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8 10:2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亚华侨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卷
一、单选题
1. 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
A. 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B. 神农氏画像石刻
C. 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D. 西汉的耧车模型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 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 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3. 公元前704年,第17代楚君熊通再一次向周天子请求提高封号,遭拒后大怒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他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这表明当时
A. 禅让制渐成风尚 B. 世袭制开始确立
C. 分封制遭到破坏 D. 宗法制消失殆尽
4.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A. 奴隶制开始瓦解 B. 封建制度确立
C.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诸侯兼并争霸
5.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最能表明分封制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形式
B. 森严的等级制度
C. 权力分散未形成中央集权
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6. 据载,西方某古玩拍卖市场曾经有人拍卖商朝时的铁犁铧,铁犁铧已经锈迹斑斑,部分甚至剥落,竟以20万英镑高价成交。你认为这一文物是
A. 真品且价值高
B. 同时代的仿制品
C. 真品但价值不高
D. 后人伪造无价值
7.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以下言论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C.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8. 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韩非
9. 小张的历史笔记中记录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A. 齐桓公首霸 B. 商鞅变法 C. 郡县制确立 D. 百家争鸣
10.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
A. 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 B. 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
C 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 D. 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
11. 中国古代某一帝王统一全国后,改分封诸侯为设立郡县,进一步在政治体制上强化了国家统一。这一帝王是
A. 周武王 B. 秦始皇 C. 汉武帝 D. 唐太宗
12. 《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 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13. 在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中,交通表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汉武帝时的重大成就是
A. 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B. 开通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 打通了中非交通道路 D. 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14. 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A. 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 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 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15.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为其提供物质条件的是(  )
A. 甲骨文 B. 造纸术
C. 圆周率 D. 印刷术
16.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
A. 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
C. 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 D.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
17. 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郡县制的推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C. 科举制的设置
D.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18.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白渠 D. 芍陂
19.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抒发了白居易一举登第后的豪迈之情。这受益于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20.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21. 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
A. 提高了宰相地位 B. 旨在防止宰相专权
C. 削弱了君主专制 D. 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22. 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A 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 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 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 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23.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 西周时期 B. 北魏时期 C. 唐朝初期 D. 唐朝中期
24.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A 杜牧 B. 孟浩然 C. 杜甫 D. 白居易
25.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  )
A.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 刘子翚的《昭君出塞图》
D.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26. 《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A. 军政
B. 民政
C. 行政
D. 财政
27. 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这一举措
A. 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
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28. “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A. 建立元朝 B. 统一蒙古 C. 修筑长城 D. 开发江南
29. 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 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 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30. 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主要说明宋朝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城市功能的变化
C. 统治者重视商业
D. 城市比唐朝稳定
31. 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李清照作诗《乌江》,内容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A. 对南宋覆亡的遗憾
B. 恰遇婚姻变故时的无限伤感
C. 对政治腐败的不满
D. 身处民族危亡时的忧国之情
32.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 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 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33.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4. 有学者指出,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主要表现在
A. 经济重心南移 B. 自由雇佣劳动出现
C. 美洲白银流入 D. 小农经济走向解体
35. 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由此形成的机构被称为
A. 中朝 B. 内阁 C. 南书房 D. 军机处
36. 明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低价购买大片空闲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利润颇丰。这体现了
A. 生产方式更新 B. 经营理念守旧
C. 人身依附加强 D. 小农经济解体
37. 设立于雍正年间的军机处,其主要职是“承旨书谕”,奉旨议大政审大狱,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置
A. 废除了宰相制度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加强了思想控制 D. 强化了封建皇权
38.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该政策是
A. 君主专制 B. 重农抑商 C. 闭关锁国 D. 八股取士
二、非选择题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兴盛于战国的百家争鸣导致了古代中国思想界认识领域的全面活跃,为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特有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在争鸣中形成的儒、墨、法、道等学派,影响了后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和社会生活。直到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之前,这些学派的思想一直为后来者所继承。……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改革方案,寻求出路,百家争鸣的思想家纷纷用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眼光,深入探究各种政治原理,并将思维的角度置于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这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
——摘编自杨俊明《百家争鸣与古代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儒、墨、法、道学派的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家争鸣的意义。
4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材料二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依据和原因。
三亚华侨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
1. 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
A. 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B. 神农氏画像石刻
C. 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D. 西汉的耧车模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最可信的史料是出土的考古文物,所以证明“农业起源”的最可信的史料应该是河姆渡一直的稻谷遗存,故选C;房屋附院和神农氏的画像不能证明农业起源,排除AB;西汉时期,农业早已产生,所以西汉时期的楼车模型不能证明农业的起源,排除D。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 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 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姓代表家族,其位于名前面,说明中国家族宗法观念浓厚,A正确;姓名无法看出男尊女卑,排除B;名和个人相关,但是其位于姓之后,说明古代中国家族宗法重于个人名利,排除C;聚族而居与姓和名的排列无关,排除D。
3. 公元前704年,第17代楚君熊通再一次向周天子请求提高封号,遭拒后大怒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他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这表明当时
A. 禅让制渐成风尚 B. 世袭制开始确立
C. 分封制遭到破坏 D. 宗法制消失殆尽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第17代楚君熊通未经周天子的同意自立为楚武王,这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说明当时分封制遭到破坏,C正确;当时是世袭制,排除A;“开始”表述错误,排除B;“消失殆尽”不符合史实,排除D。
4.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A. 奴隶制开始瓦解 B. 封建制度确立
C.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诸侯兼并争霸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晋文公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战国时期孙膑“围魏救赵”,赵括“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兼并争霸,D项正确;奴隶制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封建制度确立是在战国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生产力飞速发展在这些成语故事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5.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最能表明分封制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形式
B. 森严的等级制度
C. 权力分散未形成中央集权
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下的权力关系的特点。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制下家庭结构与政治关系的一致性,没有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提及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但强调的是“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项正确;“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只体现出分权,没有制衡,故D项错误。
6. 据载,西方某古玩拍卖市场曾经有人拍卖商朝时的铁犁铧,铁犁铧已经锈迹斑斑,部分甚至剥落,竟以20万英镑高价成交。你认为这一文物是
A. 真品且价值高
B. 同时代的仿制品
C. 真品但价值不高
D. 后人伪造无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铧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商朝,因而题干提到的文物系后人伪造无价值,故答案为D项;结合铁犁出现的时间可知AB选项错误,排除;出土的文物是有史料价值的,C选项排除。
【点睛】秦汉时期我国铁器在战国晚期铁器初步普及和铁器工业初步形成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自此我国古代社会全面进入铁器时代。
7.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以下言论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C.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仁的思想,提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故答案为B项。A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是道家的代表思想,排除;C项“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是墨家的代表思想,排除;D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是法家的代表思想,排除。
8. 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韩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思想上有辩证法的特点,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老子思想
9. 小张的历史笔记中记录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A. 齐桓公首霸 B. 商鞅变法 C. 郡县制确立 D. 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这和商鞅变法有关,建立县制、奖励军功是变法的内容,故选B;A、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10.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
A. 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 B. 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
C. 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 D. 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同时规定车同轨,修筑长城,故B正确;A是先秦时期,C是汉代,D是明清时期,排除ACD。
11. 中国古代某一帝王统一全国后,改分封诸侯为设立郡县,进一步在政治体制上强化了国家统一。这一帝王是
A. 周武王 B. 秦始皇 C. 汉武帝 D. 唐太宗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是秦始皇,故B正确;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都排除。
12. 《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 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
13. 在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中,交通表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汉武帝时的重大成就是
A. 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B. 开通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 打通了中非交通道路 D. 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故A项正确;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在隋朝开始修建的,故B项错误;中非之间的交流从张骞通西域后到东汉时期有了发展,东汉时期交往明显,在汉武帝时期交往非常少见,故C项错误;长途海运航线可以理解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时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但其作用在当时并不明显,故D项错误。
14. 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A. 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 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 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可得出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故D正确;“消除”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丝绸之路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及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
15.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为其提供物质条件的是(  )
A. 甲骨文 B. 造纸术
C. 圆周率 D. 印刷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并为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故答案为B项。A项甲骨文是一种文体,不能提供物质条件,排除;C项圆周率与题无关,排除;D项印刷术最早出现于唐朝,时间不符,排除。
16.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
A. 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
C. 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 D.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5世纪”“洛阳”“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联系所学,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繁荣,D项正确;隋朝建立于581年,时间不符,A项错误;南朝偏安江南,而洛阳是北方城市,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士族制度受到冲击,“北民南迁”,士族制度在江南得到发展,C项错误。
17. 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郡县制的推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C. 科举制的设置
D. 中央集权制加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讲述的主要是选官制度,与郡县制的推行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从时间上“东晋”到“南齐”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正是九品中正制,同时九品中正制是依据出身和门第将人划分九品,将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考察才干,因而会出现“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与题意相符,故B正确。从“东晋”到“南齐”可以看出此现象出现的时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科举制的设置是在隋朝,时间上不符;同时题干中“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并不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标准,而科举制选拔官员是通过考试,选取有才干的人,与科举制不符,故C错误。本题中的现象是由于选官制所导致的,与加强中央集权并无关系,故D错误。
18.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白渠 D. 芍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可知,此项水利工程位于成都附近。而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故本题选A。因为郑国渠在今陕西省泾县。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城东南部,建成于公元前214年,芍陂位于今安徽寿县南。故B、C、D三项均可排除。因此选A。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
点评:了解古代重要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19.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抒发了白居易一举登第后的豪迈之情。这受益于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白居易一举登第后的豪迈之情”可知,白居易所处的时代是唐朝,再结合材料诗人笔下的内容可知,唐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因此材料所述制度是科举制,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以血缘关系为选官标准,不符合材料,A项错误;察举制是两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诗人所处时间不符,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并且其选官标准主要是门第,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20.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分析选项,A是墨家的主张;B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符合题意;D是到家的思想。所以应选C。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21. 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
A. 提高了宰相地位 B. 旨在防止宰相专权
C. 削弱了君主专制 D. 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可以看出宰相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轮换,这不利于宰相专权,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故B正确,排除A;这一方法加强了皇权,排除C;材料与地方无关,排除D。
22. 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A. 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 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 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 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答案】B
【解析】
“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说明对外管理贸易机构增多,体现出对外政治、经济联系加强,B正确;贸易税收难以看出是主导,A错误;文化影响力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唐朝时期属于开放大国心态,D错误。
23.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 西周时期 B. 北魏时期 C. 唐朝初期 D. 唐朝中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唐德宗建中元年推行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排除ABC。
24.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A. 杜牧 B. 孟浩然 C. 杜甫 D. 白居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确定材料内容中唐诗的特点,然后再依据四位唐朝诗人诗风特点来排除错误项,最后再依据诗人生活的时间来确定正确的答案。杜牧是晚唐诗人,在时间上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排除。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而材料内容是史实的真实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符合杜甫诗的特点,在时间上也相符合。白居易在时间不符合,他出生在安史之乱后。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唐诗的发展
25.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  )
A.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 刘子翚的《昭君出塞图》
D.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画卷的原作是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故答案为A项。B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刘子翚是宋代理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利玛窦生活于明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
26. 《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A. 军政
B. 民政
C 行政
D. 财政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伯镇压宋江起义军”说明宋代规定,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行政 归宰相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因此A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27. 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这一举措
A. 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
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制度,而且属于中央官制,而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地方制度,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北宋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制度,与中央的行政效率无关,故C错误;路一级的派出机构的设立并不能说明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8. “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A. 建立元朝 B. 统一蒙古 C. 修筑长城 D. 开发江南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故B符合题意;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故A不符合题意;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而长城阻碍其游牧生活,且游牧民族不习惯农耕生活,故不会开发江南,故CD不符合题意。
29. 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 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 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行省制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辖,故A符合题意;在边远地区地区,元朝设立宣慰司管理,故B不符合题意;行省制不能改变南北经济格局,故C不符合题意;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民族融合,故D不符合题意。
30. 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主要说明宋朝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城市功能的变化
C. 统治者重视商业
D. 城市比唐朝稳定
【答案】B
【解析】
依据“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可知宋朝城市功能有所变化,其经济职能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题干只强调宋代经济生活的繁荣,无法体现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虽然商业有所发展,但统治者依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题干只强调宋朝城市管理比唐朝多了一个目的,即经济管理,无法体现其城市比唐朝稳定,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A,材料的主题是宋朝城市管理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原因,但材料没有体现。
31. 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李清照作诗《乌江》,内容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A. 对南宋覆亡的遗憾
B. 恰遇婚姻变故时的无限伤感
C. 对政治腐败的不满
D. 身处民族危亡时的忧国之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是两宋交接时代,所以国仇家恨集中体现在她的作品之中。这首《乌江》中“不肯过江东”就体现出她对南宋政府的不满,表达出她身处民族危亡时的忧国之情,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时期不对,当时南宋刚刚建立;B选项看不出来;C选项错在此与政治腐败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李清照
【名师点睛】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32.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 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 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杂剧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生活化的特征,更加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B项正确。材料强调元杂剧的产生是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而不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教化功能,而是强调元杂剧的产生是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排除C。D项错误,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与元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科举制度被废除等史实不符,排除。
33.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的经济重心已经彻底转移到南方,南方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和经济发达地区;同时,这一时期汉族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相互之间有和平交往也有征战,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关系的新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A项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C项是明清时期的特征,D项是隋唐的特征,故排除ACD。。
34. 有学者指出,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主要表现在
A. 经济重心南移 B. 自由雇佣劳动出现
C. 美洲白银流入 D. 小农经济走向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元时期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并且在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选A项;自由雇佣劳动是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现象,故排除B项;美洲白银流入中属于明清时期,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小农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
35. 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由此形成的机构被称为
A. 中朝 B. 内阁 C. 南书房 D. 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由此逐渐形成了内阁,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B项正确;中朝是在汉朝时期为削弱相权而设置的机构,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南书房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立,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内阁,D项错误。
36. 明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低价购买大片空闲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利润颇丰。这体现了
A. 生产方式更新 B. 经营理念守旧
C. 人身依附加强 D. 小农经济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位地主进行了农牧渔多种经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种植,体现了生产方式的更新,故选A,排除B;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排除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故选A。
37. 设立于雍正年间的军机处,其主要职是“承旨书谕”,奉旨议大政审大狱,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置
A. 废除了宰相制度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加强了思想控制 D. 强化了封建皇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说明军机处没有决策权,只是按君主意旨办事,为加强君主权力而设立,故D正确;废除宰相制度是在明朝,故A错误;题意没有体现军机处提高效率,故B排除;军机处是行政机构,与思想控制无关,故C排除。
38.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该政策是
A. 君主专制 B. 重农抑商 C. 闭关锁国 D. 八股取士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指的是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故C正确;君主专制、重农抑商在明清之前就已存在,故AB错误;八股取士不符合“防守和排外的”,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兴盛于战国的百家争鸣导致了古代中国思想界认识领域的全面活跃,为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特有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在争鸣中形成的儒、墨、法、道等学派,影响了后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和社会生活。直到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之前,这些学派的思想一直为后来者所继承。……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改革方案,寻求出路,百家争鸣的思想家纷纷用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眼光,深入探究各种政治原理,并将思维的角度置于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这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
——摘编自杨俊明《百家争鸣与古代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儒、墨、法、道学派的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家争鸣的意义。
【答案】(1)代表人物:儒家: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道家:庄子。
(2)意义:推动了认识领域的活跃;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改革方案;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
【解析】
【详解】(1)战国时期儒、墨、法、道学派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即可,如儒家: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道家:庄子。
(2)意义:根据“百家争鸣的思想家纷纷用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眼光,深入探究各种政治原理,并将思维的角度置于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这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推动了认识领域的活跃;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改革方案;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
4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材料二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依据和原因。
【答案】(1)具体表现:出现夜市,商铺林立,人流如潮,出现瓦肆;“邸肆间列”,打破坊市的界限,工商业市镇兴起。
(2)依据:商业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繁荣的商业城市。
原因:政治相对安定;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人流如潮”可知,宋代出现夜市,商铺林立,人流如潮;根据材料“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根据材料“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可知,当时的城市打破坊市的界限。
(2)依据:根据材料“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可知,商业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根据材料“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分析可知,宋代出现繁荣的商业城市;结合所学知识,从纸币这一角度进行补充。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角度进行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