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推敲的故事
——记叙文阅读中词语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回答字、词句中作用题的思路
2、分析不同类型 字、词句中作用题的注意点
教学重点:分析不同类型 字、词句中作用题的注意点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类型 字、词句中作用题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推敲”的故事: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 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二、阅读中分析词语表达的准确性的总体思路
(一)字、词本身的意思
(二)字、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知识点)
(三)联系中心或段意
三、以往练习的分析
(一)能否删去?
1、“松鼠一胎通常能生三四个。”中的“通常”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可以删去。因为“通常”表示大多数情况下如此,但也有例外,删掉后则变成松鼠每胎只可能生三四个,与原意不符。
2、“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一句话中的“只”不能删去的理由是突出私塾学习内容的单一、枯燥,令少年鲁迅十分反感。
3、“父亲则好像很轻松”中的“好像”不能删去是因为“好像”表示父亲并非真的轻松,只是为了不让孩子担心而故作轻松,塑造了父亲隐忍、坚毅的形象,体现其对孩子博大而深沉的爱。
小结:删掉后,意思必定有细微差别。当你发现差异本身尚不能与中心直接联系起来,请用文章的内容进行填补。
(二)能否替换?
1、“不信,请看那朵(颗)流星,一定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答:不能换。因为“朵”常与“花”相搭配,用“朵”来作流星的量词,使流星给人一种仿佛花儿一般夺目绽放的印象,传神地表现出流星的绚丽光彩。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长)出来。
答:“钻”比长多了一层“用力顶”的意思,且有拟人的修辞手法蕴涵其中,生动地写出春天小草的生命力旺盛,体现春的生机勃勃。
3、晓看红湿处,花重(开)锦官城。(《品读》P 107《春夜喜语》)
答:显然“重”将早晨的花写得更饱满。“重”写出了次日清晨的繁花,经过一夜春雨的润泽,在阳光中透出一种清新而又不失绚烂的美。整句不露一字,却紧紧扣住了题目中的“春、雨”二字。
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长)着,有的浓,有的淡;(《散步》)
答:“铺”有向四周蔓延的意思,体现春天草长势很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渗透着“我”因母亲“熬”过了一个冬天,而无比快乐的心情,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歌颂。
小结:请注意那些非常规的用词!因为在“一反常态”的用词背后,正是作者特别要强调的某种内涵,往往与文章的中心有很大关系。
在联系中心前,请关注一下段落的作用与意义,使答题更加完整。
(三)相互矛盾吗?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中的“似乎”和“确凿”是否矛盾?为什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答:不矛盾。因为前文说,“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隔了七八年”,七八年前是“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但现在的情况便不能肯定了。
2、第十七段中说“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既然老师的手是“纤细”的,为什么又说是“沉甸甸”的,这两个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品读》P 19 《在那颗星子下》)
答:不矛盾。因为“纤细”是从林老师温柔的形象出发,而“沉甸甸”则体现老师的教诲在“我”心目中的分量,同时又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手实际上的“轻”来反衬林老师的教诲对我影响之深远。
小结:看似矛盾的词之所以可以用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往往有明确的不同指向。
看似矛盾的词用在一起又往往会产生奇特的表达效果,如,对比和反衬的效果。
四、练习
窃读记
林海音
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走到三阳春的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读了一会儿仍没有人理会,而书中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贯注,舍不得放下了。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其事似的问他价钱,我明知道,任何便宜价钱对于我都是枉然的,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
五、总结
抓得牢——扎实掌握字、词本身的内涵。
填得实——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在运用时还要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结合。
答得准——回答要指向文章中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