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污蔑(miè) 诽谤(fěi) 悼念(dǎo) 浅尝辄止(zhé)
B.狡狯(huì) 刨土(páo) 载诸(zhū) 卓有成效(zhuó)
C.缝隙(xì) 衰颓(shuāi) 解放(jiě) 孜孜以求(zī)
D.嫉恨(jí) 诅咒(zǔ) 气氛(fèn) 繁芜丛杂(wú)
【解析】选C。A项,“悼”应读dào。B项,“狯”应读kuài。D项,“氛”应读
fēn。
﹒
﹒
﹒
﹒
﹒
﹒
﹒
﹒
﹒
﹒
﹒
﹒
﹒
﹒
﹒
﹒
2.选词填空或判断词语运用正误。
(1)任何一个影响重大的舆情事件都不是单纯的个案,所以调查也不能_________,
只有拔出萝卜带出泥,举一反三,才是真正对人民负责,对事实真相负责,对法律
负责。(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蜻蜓点水)
(2)她一个好奇,闪身进入了山洞里,初入时一片漆黑,越往内,洞里突然_______
___起来,待她细看之下,洞里竟是别有洞天,好不奢华。(豁然开朗·醍醐灌顶)
浅尝辄止
豁然开
朗
(3)他说,自己赏竹、写竹和画竹,勉励自己像竹子那样坚韧不拔、虚心向上,
像竹子那样高风亮节、廉洁清正。(
)
(4)新房甲醛“久散不去”?可能和卧室的床垫有关,别再毫不在意。(
)
√。此处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
×。毫
摇。符合语境。
不在意,意思是丝毫不在乎或不介意。应用“不以为然”。
﹒
﹒
﹒
﹒
﹒
﹒
﹒
﹒
(5)无数的革命先烈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名和业
绩永垂不朽。(
)
(6)我见证了一片叶子在生命最后一瞬间的美,虽然这种景象微不足道,但却很
感人。( )
﹒
﹒
﹒
﹒
﹒
﹒
﹒
﹒
√。永垂不朽,是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符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符合语境。
合语境。
【文本研读】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列关于这部分文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干硬外壳”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裂口和缝隙”说明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气势。
B.第1段中作者以1848年革命预言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
C.作者在第2段中举“蒸汽、电力”和“纺纱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无产阶级革命不如科学技术革命。
D.第3段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19世纪“衰颓”特征的可怕,激发听众继续听下去的欲望。
【解析】选C。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技术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2.这篇演讲是1856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说。为什么从1848年革命谈起?
参考答案:马克思称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的心理。
(二)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3.下列关于这部分文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本段开头一句话对下文有概括提示作用,指出了科技进步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会有反方面的作用。
B.作者用“有些党派”“一些党派”的排比句式,形象地说明了不同党派对工业革命的不同态度。
C.“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这一句形象地说明了没有机器就没有工人。
D.作者运用“好人儿罗宾”“非默法庭”的典故形象地点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解析】选C。这句话形象地表明社会的新生力量只有靠新生的人来掌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4.如何理解“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参考答案: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同样是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
B.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
C.人类的思想意识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指满足人们吃、喝、住、穿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状况。
D.认识人们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可以从人们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入手。
E.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生活的方式,决定着人们去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
【解析】选B、C。A项,于文无据;D项,与文意相反;E项,理解过于表面化,与文意相反。
2.品读课文第1段,说说恩格斯是怎样告诉世人马克思逝世这一噩耗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停止思想”“睡着了”运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写出了恩格斯极度悲痛的心情以及对马克思的尊敬。
“在安乐椅上”说明了马克思临终时的姿态,表明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对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
3.第4段中“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突出马克思的贡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对比。“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二)阅读课文第6~9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马克思认为科学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B.马克思更高兴看到那些实际应用可以预见的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
C.马克思更重视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实用价值的科学发现。
D.马克思认识到了电学方面的各种发现必将对工业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解析】选C。C项,“更重视”说法于文无据。
5.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具有过渡作用。
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是承上,是对第5段的总结。“这样”指的是第5段中的“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都不是浅尝辄止”。“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是启下,由此过渡到评述马克思革命的科学观。
②对马克思革命的科学观的评价,说明了马克思是一个完全新型的“科学巨匠”,他不是一个远离革命实践的书斋学者,而是一位将科学与革命斗争密切相连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这样就把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和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融合在一起,为下一段评价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做过渡。
6.文章第8段说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备选要点】
这篇悼词性质的演说词,给人的感觉似乎并不悲伤,反倒有点豪气。恩格斯为什么会这样写?
参考答案:①鼓舞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化悲痛为力量。②对马克思热烈赞颂,马克思的死,可谓“重于泰山”,“死得其所”。③与恩格斯豪迈壮阔的人生观有关。
【重点探究】
1.有人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联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一文,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点拨】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这是一种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如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能解决社会不公正问题。只有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资本主义是不会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这一观点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问题。
2.(文化传承与理解)从个人发展角度看,我们应从马克思身上学习哪些有用的人文精神?请结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平常积累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示例一:马克思不迷信权威的意识、“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精神,无疑应是当代中学生的精神养料。
示例二:马克思之所以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们应该学习他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
【技法借鉴】
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第1段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2段的议论是在第1段的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运用点拨】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作用和方法
1.记叙的作用: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代人物的关系;交代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概括事实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联系故事情节、过渡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等。
2.描写的作用:展现自然景色的风貌;展现人物的形态、举止、言谈及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活动的背景或具体环境,唤起人们的审美情绪,影响人们的感情,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描写大致有两种类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3.议论的作用: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提高战斗性;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贯通文脉,使篇章结构紧凑。
议论的方法:夹叙夹议、寓理于情等。
4.抒情的作用: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
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即事抒情、借景抒情等。
【主题阅读】
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互尊重,在他们看来,任何人对他们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评都不及他们彼此交换意见那样意义重大。于是,一有机会,恩格斯便摆脱商务,跑回伦敦。他俩天天见面,不是在这个家里,就是在那个家里。讨论问题时,他们在屋子里,各自沿着一条对角走来走去,一连谈上几个钟头。
★文化传承
1.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列宁
2.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头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相互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别林斯基
3.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友谊应该受到这种或那种考验。在这些乌云和风暴后,那么友谊就会更加巩固,真正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放射出新的光芒。
——马克思
★践行楷模
革命家的友谊光辉
朱德与陈毅都为党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两人
曾长期共事,密切合作,从而铸就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友谊的典范。大革
命时期,他们携手对杨森开展统战工作;赣南三整时期,陈毅协助朱德在危难时
刻保存了革命火种;湘南暴动时期,共同领导发动了著名的湘南暴动;井冈山斗
争时期,都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央苏区时期,
陈毅客观公正调解朱德、毛泽东之间的纠纷,解决了红四军内部思想不统一的
问题;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他们通过诗词抒发心怀,传递革命友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然相互支持,同心同德。回顾朱德和陈毅之间的革命友谊,对于今天党的领导干部如何处理个人友谊与党的事业的关系有着重要启示。
★素养内化
根据上面的材料,请以“友谊”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有人说:真正激励你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那些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
努力。这样看来,拥有一名对手比拥有一位朋友更有用。对手固然重要,朋友也
必不可少。正是马克思收获了恩格斯的友谊,他们才成就了伟大的革命友谊。
而马克思也说没有恩格斯,他永远不能完成《资本论》这部著作。孔子也
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你把时间花在
朋友身上,朋友也会把时间花在你身上,而对手却不一定会把时间花在你身上。
从古至今,若没有友谊,就没有各种经典的送别诗;若没有友谊,就没有伯牙与钟
子期的《高山流水》;若没有友谊,就没有近代朱德与陈毅的革命情怀……我觉
得,一个不愿意有朋友的人,是因为他自私到连一点时间都不愿意与别人分享。
这样的人,就算他成功,也走不远。
【类文欣赏】
在卡洛琳·巴尔大妈葬礼上的演说
[美]威廉·福克纳
卡洛琳见证了我来到这个世界。而今,我目送她离开这里,这是我的荣幸。
自从我父亲去世以后,对于大妈而言,我就是一家之主了。对于这个家庭,她献
出了半个世纪的忠诚与热爱。但是我们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主人和仆人那样。她
一直留存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不仅是作为一个人存在着,也是作为一个对我言行
举止与物质福利可靠性的权威来源,更是一种积极、持久的爱的来源。她的一
言一行,无不是对我良好品行的言传身教。我从她那里学会了诚实,学会了节俭,
学会了尊老扶弱。我看到,她对一个非亲非故的家庭的忠诚;我也看到,她对别
人孩子的无私奉献与悉心爱护。
她一生下来,就被烙上了奴隶和黑人的印记,由于她的出生地,她幼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黑暗与悲惨的日子里长大的。她经历了那些与她无关的世事变迁,她承担了他人的忧虑与悲伤,她虽然为此领受了工资,但是这样的补偿也就仅限于金钱而已。更何况收入是如此微薄,虽终其一生,依然一贫如洗。可是,她还是接受了那样的现实,没有任何挑剔、盘算抑或抱怨,也正拜那些不幸所赐,她从一直为之付出忠诚与心血的家庭里赢得了感激与爱戴,还有我们这些深爱她但却失去了她的异族人的悲伤与悔恨。
她出生过,生活过,也当过仆人,而今离开人世,也受到了哀悼。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天堂的话,想必她已经去了吧。
1940年2月于密西西比州奥克斯福镇
【赏析】这篇悼词之所以著名,作为优秀散文流传下来,主要是因为文章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好,文章简短,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动人,泣血心声,发自肺腑。它仅以不足千字的篇幅,就完整地概述了一位女仆的一生,表达了对她的哀悼与怀念。
文章的形式,既合于悼词的一般写法,又突破了俗文旧套,没有闲言套语,不穿靴戴帽,而是在被悼念的人的人格上做文章,突出这位女仆的优良品德和对作者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激与敬爱深情。
这篇悼词简短而不空洞,作者的语言有高度概括力,没有浮词废语,饱含深情,庄重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