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9课《枣儿》教学设计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9课《枣儿》教学设计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7 15:0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枣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剧本中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理解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从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渗透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及主题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课堂,营造气氛。
这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反映出了走与留,发展与落后之间的矛盾冲突,母亲为改善家境,必须外出赚钱,孩子和老人被迫留守家园,遭受离别与孤独之苦,那究竟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再次研读话剧《枣儿》,看看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吧!
二、初读文本,把握剧情,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1、学生默读课文并试着概括剧情。
提示:
概括剧情要求:语言精练,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人物各自的感情。
小组交流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师:老人在等待他的枣儿回来吃家乡的枣;男孩期盼爹回来,吃留给爹的枣。他们使劲喊,娃不答应,爹也不答应。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2、说说对文中老人和小孩形象的认识及其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空巢老人)。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也是留守儿童的代表: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三、分角色片段朗读,分析冲突,理解主题,渗透法制。
师屏幕上打出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种以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
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正是有了一对对矛盾冲突,戏剧才精彩耐看。
师:那么,这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话剧的高潮部分(一人读男孩的话,一人读老人的话,一人读旁白,一人读开头童谣,全班读末尾童谣)。
幕后传来童谣: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男孩:爷爷,你为什么把枣子放在那里晒了又晒
……………………文末
学生分角色读
教师鼓励
小组讨论……(人物、事物)分享成果:
生:老人盼望儿子回来,但是枣儿叔叔没有回来(师:老人——儿子枣儿:等待与不归)
生:还有男孩和他父亲之间的矛盾,期盼爹回来,爹却很久没有回来(师:男孩——父亲:等待与不归)
生:老人希望男孩留下来,而他却想回家看爸爸回来了没有(师:老人——男孩:留与走)
生:巧克力与枣儿的冲突(师:现代文明——传统文化)
师:我们先看看老人与儿子枣儿的冲突
“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亲情甚是浓厚,极力盼望孩子回来,那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呢?
生:不知道。
师:君问归期未有期!为什么不知道归期呢?
生:迷路了吧。
师:为什么会迷路呢?为什么不回来?
生:因为还没有找够钱,还在努力打拼中,也许他也有诸多的无奈与心酸。
生:或许枣儿叔叔也曾梦里几回故乡和爹拉家常陪爹娘
师:这是等待与不归之间的矛盾,老人苦苦等待儿子回来,但是儿子为改善家人的生活被迫背井离乡,这终究是发展落后与城市进步之间的矛盾。
我们再来看看孩子与他父亲、与老人的冲突
大屏幕显示:
“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将口袋里的枣放入匾子里)”
师:
儿子什么心情?
生:儿子希望爹回来,爹却在城里有了家,儿子要爹不要枣,极度渴望亲戚
老人:
时辰还早呢,再坐坐。
师:老人为什么要留孩子坐?
生:他孤独寂寞,希望孩子多陪陪他,他在孩子身上寻找亲情,这是思儿子的表现。
师:老人为什么说“你有巧克力了就不回来了”
生:因为老人怕男孩有巧克力就和枣儿叔叔一样一走就不回来了。
师:那么巧克力象征什么呢?
生:新奇的事物。
生:象征,父亲回来的佐证。
师:父亲从哪里带来的巧克力?
生:城里。
生:新奇的事物让人很想了解,于是就不想回来了。
师:巧克力象征新型的生活,那么枣儿象征什么生活?
生:枣儿象征纯朴的乡间生活。
师:产生这些人物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是时代的变迁,生活在发展,有一些人喜欢城市生活,而有些人在留恋传统,于是矛盾冲突就产生了……
师:我们看这是1999年创作的作品,背景是什么呢?
出示一段资料,大家读一下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年大规模离开家园,闯荡世界。据统计,到90年代末期农村外出从业青年达1.2亿人,相当于有一半的农村青年外流,这种趋势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还在加剧。
师:为什么那么多人要离开家园?
生:要闯荡世界……
师:开创美好的生活。
大家一起读曹文轩的《前方》一段文字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曹文轩《前方》
师:他们走了,就无牵无挂了吗?
生:内心还有牵挂,牵挂家人……
师:出示一段王鼎均的文字““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
——作家
王鼎钧
师:哦。是开拓生活还是留恋家园,这才是真正的矛盾之源,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
生:我喜欢那种枣儿的生活,因为是传统的、温馨的。
生:我喜欢巧克力的生活,因为传统的事物总被淘汰……
生:巧克力替代枣儿的生活是无法避免的。
生:我选择枣儿,他是亲情和家园精神的依靠,是外出人的归宿,如果有钱没有亲情,那么也是一无所有的。
生:其实追求巧克力的生活是为了改善亲人的生活,等到我追求到了巧克力,我们还可以返璞归真,恋家的感觉会将他们召回去,等他有能力的时候,他最终还是会回去的
师:你说的很精彩,其实作者也发现了这一点,文中——
屏幕??
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走远了就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大家读一遍
师:所以只是暂时迷失了……剧本最后,他们在翘首期盼,他们盼望什么呢?呼唤什么呢?
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他们内心的呼唤。(老人和孩子的角度)
屏幕:老人和小孩在呼唤什么呢?——
生:我最亲爱的家人啊……这里有最甜的枣儿……
生:爹,你早些回来吧,我和我娘在家里等你。
生:枣儿,快点回家和我一起吃枣儿,讲故事。
生:爹,请你快回来吧,我不要你的巧克力,我只想你早点回来,我们一起吃枣儿,就很满足了。
生:儿子,加油,追寻你的梦想吧,我会永远在这里等着,这里是你永远的家。
生:枣儿,快回来吧,别把爹忘记了。
播放视频:孩子呼唤爸爸妈妈
师:让人揪心!其实大家呼唤的是一份真正的亲情,是对过往生活、是对故乡、对精神家园、对传统的呼唤……出远门的人该不该回来呢?
生:即使是出了远门也应该回来,所有的亲人都在等待着你。
生:在应该回来的时候回来,如果没有达成目标就继续打拼。如果心里觉得不如意了就回来。
出示一段文字:因为家,它是生存的寄居之地,又是生命的最终去所。失去了精神家园,灵魂就无所归依;离开了精神家园,个人便失去了生命凭借,成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在人的开拓生活与家园之恋的生存悖论中,“故乡”将是一个永远的不断被追求着的梦。
同学们
:时光一去不复返,只怕我们追寻到了巧克力再来寻找亲情的时候,子欲而亲不待,很多亲情已无法找回。伏尔泰说,对于亚当来说,天堂就是他的家;对于亚当的后裔来说,家就是他们的天堂。
不管是回去还是继续远行,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要把亲情随身携带……
但是有人却把亲情给丢了,文中老人和孩子的遭遇,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他们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待遇,请同学们思考,我国针对老人和孩子,是否有相关的法律保护呢?
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相关法律:《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
教师总结:老人和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关爱他们。
出示幻灯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章
第十四条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现实生活中很多子女以为只要给老人钱,让老人生活就可以了,但这里边应该还包含另外一个义务是精神上的慰藉,应该经常给老人打电话,时常回家看看等等。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45条规定,对重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8条的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四、拓展延伸,合作交流,深化认识。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改善这种现状?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明确:原因——农村经济落后,青年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改善生活处境;城里消费高,农民工朋友们无法兼顾家人和赚钱;有些人经受不住外界的诱惑,丢失了原有的善良本性,迷失了自我。
(提示:从对老人和孩子
对青年人的角度思考)
明确:对老人和孩子——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治标)
对青年人: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开发乡村、引进外资兴办企业、
工厂

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振兴,青年人就近就业,享受天伦之乐,提升国民素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治本)
五、布置作业,锦囊妙计,关注生活。(1分钟)
小组合作,做一个社会调查实践,就如何解决家乡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困难献言献策。下周一评比。
尊老爱幼视频播放尊敬老人,就是尊敬我们的未来;爱护儿童,就是爱护我们的过去。尊老爱幼是人间美德,如果全社会都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这个世界定会无限的温暖和谐。让我们携起手来,关爱身边一切需要关爱的人,构建和谐社会,共圆美丽中国梦!
教学反思:
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1.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即本文的学习还是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一样,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
2.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这主要是从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时间充足还可以让学生表演。因为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
3.从戏剧的角度读剧本。剧本是文学的,也是戏剧的。戏剧的核心就是冲突,学习剧本时,一定让学生在欣赏剧本中理解冲突的作用及意义,这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戏剧基本的欣赏方法与主要欣赏内容。
4.
?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大的生活语文观,学以致用,让他们学会拓展延伸到观察、帮助生活中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为社会的和谐献策献力。
总之,剧本学习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