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合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
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
A.道的思想B.无为思想C.辩证法思想D.以柔克刚思想
2.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
曾随之发生变化。“周秦之变”的主要表现为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3.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明确规定刺史监察的范围,即“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逾越故事,信意举动,妄为苛刻”,要受到惩处。该规定
A.有限制刺史权力之意B.不利于刺史履行监察职责
C.意在用刺史牵制郡国D.防止了刺史与地方官勾结
4.在某种选官制度下,父祖是知识分子的子孙在家庭中即可接受古典的基本教养,可以节省学
费十之七八;一般中下层人民或每日为糊口而营役的人们则要利用余暇发奋求学,实在不是
专业读书人的对手。材料表明该选官制度
A.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B.给予了所有人平等机会
C.体现了贵族政治的弊端D.资格平等但机会不均等
5.唐朝时,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也有许多来自西亚的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地定居。这反映了唐朝
A.民族之间交往交融B.具有强大文化吸引力
C.深受外域文化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的繁荣
6.利玛窦认为中国印刷方法的简便,可以说明为什么这里能发行那么大量的书籍,而且售价还
出奇地低廉。这说明中国印刷术
A.技艺翻新与改造并不复杂B.密切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C.没有给商人带来巨大利润D.推动了文化的保存与传播
7.北宋初年,苏舜钦的《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记载:“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这数千家果农以果园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出当时苏州地区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农产品开始商品化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D.雇佣关系日益普遍
8.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
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B.防止地方割据C.发展地方经济D.扩大统治区域
9.顾炎武创作《日知录》共花费了35年时间,他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他表示,明末的治学方法就像当时人们买旧钱作废铜来铸钱,铸出的钱不仅粗恶,还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
了。这体现了顾炎武
A.重视实地考察B.反对专制主义C.强调独立思考D.推崇经世致用
10.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认为,“天理和人欲不能并立”,“天理为主而人欲听命”更是不能成立,
故而“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可能的。这说明王守仁思想
A.隐含一定的反抗色彩B.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
C.倡导民主和个性自由D.对高度集权有所批判
11.明初,长途贩运贸易主要是官僚、地主所需的奢侈品和土特产,以及百姓所需的盐、铁等必需品。明中叶后,长途贩运转变为以粮食、棉花、棉布、丝织品、铁器、瓷器、纸张、烟章、茶叶、木材、蔗糖等民生用品为主。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区域经济差异增大B.商业政策的调整
C.国家统一的推动D.海外贸易的扩大
12.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一场运动在维持现行政治秩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借“君权”推行政治
体制改革的同时,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同步变革。据此可知,这场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新文化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13.下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
A.战败促使国人观念转变B.向西方学习成为了主流
C.传统夷夏观念土崩瓦解D.近代外交意识逐渐萌发
14.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人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出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
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
15.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20世纪初的《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B.列强已经实现瓜分中国目的
C.帝国主义侵华策略转变D.帝国主义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16.1912年2月,孙中山召集同盟会议员讨论约法,特别强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之真意义所在,一以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得到与会者赞同。
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具有反独裁和求民主的精神B.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存在因人设法的历史局限性D.预见袁世凯采取复辟行为
17.1930年8月,在中共政治局会议上,掌握中国共产党实际权力的李立三组织了全国总行动
委员会,准备举行全国武装暴动。李立三还说:“忠实于共产国际是一回事,忠实于中国革命
又是一回事。”这反映出
A.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B.党内“左”倾冒险思想一度发展
C.中共脱离共产国际指挥D.中国革命尚无正确的指导理论
18.1935年4月,蒋介石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作了简要解释,“国民经济运动,
乃以振兴农业,改良农产,保护矿业,开发矿产,扶助工商,调节劳资,开辟道路,发展交通,调整金融,流通资金,促进实业为宗旨”。这一举措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确保了民族工业的持续发展
C.与中华民族利益相契合D.为即将到来的抗战做了准备
19.1938年7月,武汉成立了国民参政会,时人称其为国内对立的阶级、政党、派别间“互相忘记了旧怨”的表现。国民参政会的成立
A.使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一致B.体现了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C.实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要求D.表明国民党放弃了一党专政
20.1945年,毛泽东应约到重庆后,蒋介石在日记中称毛泽东赴渝谈判“实上帝所赐”。同时,他又指使御用媒体“一律采用中央通讯社的新闻稿”,“不要替共产党造声势”。这主要是由于
A.共产党已占据舆论上风B.蒋介石采用了两手准备
C.国民党在力图拖延谈判D.国共两党关系日趋紧张
21.1956年初,当全国农民沉浸在加入农村高级合作社的兴奋之中,但已有少数地方的个别社
员要求退社。这反映出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
A.受到小农经济思想影响B.出现了“左”倾冒进的错误
C.严重背离农民自愿原则D.存在着工作过粗的现象
22.下表是《现代汉语词典》不同版本中增加收录的部分词条。这反映出
A.思想文化的发展B.改革开放的深入C.私营经济的出现D.国有经济的改革
23.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干涉中国内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用频率。图中
变化反映了我国
A.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已趋于缓和B.强烈反对苏联干涉中国的内政
C.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消失D.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明显增强
24.毛泽东说:“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江泽民也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是一致的。”材料中两个“伟大的工程”的共同含义是要
求中国共产党
A.永远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B.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5.“神威·太湖之光”全部采用国产处理器构建,是世界上首台峰值计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
超级计算机。据介绍,其应用领域涉及天气气候、航空航天、新材料等19个方面,支持国家
重大科技应用、先进制造等领域解算任务几百项。超级计算机的研制
A.表明我国科技已领先世界B.特别强调绝对的运算速度
C.加速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D.强调经济效益是根本目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拥有百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内部的格局整齐严密,内城将禁宫大内、政府机构和居民区分开,居民区依直线划分为东西南北整齐排列的108个坊,有专门的里长在早晚负责启闭坊门。长安的东西两市,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可能想到的物品,除了征收税赋和管理市场之外,政府不对商业活动进行更多的干涉······大食、天竺、大秦的商人和僧人,东南亚商人,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学问僧,甚至还有非洲人往来于长安。
——李夏恩《忆昔开元全盛时》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也实行过对外开放,不过那时只能是对前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没有多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胡伟国《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都城长安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清朝“闭关自守”的表现。(4分)
(3)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6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轻慢)处辇毂(京都)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李文忠公全书·明僚函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求富强”采取了哪些举措?洋
务运动没有能够解决“长久之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28.(12分)图一、图二、图三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的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一、图二、图三的民族分布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孙中山眼里,香港既是中国内地走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车之鉴,又是中国内地地方治理的他山之石;既有欧美制度的暴风骤雨,又有中国文化的无声润物。
——摘编自陈鸿惠《孙中山论香港问题的三个向度》
材料二 毛泽东在同索马里总理舍马克谈话时就对香港问题的战略决策作了说明:“香港,英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我们要占领是可以的。但过去有条约关系,小部分是割让的,大部分是租的,租期是九十九年,还有三十四年才满期。这是特殊情况,我们暂时不准备动它。”“香港人就是我们中国人。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现在就控制它,对世界贸易、对我们同世界的贸易关系都不利。我们不动它并不是永远不动它,英国现在安心,将来会不安心的。”
——《受压迫的人民总是要起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
材料三 2020年5月21日,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部被港媒称为“港版国家安全法”的法律的订立,并非仅意在平息香港自身的乱局,更旨在防止香港问题对整个国家构成安全威胁。这一行动意在向外界释放明确信号:中国政府在捍卫主权和国家安全等基本利益和原则时,“将不惜一切代价”。
——环球时报《专家谈“港版国安法”:捍卫国家安全“不惜代价”》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眼里近代香港的映象。(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主席对香港问题的基本观点。(4分)
(3)据材料三,分析“港版国安法”意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