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庖丁解牛》课件(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庖丁解牛》课件(5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7 11:2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
名 , 人,著名的思想家,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 并称为“ ”。
亦称《 》,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庄子:
《庄子》
共33篇
内篇(7)为庄周所作。
外(15)
杂(11)
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战国
老子
老庄
养生主: 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庄子》:
南华经

寓 言
寓言是一种形象(故事)和理论(写意)相结合的文体。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其中“寓”字即是“寄托”之意,庄周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也就是将深刻的思想或哲理,隐含在所叙故事的具体情节中,透过语带双关、巧妙托喻等方式来阐发哲理。

在中国,寓言萌芽于春秋末年,成形于战国初期,在先秦时代便臻于成熟,并广为先秦诸子与史传运用,成为据谈雄辩、陈辞说理的重要手段。
庄子寓言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的寓言大师,是寓言故事创作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
庄子的寓言中,或借用动物,如:井底之蛙、涸辙之鱼、朝三暮四中的猴子等,或借用神话中的神灵,如:河伯、山神、云神等,透过庄子笔下活灵活现的动物或神灵的对话和活动,展现多彩多姿的故事內容,进而表现庄子崇尚自然与追求主体精神自由的思想。
庄子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1、庄子寓言以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戏曲、小说及诗歌的创作。
2、庄子寓言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
3、庄子拟人化寓言,篇幅短小,形象生动,特别是动物说话,增加了寓言的趣味性;精心构思情节,注意人物肖像,行动等的描写,又增加了寓言的生动性。因此,庄子寓言启发了后来者,使寓言故事逐渐成为儿童文学的一支,深受儿童的喜爱。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子的年龄略小,曾做过蒙邑的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他认为做官扼杀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主张精神上逍遥自在,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
 
庄子思想
庖 丁 解 牛
《庄子·养生主 》
庖,厨师。
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
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 所倚 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 騞然 中音 大郤 大窾
肯綮 大軱 发于硎
有间 怵然 謋然 踌躇
páo
y?

xī y?

huō
zhòng

kuǎn
qìng

xíng
jiàn
chù
huò
1、对照注解口译;
2、疑难处做上记号;
3、口头提出疑问共同解决。
chóu ch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xū)然向然,奏刀騞(huō)
然,莫不中(zhòng)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介,给、替
通“响”
没有
合乎
节拍
翻译: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发出豁豁的声音,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音节助词,无实义
拟声词词尾
形容词词尾,…的
拟声词词尾
介,引出对象
节奏
很好。表同意的应答词
通“盍”,
何、怎样
助词,表疑问语气,呢
翻译: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hé)至此乎?”
“解牛之美”
——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请从其动作、声音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个动词:触、倚、履、踦
两支乐曲:《桑林》、《经首》
动作娴熟,连贯流畅
解牛技艺出神入化
(1)动作:
(2)声音:
(3)节奏:
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精彩绝伦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盍”
思考: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借文惠君的赞叹和提问,过渡下文。
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
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
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放下
自然规律
超过
起初
不曾
凭、用
精神活动
翻译: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取独
依乎天理,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大軱(gū)乎!良庖岁更刀,
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
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

天然结构
空隙
引导
空隙
顺着
本来的结构
脉络相连的地方
未曾尝试
名作状,
每年
一般
名作状,每月
磨出
磨刀石
翻译: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是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宾语前置的标志

“枝”
qìng
(碰)
但是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jiàn),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
于硎。
间隙
形作名,厚度
……的样子
很宽绰的样子
刀刃的运转
宾前,因此
翻译: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它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之)
止,行为(之)迟,动刀甚微,謋(huò)然已解,如
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
藏之。
虽然这样
碰到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小心翼翼地
提高警惕
为此
通“缮”,擦拭
因为
翻译: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拭干净后收藏起来。”
表修饰
表顺承
第3自然段:
写解牛的三个阶段和良庖、族庖、自己的比较,以及达于道后小心谨慎的态度。三个阶段体现了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通过对比三者的不同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懂得,得到
养生的道理
翻译: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一探:庖丁解牛之“道”
相互讨论,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解牛的规律
庖丁解牛从“技”到“道”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全牛也
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三个阶段
得“道”的过程
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无非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运用规律)
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异曲同工“三境界”
《五灯会元》中维信禅师的人生三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表象、肤浅
——内里、深刻
——彻悟、超然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庖丁解牛》的内容层次
解牛场面(表现技艺高超)
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庖丁谈解牛之道:(亦即养生之道)
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总说)
解牛的三个境界:所见无非全牛, 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必由之路)
用刀结果及原因:十九年,解牛数千,刀刃若新发;“以无厚入有间”。(关键)
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态度)
解牛成功后怡然自得的神情。(结果)
寓言含义
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并谨慎小心,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二探:人生之“ 道 ”
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你从庖丁解牛之“道”和庄子养生之“道”中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把课文当成《庖丁论人生》,那你能从文中读到哪些人生之“道”?
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受,谈谈课文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人生要解决的事情

处理人生种种事情
解牛过程
顺着事物间的空隙
走,不硬碰的方法。
解牛方法
以解牛之技喻养生之道;以解牛之事喻处世之理
思考:从这篇课文中我们还可以读到那些人生道理呢?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以无厚入有间——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
善刀而藏之——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顺其自然,不强求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不莽撞,谨慎行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依 理
谨 行
藏 锋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主题思想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1. 老师揭穿了他的谎言,他羞愧得游刃有余。
2. 他曾在英国专修英国文学,要他用英文写作自然游刃有余。
3. 警方布下天罗地网,那几个歹徒一定游刃有余。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2正确
1. 他做事情只考虑自己,毫无集体观念,真是目无全牛。
2. 小王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因为他目无全牛,没有能做到“走一步看三招”。
3. 张师傅很有修车经验,对各种型号汽车的性能、结构等了如指掌,修理技术已达到目无全牛的地步。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技艺十分纯熟。
3正确
1、你做事老是怕这怕那的,犹豫不决,真是踌躇满志。
2、他的论文获得一等奖,又被提升为处长,难怪他最近总是踌躇满志。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绩心满意足。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
2正确
应掌握的文言知识
应掌握的虚词用法

应掌握的词语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行为迟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介词:替、给)
(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技盍至此乎?
进乎技矣
依乎天理
而况大軱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疑问语气词:呢)
(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疑问语气词:呢)
(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怵然为戒
(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助词,象声词词尾)
(名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这样)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合于《桑林》之舞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虽然,每至于族
(介词,引出对象)
(介词,从)
(介词,对于)
(介词,引出对象)
“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
而况大軱乎: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
善刀而藏之:
表转折。
表转折。
与“况”搭配使用,表示“何况” 。
表转折。
表并列。
表转折。
表修饰。
表顺承。
“以”字的用法和意义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为
一词多义
  善:“ 善哉”  
    “善刀而藏之”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视为止,行为迟”  
  族:“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乎:“技盖至此乎”  
    “依乎天理”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通“缮”,修治,擦拭
介词,给,替
因为
众,一般的
丛聚,集结之处
语气助词,表疑问
介词,相当于“于”
助词,用于词尾,不译
古今异义: 
天理
固然
虽然
至于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
  b.另提一事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每至于族”
 判断句,“……者,……也”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通假字
  “向”
  “盖”
  “善”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通“响”
通“盍”
通“缮”
 “岁” “月”,名词做状语
对照检测
1、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依次是:
(1)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乎)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会合)
C、庖丁释刀对曰(放下)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
(2)A、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感觉)
B、批大卻,导大窾(批判)
C、因其固然(依照)
D、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换)
B
B
对照检测
1、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A、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出)
B、虽然,每至于族(即使这样)
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警惕)
D、视为止,行为迟(阻止)
D
对照检测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为: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吾见其难为
C、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怵然为戒
(2)族
A、族庖月更刀
B、虽然,每至于族
介词,替,给
动词,解
连词,因为
动词,作为
一般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1、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
音节助词,无实义。
“所”字结构
“所”+动词=名词性结构
疑难句子翻译
2、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hào) 爱好,喜欢
3、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从未尝试(砍)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
助词,提前宾语
通“枝”
疑难句子翻译
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间),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
“然”……的样子
介词,用
(jiàn) 空隙
5、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庄子》中成语
望洋兴叹
????? 出处:《庄子·秋水》
???? 原文:河伯到了海边:“望洋向若而叹”。
???? 释义: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朝三暮四
??? 出处:《庄子·齐物论》
???? 原文: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 释义:原指仅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内容。后指变化无常。
薪火相传
?????? 出处:《庄子·养生主》
???? 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 释义:柴虽燃尽,火种仍留传。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探骊得珠
?????? 出处:《庄子·列御寇》
?????? 原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 释义:原指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后演变为善于抓住要点。
越俎代疱
?????? 出处:《庄子·逍遥游》
???? 原文:“疱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 释义: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螳臂当车
?????? 出处:《庄子·人间世》
?????? 原文:“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 释义: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出处:《庄子·山木》
???? 原文:“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 释义: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屠龙之技
???? 出处:《庄子·列御寇》
???? 原文:“朱平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 释义: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以强凌弱
???? 出处:《庄子·盗跖》
???? 原文:“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 释义: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运斤成风
???? 出处:《庄子·徐无鬼》
???? 原文:“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万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 释义: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庄周梦蝶
???? 出处:《庄子·齐物论》
???? 原文:“昔日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 释义: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亦真亦幻。
捉襟见肘
???? 出处:《庄子·让王》
???? 原文:“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 释义: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 《庄子》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亦是一本智慧的大书,此仅举寥寥数语,遗漏之处肯定还有很多。(马康桃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