圣洁的守护天使。那张侧脸饱满白皙,透着一股青涩与坚忍并存的复杂气息。妈妈的脸与我的脸就这样拼凑在一起,那一瞬间的温馨,足以驱尽生命的黑暗。
(节选自《照片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