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械效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理解机构效率
(2)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生活中处处能听到“效率”一词,例如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等。利用机械帮助我们完成某项任务,也会涉及到效率问题,我们称为机械效率。怎样计算该机械效率?
二、进行新课
(一)有用功和额外功
1、演示: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
使用动滑轮虽然省力,但提起动滑轮时要多做功。
教师演示课本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有用功(W有用):
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额外功(W额外):
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使用任何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总功(W总):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
总功。
W总=W有+W额
2、判断有用功、额外功
判断有用功、额外功要看做功的过程中,我们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实现这一目的所做的功就是有用功。其余部分就是额外功。
例如:用桶打水,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额外功;水里捞桶,提桶的功是有用功,提水的功是额外功。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二)、机械效率
1、定义
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即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
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η=W有/W总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2、例题
教师分析讲解课本例题。
3、练习: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
分析: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
4、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
(1)、实验原理
用滑轮组提升重物G升高h是做功的目的,这一部分功为有用功;而所有的功都是由绳子末端在力F作用下通过S的距离产生的,这个功是总功。
(2)、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钩码的重力G——弹簧秤;
钩码被提升的高度h——刻度尺;
作用在绳子末端的拉力F——弹簧秤;
绳子末端被拉高的高度s——刻度尺。
(3)、注意事项
在实验中要将距离测量的准确些。
注意会将细绳绕在滑轮上。
尽可能在竖直方向上使用弹簧秤。
注意弹簧秤的示数要用牛顿表示。
拉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物体匀速上升。
注意分析实验中所出现误差的原因。
(4)、实验记录
学生进行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教师分析讲解。
补充公式:
(1)、W有=Gh
W有——有用功——N
G——被提起物体的重力——N
h——物体升高的高度——m
(2)、W总=Fs
W总——拉力做的总功——N
F——拉力的大小——N
s——拉力移动的距离——m
(3)、S=nh
S—拉力移动的距离—m
n—吊着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h——物体升高的高度——m
(4)、F=1/n
G总
F—拉力的大小—N
n—吊着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G总——物体和动滑轮受到的重力—N
5、提高机械效率
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小结要点,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1)、改进结构
(2)、经常保养
(3)、减小摩擦力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补充题目和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