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7 10:15: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020—2021学年下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课时练习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甲】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乙】段文字的作者是东晋文学家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中画线的词。
①仿佛若有光(????????)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女有归(????????)
(3)翻译下面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从【乙】段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
(5)【乙】文中描绘的理想境界和【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一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解释画线词。
①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
②屋舍俨然____________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根据你对这两篇文章的理解,你认为大同社会和桃源社会有哪些共同点?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丙】硕鼠硕,无食我黍!三岁女,莫我肯顾。将去,适彼乐土。乐土乐土,得我。
(节选自《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注】①硕鼠:大老鼠。一说田鼠。②贯:侍奉。③逝:通“誓”。④女:同“汝”,你。⑤爰:于是,在此。⑥所:处所。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①屋舍俨然(????????)
②矜、寡、孤、独(????????)
③不独子其子(????????)
④逝将去女(????????)
(2)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大道之行也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悉听尊便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不独亲其亲
D.是谓大同?
?
斯是陋室
(3)翻译下面句子。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4)《诗经》中提到的“乐土”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以及《礼记》中勾勒的“大同”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参考例句,结合【甲】【乙】两文,分析理想社会的特点。(两点即可)
示例:社会安定,比如【甲】文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乙】文中“盗窃乱贼而不作”。
?
4.
回答下面的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A.选贤能?
?

B.男有,女有归?
??职分、职业
C.货其弃于地也?
??憎恶
D.盗窃乱贼而不?
??兴起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

例:人不独其亲
A.皆披发身
B.无丝竹之耳
C.虽乘御风
D.稍稍其父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B.“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C.“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关上门就不会有坏事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不发生。
D.“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句话的意思是: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B.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二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异曲同工之妙。
D.《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
回答下面的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A.之行也,天下为公?
?
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睦?
??崇尚、培养
C.谋闭而不兴?
??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家一样
(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A.是大同?
?
予菊
B.故人不亲其亲?
??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是谋闭而不兴?
??两狼之并驱如
D.问今何世?
??故谋闭而不兴
(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双亲当作双亲,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
B.“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贮它,却不一定要据为己有。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句话的意思是: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孤单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所说的就是理想社会。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社会弱势群体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C.“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昔者仲尼与于宾,事毕,出游于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①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②观(guā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③言偃:子游,孔子的学生。④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不独亲其亲?:?
?
?
?
?
?
?
②女有归?:?
?
?
?
?
?
?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阅读【乙】文,说一说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来由是什么?
(4)下列对【乙】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德心,为人们多做好事。
C.“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
D.“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斗争。
(5)联系《桃花源记》描绘的理想境界和【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参考答案
1.
【答案】
(1)《礼记》,陶渊明
(2)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②以……为亲,③类,④女子出嫁
(3)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和平宁静,安居乐业,自由快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生活。
(5)①人人安居乐业,生活悠闲、平和;②人人受到社会的关爱;③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④贫富差距不悬殊;⑤有共同的信仰和道德价值观。
【解答】
(1)【甲】段《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正义》,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对其学生言偃说的一段话。【乙】段文字选自《桃花源记》,作者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
(2)①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②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亲:以......为亲。
③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属:类。
④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3)阡陌,田间小路;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4)《桃花源记》主要讲的就是作者对没有等级、没有贫穷,人人安居乐业社会的向往。联系《桃花源记》中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那里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5)在【甲】文中作者畅想了一个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并且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理想世界;在【乙】文,陶渊明描绘了一个安宁和平,自由平等,没有战乱纷扰的世外桃源。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并通过对理想世界的描写,暗讽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
【答案】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②整齐的样子,③兴起
(3)①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
②(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4)①民风淳朴,和平安宁;②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解答】
(1)该句的意思是: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溪”是“行”的状语,其后应停顿;“忘”是谓语,“路之远近”是宾语,其间应停顿。故可划分节奏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①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②一排排整齐的房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③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作:兴起。
(3)①平旷:平坦,空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②恶:憎恶。藏:私藏。
(4)结合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来看,“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许多相似的地方:①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与世外桃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似,表现了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大同社会的“男有分,女有归”与世外桃源的“其中往来种作”相似,表现了民风淳朴,和平安宁;③大同社会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平相似,表现了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据此回答即可。
3.
【答案】
(1)①整齐的样子,②同“鳏”,老而无妻,③以……为子,疼爱,④离开
(2)B
(3)①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4)示例:人人都能得到关爱,比如【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文“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或“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安居乐业(或人尽其力),比如【甲】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乙】文“男有分,女有归”。
【解答】
(1)①句意为: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
②句意为: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矜:同“鳏”,老而无妻。
③句意为: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子:以……为子,疼爱。
④句意为:发誓定要离开你。去:离开。
(2)A项,两个“之”的意思分别是: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
B项,两个“悉”的意思是:完全。
C项,两个“独”的意思分别是:老而无子的人/单单。
D项,两个“是”的意思分别是:代词,这/判断动词。
故选B。
(3)①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同“举”。修:培养。
②三:概数,多。顾:照顾。
(4)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这里结合重点句子,结合所给示例,从“人人都能得到关爱”的角度,对应【甲】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应【乙】文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从“安居乐业”的角度看,对应【甲】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对应【乙】文中“男有分,女有归”。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
【答案】
(1)A
(2)D
(3)C
(4)B
5.
【答案】
(1)D
(2)B
(3)C
(4)B
6.
【答案】
(1)①父母,②女子出嫁
(2)①孔子说:“大道施行的时候,以及夏商周三代的英贤,我未赶上,现在却有志于做这件事。”
②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3)孔子因为生活在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了“大同社会”的理想言论。
(4)B
(5)①人人安居乐业,生活悠闲、平和;
②人人受到社会的关爱;
③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
④贫富差距不悬殊;
⑤有共同的信仰和道德价值观。
【解答】
(1)①句意: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二个“亲”:父母。
②句意: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2)①逮:赶上。焉:代词,指施行大道这件事。
句意为:孔子说:“大道施行的时候,以及夏商周三代的英贤,我未赶上,现在却有志于做这件事。”
②恶:憎恨。藏:私藏。
句意为: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3)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可知,当时正处于国家割据分裂时期,各诸侯国争夺霸主,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因此,孔子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故产生了“大同社会”的理想言论。
(4)B项,“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德心”过于绝对。
(5)通过阅读【乙】文及对《桃花源记》的了解可知,在【乙】文中作者畅想了一个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并且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理想世界;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安宁和平,自由平等,没有战乱纷扰的世外桃源。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并通过对理想世界的描写,暗讽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