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瑶海区育英学校2020-2021第二学期开学九年级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瑶海区育英学校2020-2021第二学期开学九年级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6 22:4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合肥瑶海区育英学校2020-2021第二学期开学九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如果你来到“欧洲文明的发祥地"进行研学活动,你能够看到的古迹是
A.
胡夫金字塔
B.
罗马大竞技场
C.
帕特农神庙
D.
麦加清真寺
2.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这些刻于12块铜牌之上的法律条文,是
A.
在罗马帝国时期颁布
B.
雅典民主政治特点的具体体现
C.
罗马法制建设的开始
D.
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形成的标志
3.
有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了
A.
印度种姓制度
B.
雅典民主政治
C.
欧洲封建等级制度
D.
日本大化改新
4.
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下列有关庄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政治和经济单位
B.
庄园的耕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和佃户的“份地”
C.
庄园领主的佃户分为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D.
庄园法庭由领主主持,领主的特权不受任何限制
5.
小明在学习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内容后,运用比较法列出了它们的相同点,其中错误的有
①都产生于亚洲
②都信仰耶稣
③都产生于同一时期
④都宣扬服从神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世界文明史》中说“人类疾病的病源首次具有了国际性,那些以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绝的各个民族,在疾病爆发时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的体内不具备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这种情况发生在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B.
经济大危机后
C.
新航路开辟后
D.
工业革命后
7.
下列历史事件,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的是
A.
早期殖民掠夺
B.
文艺复兴运动
C.
无产阶级运动
D.
思想启蒙运动
8.
1804年,法国颁布了一部法律文献,此后经过多次修改,今天仍然在法国施行。后来,很多国家民法都以此为参照蓝本。此法律文献是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
《拿破仑法典》
D.
《人权宣言》
9.
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
都废除了农奴制
D.
都发生在18世纪
10.
二战后,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1.
巴尔扎克的作品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他的代表作品是
A.
《神曲》
B.
《高老头》
C.
《物种起源》
D.
《哈姆雷特》
12.
1800年,苏格兰90%以上的成年人识字,法国有2/3的成年人识字;到1850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60%以上的成年人能够读书写字。这说明了,工业革命
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
推动大众教育的发展
C.
促使农村人口大增
D.
加剧城市环境的恶化
13.
学会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技巧。下列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一关键词相吻合的是(

A.
甘地
B.
玻利瓦尔
C.
圣马丁
D.
章西女王
14.
他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他领导了南美洲北部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现在南美洲的一个国家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

A.
玻利瓦尔
B.
圣马丁
C.
章西女王
D.
塔布曼
15.
历史的发展是普遍联系的。下列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对应正确的是
A.
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
B.
巴黎和会转让山东权益——五四运动爆发
C.
雅尔塔会议召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转折
D.
《北大西洋公约》签署——两极格局形成
二、辨析改错(8分)
16.
(1)出生于王公贵族的乔达摩悉达多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中属于婆罗门(

改正: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现代炸药(

改正:
(3)1914年突发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改正:
(4)1955年苏联控制的“经互会”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一反映的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名称,漫画二中哪一条约的签订导致德国被五头怪兽踩在脚下?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2)根据材料二,概括山东问题解决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凡尔赛一华盛体系虽然完成了战后列强之间关系的调整,但它是不稳的。它建立在一战后形成的极不稳定的基本力量平衡的基础上……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激化,并最终化为不可阻挡的力量爆发出来,决定了这一体系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摘编自陈从阳《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与粮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3)根据材料三,说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稳固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挑起战争的德国的目的是企图用或力取得“阳光下的地盘”,(即拥有大量的殖民地以解决其发展资本主义所需的市场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挑起战争的德国的目的仍旧是“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早取的土地”
(4)材料三中,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它目的达到了吗?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领导人预见到,这些新军队需要现代化经济为它们提供军需品。因此,他们通过发放津贴、购买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确保所需工业的建立。政府领导人不仅注意支持轻工业如纺织工业,而且注意支持重工业如采矿业、钢铁工业和造船业,因为后者是提供军需品所必不可少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苏联)194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6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的)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1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情况出现在哪个国家?结合材料评价这些经济措施的影响。(不能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写出苏联在工业方面推行的措施。
(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三,1933年前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呈现鲜明对比,这两种趋势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政策出现什么新特点?
(4)结合上述各国的历史,你认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应注意什么?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法兰西斯·培根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
材料四: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作用,导致了对世界人力物力资源的更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当欧洲的资本和技术与不发达地区的原料和劳动力相结合、首次导致了一个完整的世界经济时,世界生产率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事实上,世界工业生产在1860到1890年间增加了3倍,在1860年到1913年间增加了7倍。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培根所说的“第一种”和“第二种”东西分别是指什么?
(2)写出材料一中的“第三种东西”,并说明它与材料二有何关联及对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
(3)材料三的“它”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确立“世界工厂”地位的英国利用坚船利炮率先打开了中国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一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说明前两次工业革命如何有效利用世界人力物力资源
(5)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合肥瑶海区育英学校2020-2021第二学期开学九年级历史试卷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如果你来到“欧洲文明的发祥地"进行研学活动,你能够看到的古迹是
A.
胡夫金字塔
B.
罗马大竞技场
C.
帕特农神庙
D.
麦加清真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文明发祥地是希腊,帕特农神庙位于希腊雅典卫城的最高处石灰岩的山岗上,是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C正确;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不在希腊,A错误;罗马大竞技场位于罗马,不在希腊,B错误;麦加清真寺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不在希腊,D错误。综上故选C。
2.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这些刻于12块铜牌之上的法律条文,是
A.
在罗马帝国时期颁布
B.
雅典民主政治特点的具体体现
C.
罗马法制建设的开始
D.
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形成的标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开始,C项正确,排除B;其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A;D项是《民法大全》,排除D。
3.
有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了
A.
印度种姓制度
B.
雅典民主政治
C.
欧洲封建等级制度
D.
日本大化改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8世纪前期西欧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任相时,进行改革,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土地是主要的财富,国王和大封建主层层向自己的臣属分封土地,受封土地的人们成为他们的封臣。西欧大大小小的封建主主要依靠剥削农奴为生,从而形成了阶梯式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当时流传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了欧洲封建等级制度。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4.
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下列有关庄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政治和经济单位
B.
庄园的耕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和佃户的“份地”
C.
庄园领主的佃户分为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D.
庄园法庭由领主主持,领主的特权不受任何限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庄园法庭由领主或他的管家主持,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因此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D符合题意;ABC项表述都与庄园的相关史实相符,排除。故选择D。
5.
小明在学习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内容后,运用比较法列出了它们的相同点,其中错误的有
①都产生于亚洲
②都信仰耶稣
③都产生于同一时期
④都宣扬服从神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主张“众生平等”;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亚洲的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是耶稣,提倡平等、博爱、互助;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号召人们信仰宇宙唯一的神—真主安拉,经典是《古兰经》。因此世界三大宗教的相同点是都产生于亚洲,所以错误的有②③④,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6.
《世界文明史》中说“人类疾病的病源首次具有了国际性,那些以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绝的各个民族,在疾病爆发时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的体内不具备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这种情况发生在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B.
经济大危机后
C.
新航路开辟后
D.
工业革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题思路:根据“人类疾病的病源首次具有了国际性…,因为他们的体内不具备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可知,疾病的扩散是因为原本各民族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打破了各民族隔绝的状态。C正确;一战、经济大危机、工业革命都晚于新航路开辟,不符合材料中“首次”的要求,因此ABD错误。综上故选C。
7.
下列历史事件,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的是
A.
早期殖民掠夺
B.
文艺复兴运动
C.
无产阶级运动
D.
思想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点:文艺复兴运动。解题思路:依据“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结合相关知识回答。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故B符合题意;早期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无产阶级运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排除D。故选B。
8.
1804年,法国颁布了一部法律文献,此后经过多次修改,今天仍然在法国施行。后来,很多国家民法都以此为参照蓝本。此法律文献是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
《拿破仑法典》
D.
《人权宣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确认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故C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A项错误;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体,B项错误;1789年的《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项错误;故选C。
9.
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
都废除了农奴制
D.
都发生在18世纪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点:俄国的改革。解题思路: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不是共同点的选项。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都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仅符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排除B;废除了农奴制仅符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排除C;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发生在1861年,排除D。故选A。
10.
二战后,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晚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A项错误;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是欧洲走向联合的表现,不是冷战开始标志,C项错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D项错误;故选B。
11.
巴尔扎克的作品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他的代表作品是
A.
《神曲》
B.
《高老头》
C.
《物种起源》
D.
《哈姆雷特》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点:巴尔扎克。解题思路:紧扣“巴尔扎克”结合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品回答。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故B符合题意;《神曲》是但丁的作品,排除A;《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的著作,排除C;《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排除D。故选B。
12.
1800年,苏格兰90%以上的成年人识字,法国有2/3的成年人识字;到1850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60%以上的成年人能够读书写字。这说明了,工业革命
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
推动大众教育的发展
C.
促使农村人口大增
D.
加剧城市环境的恶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之后,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各国大力发展教育,重视教育,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
13.
学会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技巧。下列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一关键词相吻合的是(

A.
甘地
B.
玻利瓦尔
C.
圣马丁
D.
章西女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甘地先后在1922年和1930年两次掀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A正确;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解放者,采用暴力斗争方式,与题意不符,B错误;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的独立运动,采用暴力斗争方式,与题意不符,C错误;1957年印度爆发了民族大起义,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印度军民与英军展开了激战,采用的是暴力斗争方式,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14.
他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他领导了南美洲北部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现在南美洲的一个国家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

A.
玻利瓦尔
B.
圣马丁
C.
章西女王
D.
塔布曼
【答案】A
【解析】
【详解】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宣布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他率领队伍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其中玻利维亚的国家名称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故选A;圣马丁主要解放了南美洲南部地区,但没有国家以他的名字命名,排除B;章西女王是印度的民族女英雄,排除C;塔布曼一位美国废奴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杰出的黑人废奴主义运动家,排除D。
15.
历史的发展是普遍联系的。下列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对应正确的是
A.
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
B.
巴黎和会转让山东权益——五四运动爆发
C.
雅尔塔会议召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转折
D.
《北大西洋公约》签署——两极格局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主要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巴黎和会转让山东权益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B正确;《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A错误;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更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C错误;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D错误。故选B。
二、辨析改错(8分)
16.
(1)出生于王公贵族的乔达摩悉达多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中属于婆罗门(

改正: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现代炸药(

改正:
(3)1914年突发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改正:
(4)1955年苏联控制的“经互会”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改正:
【答案】(1)错误,应该把“婆罗门”改成“刹帝利”。
(2)正确。
(3)错误,应该把“波士顿倾茶事件”改成“萨拉热窝事件”。
(4)错误,应该把“经互会”改成“华约”。
【解析】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种姓制度规定祭祀、贵族是第一等级婆罗门;国王、武士、官吏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属于第四等级首陀罗;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族的王子,属于刹帝利,所以出生于王公贵族的乔达摩悉达多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中属于婆罗门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把“婆罗门”改成“刹帝利”。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
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
了广泛应用,所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现代炸药,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突发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把“波士顿倾茶事件”改成“萨拉热窝事件”。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苏联控制的华约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把“经互会”改成“华约”。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一反映的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名称,漫画二中哪一条约的签订导致德国被五头怪兽踩在脚下?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2)根据材料二,概括山东问题解决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凡尔赛一华盛体系虽然完成了战后列强之间关系的调整,但它是不稳的。它建立在一战后形成的极不稳定的基本力量平衡的基础上……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激化,并最终化为不可阻挡的力量爆发出来,决定了这一体系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摘编自陈从阳《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与粮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3)根据材料三,说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稳固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挑起战争的德国的目的是企图用或力取得“阳光下的地盘”,(即拥有大量的殖民地以解决其发展资本主义所需的市场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挑起战争的德国的目的仍旧是“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早取的土地”
(4)材料三中,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它目的达到了吗?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凡尔赛条约》。
(2)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3)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激化;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解决国际争端应该用合法和平的手段,通过谈判解决。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一反映的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名称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漫画二中《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导致德国被五头怪兽踩在脚下。
(2)根据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的信息可知,山东问题解决的原因是五四运动的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使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3)根据材料三“它建立在一战后形成的极不稳定的基本力量平衡的基础上……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激化,并最终化为不可阻挡的力量爆发出来,决定了这一体系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的信息可知,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稳固的原因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激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但是它的目的没有达到;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解决国际争端应该用合法和平的手段,通过谈判解决。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领导人预见到,这些新军队需要现代化经济为它们提供军需品。因此,他们通过发放津贴、购买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确保所需工业的建立。政府领导人不仅注意支持轻工业如纺织工业,而且注意支持重工业如采矿业、钢铁工业和造船业,因为后者是提供军需品所必不可少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苏联)194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6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的)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1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情况出现在哪个国家?结合材料评价这些经济措施的影响。(不能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写出苏联在工业方面推行的措施。
(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三,1933年前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呈现鲜明对比,这两种趋势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政策出现什么新特点?
(4)结合上述各国的历史,你认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应注意什么?
【答案】(1)国家:日本。评价:注重辩证的评价。积极方面一-发展日本经济:增强日本军事力量。消极方面一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加速日本的对外扩张。(任答一点,不能照抄原文)
(2)特点:工业与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优先发展工业。措施:工业措施是实行五年计划(或: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3)原因:1933年前年受经济大危机(或1929年经济危机)影响。1933年开始推行罗斯福新政(或“新政”)。特点:国家干预手段发展经济(或增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4)注意:要实现经济平衡(全面)发展;根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通过发展经济创建和谐社会;要提高人民的生活;重视经济改革;等。(任答-点,言之有理)
【解析】
【详解】(1)国家:根据“明治领导人预见到”可得出明治维新是日本的。评价:根据“他们通过发放津贴、购买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确保所需工业的建立”可得出在评价时要注重一分为二的评价。如积极方面一发展日本经济:增强日本军事力量。消极方面一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加速日本的对外扩张。
(2)特点:根据“(苏联的)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1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业与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优先发展工业。措施:根据“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可得出工业措施是实行五年计划。
(3)原因:根据所学可知,1933年前年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总值下降。而1933年开始推行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得以一定程度上恢复。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特点为国家干预手段发展经济。
(4)注意:根据以上几则材料所反映的主旨可概括得出要实现经济平衡(全面)发展;根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通过发展经济创建和谐社会;要提高人民的生活;重视经济改革等。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法兰西斯·培根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
材料四: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作用,导致了对世界人力物力资源的更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当欧洲的资本和技术与不发达地区的原料和劳动力相结合、首次导致了一个完整的世界经济时,世界生产率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事实上,世界工业生产在1860到1890年间增加了3倍,在1860年到1913年间增加了7倍。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培根所说的“第一种”和“第二种”东西分别是指什么?
(2)写出材料一中的“第三种东西”,并说明它与材料二有何关联及对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
(3)材料三的“它”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确立“世界工厂”地位的英国利用坚船利炮率先打开了中国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一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说明前两次工业革命如何有效利用世界人力物力资源
(5)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活字印刷术;火药。
(2)指南针;指南针革新了航海技术,为新航路的使世界开辟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工业革命;《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的发明,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世界各地区间的生产和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培根所说的“第一种”指的是活字印刷术;“第二种”东西指的是火药。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第三种东西”指的是指南针;它与材料二的关联是指南针革新了航海技术,为新航路的使世界开辟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对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三“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它”是指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的英国利用坚船利炮率先打开了中国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根据材料四“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作用,导致了对世界人力物力资源的更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当欧洲的资本和技术与不发达地区的原料和劳动力相结合、首次导致了一个完整的世界经济时,世界生产率无疑极大地提高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两次工业革命有效利用世界人力物力资源的表现是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的发明,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世界各地区间的生产和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
(5)综合以上材料的内容可知,我得到的启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