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培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时培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7 12: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下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课时培优训练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虽有嘉肴》)
(二)薛谭学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于郊,抚悲歌,声振林木,响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节选自《列子·汤问》)
【注】①讴:唱歌。②钱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喝酒送行。③抚节:打着节拍。④遏:阻止。
(1)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弗食?
?
?
?
?
?
?
?
?
?
?
?食不饱,力不足
B.不知其旨也?
?
?
?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虽有至道?
?
?
?
?
?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D.学然后知不足?
?
?
?不足为外人道也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语段(一)开篇是如何引出论题的?
(4)把语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5)薛谭最终学有所成,与老师齐名。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他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任年十四,学无常师,负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削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下列画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依林木之下/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不知其善也/其此之谓乎
C.以记其事/不以千里称也
D.虽有至道/大道之行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4)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余尝论学问之享,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
(节选自姚鼐《述庵文钞序》,有删改)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
?
?
?
?
?
?
?
旨:________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
?
是故:________
③然后能自反也?
?
?
?
?
?
?
?反:________
④余尝论学问之事?
?
?
?
?
?尝:________
⑤固文之贵也?
?
?
?
?
?
?
?
?
固: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
(3)【甲】文段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段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4)【甲】【乙】两个文段的论述观点的方法有哪些不同之处?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
③温故而知新________
④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甲】【乙】两段文字采用的写法不同,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4)两篇文章都是在谈学习,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齐大饥。黔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辑,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①
黔敖:人名。②
袂:袖子。③
屦(jù):麻鞋。④微与:恐怕不该这样吧。微:非。-与:同“欤”,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
?
旨(?
?
)?
②虽有至道?
?
至道(?
?
?)
③然后能自反也?
?
反(?
?

④学学半?
?
学(?
?

⑤曾子闻之?
?
闻(?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3)【甲】文中“弗食”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饿者“不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请从“施与者”的角度分别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⑤知:通“智”,智慧、才能。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
?
??(?
?
?
?

②然后能自强也?
?(?
?
?
?

③学不可以已?
?
?
(?
?
?
?

④故木受绳则直?
?(?
?
?
?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輮使之然也?
?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
?
?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参考答案
1.
【答案】
(1)A
(2)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3)开头用用“佳肴”“至道”作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形象地引出了教学相长的论点。
(4)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他一辈子也不敢说要回家了。
(5)①知错就改,他认识到自己的高傲自大于是重新求教;②刻苦学琴,当他重新学琴时,“终身不敢言归”,可见其真心。
【解答】
(1)A项,都是“吃”的意思;
B项,知道/了解;
C项,道理/道路;
D项,充足/值得。
故选A。
(2)困:困惑。自强:自我勉励。
(3)文章开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味美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继而提出了“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4)乃:于是。谢:道歉。反:返回。
(5)解答本题,需要读懂语段(二),根据“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可知,薛谭知错就改,他认识到自己的高傲自大于是重新求教;他刻苦努力,一辈子也不敢说要回家。
2.
【答案】
(1)A
(2)①所以,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了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
②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3)D
(4)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们要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解答】
(1)A项,副词,有时/副词,有时;
B项,代词,指代“至道”/副词,大概,表推测;
C项,连词,来/介词,凭借;
D项,名词,道理/名词,制度思想。
故选A。
(2)①困:困惑。
②若:如果。何以成:宾语前置句,应是“以何成”。
(3)D项,【乙】文讲的是任末勤学、好学的故事,强调的是学习态度。
(4)从【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中总结教学与学习的关系;从【乙】文“门徒悦其勤学”“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中总结勤奋学习的道理。所以启示从教学相长、勤奋学习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3.
【答案】
(1)①味美,②所以,③反思,④曾经,⑤本来
(2)①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②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
(3)教学相长,义理、考证、文章三者不能分开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强调了教学相长,【乙】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学的习的重要性。
【解答】
(1)①句意为: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②句意为: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是故:所以。
③句意为: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反:反思。
④句意为: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尝:曾经。
⑤句意为:他的文章本来就高贵。固:本来。
(2)①困:形容词做名词,困惑的地方。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②苟:如果。
(3)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观点。结合【甲】文句子“故曰:教学相长也”和【乙】文句子“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分析概括即可。
(4)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乙】文作者说文章的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阐明三个方面的关系。结合分析概括即可。
4.
【答案】
(1)①味美,②勉励,③学过的知识,④疑惑
(2)《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层层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则采用语录体,多用对偶句式来谈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4)示例:“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能弥补以前的不足。
【解答】
(1)①句意为:不知道它的甘美。旨:味美。
②句意为: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强:勉励。
③句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故:学过的知识。
④句意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殆:疑惑。
(2)第一个“学”:同“敩”,教导。
(3)阅读【甲】文,开篇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来引出教与学之间关系的阐述,很明显是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乙】文出自《论语》,运用的是语录体的形式,表述不同的学习方法与态度。二者在写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4)【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揭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乙】文选择的四则语录,道出了学习中要重视复习巩固,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并注意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提高自我的道理。了解了两文的主要内容,抓住突出的主要内容来有条理地表述自己阅读的所得即可。
5.
【答案】
(1)①味美,②最好的道理,③反思,④教导,⑤听说
(2)①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当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3)不知其旨也,不食嗟来之食
(4)帮助别人时,应当尊重别人;教给别人知识时,要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
【解答】
(1)①句意为“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意为“味美”。
②句意为“即使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意为“最好的道理”。
③句意为“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反”意为“反思”。
④句意为“教人是学的一半”,第一个“学”同“敩”,指教导。
⑤句意为“曾子听说了这件事”,“闻”意为“听说”。
(2)①故:所以。教:教导他人。学:学习。相:互相。长:推动,促进。
②其:代词,他。嗟:无礼地呼唤。可:可以。去:离开,拒绝。谢:道歉。
(3)根据原文中“弗食,不知其旨也”可知,不吃的结果是“不知其旨也”;根据原文“予唯不食嗟来之食”可见,他是因为不愿意吃他人无礼地吆喝着给的食物而“不食”的。
(4)根据【甲】文中“教学相长也”“学学半”可知,在教导别人时也同时能够促进自己提升;从【乙】文“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可见,如果给他人帮助时方式不对,不尊重别人,会伤害他人自尊,因此主动帮助别人时要注意尊重他人。
6.
【答案】
(1)①味美,②勉励,③停止,④所以,因此
(2)C
(3)①《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②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4)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5)启示:“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解答】
(1)①句意: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②句意: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强:勉励。
③句意: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已:停止。
④句意: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故:所以,因此。
(2)A项,代词,它/动词,到。
B项,动词,知道/通“智”,名词,智慧。
C项,都是表假设,即使。
D项,表转折,却/表递进,并且。
故选C。
(3)①曰:说。学:第一个同“敩”,教导;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测。
②为:变成,凝成。于:比。
(4)【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也);【乙】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5)“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言之有理即可。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