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 3 — 5 段,理解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翻译重点语句;
2 、探究第 4 段的作用。
3 、探究燕、赵、魏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明确文章的写作缘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意味着持续五百多年的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终结。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说说曾经称雄一时的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亡?
……
现在,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板书:六国论)
(二)梳理积累
互助讨论学习。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讨论、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翻译下列句子。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 殊的文言句式。
1. 以 事 秦之心 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 西 向。
2. 为国者无使 为 (秦人)积威之 所 劫哉。(被动句、省略句)
3. 且 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 之际,可谓 智力 孤危。
4. 思 厥 先 祖父 , 暴 ( 于 ) 霜露。(省略句)
(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1.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
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 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明确:一是“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这是从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二是“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这是从不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 其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 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4. 哪一段是论证赂秦的危害?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
明确:第二段针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这个分论点进行论证。(齐声朗读第二段);
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
( 1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 2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 齐国未尝赂秦,燕、赵两国也“义不赂秦”,可为什么也灭亡了?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灭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荆卿为计”,惹火烧身;赵“牧以谗诛”,自取。而苏洵认为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6. 假如苏洵是战国时韩、魏 、楚、齐、燕、赵六国的谋臣,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策略来对抗秦国,而保全自己?试结合文章作答。
明确:( 1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2 )以赂秦之地封谋臣,礼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 3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三)合作探究,讨论文本。
再读文本,分组讨论:
1. 你同意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吗?试结合课文和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 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 , 不能“合纵”联合抗秦。
(2) 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 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对外战争。
(4) 统一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厌倦了几百年的混战。
……
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并非像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2. 你认为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 你是从何得知的?试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从课文第五段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历史覆辙,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现在一统天下,力量强大,来劝谏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才是唯一出来。这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
对于六国的灭亡,古今学者进行过许多分析和探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 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 ,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 ([宋]苏辙《六国论》)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 ! 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 ? 其必不尔矣 !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
([明]刘桢《六国论》)
读了上述两段选文,你有何感想?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六国灭亡的看法。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 料,以“也谈六国灭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高二学生的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积累,所以应该注重训练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这也和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相合,即在初读文章的情况下,就能读懂大意,然后再结合考题仔细推敲疑难问题。本文作为本单元的示例文,课前有详细的课文导读,包括写作背景、意图,以及阅读思路介绍,课下有较为详细的注释。学生通过课前的认真预习,大概可以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紧扣教学,提 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使学生自主思考、分析,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所以,第一课时应该先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达成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渗透目标,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文言现象,整理文言基础知识,为以后阅读文言文做知识上的积累。当然,如果在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班级,也可以灵活调整两个课时的先后顺序,先疏通文言现象,再来达成能力和情感教育的目标,做到因材施教。
效果分析
我对这节课的感觉是:
整体上同学们能按我设计的程序进行合作探究与质疑,同学们课堂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时出现同学们和老师快乐的笑声;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最后有些赶时间,主要是同学们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枝节问题强调过多,影响了教学进程;同事们对本节课也能认可,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
讲本次课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是,收获有:
1 、学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课堂前置,提高了课堂效率,今后要编好用好学案;
2 、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这个合作既有教师集体备课的合作,又有同学们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 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3 、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
4 、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
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课堂也有些因听课的人多而拘谨的情况。 ?
《六国论》是鲁人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历史坐标上的沉思。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 ???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突出了团结的力量。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全文论述非常严密: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二三两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两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 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读背全文,领悟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六国论》评测练习
一、基础考查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弊在 赂 秦 (lu ò ) 思 厥 先祖父 (ju é ) 抱 薪 救火 (x ī n)
B . 暴 霜露 (b à o) 如弃草 芥 (ji è ) 胜负之 数 (sh ù )
C . 燕 赵之君 (y ā n) 洎 牧以谗诛 (j ì ) 倘 与秦相较 (t ǎ n ɡ )
D . 为 国者 (w è i) 革灭 殆 尽 (d à i) 日 削 月割 (xu ē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不赂者 以 赂者丧 秦 以 攻取之外
B .奉 之 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 之 效也
C .小 则 获邑,大则得城 则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 .与嬴 而 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 而 不能终
3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 至 于 颠覆,理固宜然 B .与战胜而得者, 其 实 百倍
C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 事 D .洎牧以 谗 诛
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以事秦之心, 礼 天 下之奇才
A .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
B .能守其土, 义 不赂秦
C .并力 西 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 . 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
5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 不 同的一项是 ( )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 9 题。
六国破灭, 非 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 以 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