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1、西周初年,周武王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是 ——
2、夏商周社会以——关系区分尊卑关系
3、西周的社会阶层包括_
4、在西周社会中,处于社会最上层的是—
5、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产生的
6、在西周社会中,工匠属于——
7、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原因、内容、作用)
周王:
诸侯:
把某地的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接受诸侯的朝觐、纳贡、服役,受诸侯的保卫
受封者的义务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少数民民族。
1、春秋五霸指——
战国七雄指——
2、春秋第一霸是——
3、在齐国为相进行改革的是——
4、三家分晋的是——
5、春秋战国时期问鼎中原的是——,称霸西部的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有 、 ,春秋五霸中,霸业没有成功的是——,和晋楚争霸有关的成语是——,与“朝秦暮楚”有关的事件是——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奴隶
社会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东周的两个分期
前770年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前476年
前475年
前221年
春秋
战国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烽火戏诸侯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周幽王统治时期,国势更衰。周幽王更加荒淫无度。他得了一个美女叫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后从没笑过一次,为了引她一笑,周幽王带褒姒上了骊山。原来,为了防御西戎的进犯,在骊山一带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一座。西戎军队打来,就燃烧起烽火,一个连一个传递消息,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救援。 周幽王来到骊山,让人燃起了烽火。附近的诸侯看到了警报,以为敌兵来了,就急忙带兵救援。可赶到了骊山下,一个敌人也没看到,却听到了山上的鼓乐之声,大家都愣住了。周幽王便派人告诉他们:“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你们回去吧。”诸侯们生气极了,山下一片混乱。褒姒见到这场面却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后来西戎军真的攻打都城丰镐时,尽管烽火台上连举烽火告急,却没人理会了,诸侯们认为这是周幽王的胡闹。结果西戎军队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把财宝洗劫一空。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现河南省洛阳)历史上叫东周。
周王室衰微的表现:
1、王畿的面积大为缩小
2、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
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
日益丧失
3、经济贫弱
——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几个大的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乘机争霸。
改革内政、发展经济
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
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
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管仲
内容
结果
城濮之战
楚军
晋军
退避三舍
吴王夫差矛
越王勾践剑
消极
积极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三家分晋: 赵、魏、韩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
楚、秦、燕
3、重要战役
2、七雄(名称,位置)
口诀记忆: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
合纵
连横
纵横家:
战例:
①桂陵之战(齐国、魏国)
②马陵之战(齐国、魏国)
③长平之战 (秦国、赵国)
(围魏救赵)
(减灶计)
(纸上谈兵)
课堂练习
1、_________年,_______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_____, 他任用_____为相,
进行改革,又提出___的号召,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
3、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_____,与之有关的
成语是______.晋楚争霸持续百余年,最后,______打
败了晋国,做了中原霸主。
4、哪一战役致使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_______.
5、战国七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6、战国初年晋国被分为_____、_____、_____三个国家。
二、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三家分晋: 赵、魏、韩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
楚、秦、燕
3、重要战役
①桂陵之战(齐国、魏国)
②马陵之战(齐国、魏国)
③长平之战 (秦国、赵国)
2、七雄(名称,位置)
(围魏救赵)
(减灶计)
(纸上谈兵)
魏
齐
庞涓
孙膑
孙膑
历史剧表演:
一、春秋争霸
1、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2、齐桓公首霸
3、问鼎中原(晋楚争霸)
4、吴越争霸
(前770--前476)
管仲改革内容、结果
退避三舍
一鸣惊人
卧薪尝胆
城濮之战
二、战国七雄 前475年—前221年
1、三家分晋
2、合纵连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