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黄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国文明,两河流域诞生了苏美尔文明,北非的尼罗河铸就了古埃及文明,而西方爱琴海边则产生了最早的古代西方文明。其实,南亚、东亚、美洲区域也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湮没在了历史长河当中,或是没有在今天被广泛提及。这些地区的文化又是怎样的?
印度 泰姬陵
日本 武士道
美洲印第安人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殖民者到来前)
【课程标准】1.了解古代南亚、东亚和美洲的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认识古代南亚、东亚和美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
一、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 梵天佛地
1、古印度的区域范围
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A。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帕文明。——印章文字
B。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建立一系列奴隶制小国——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
C。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国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建立孔雀帝国,它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佛教兴盛;
D.4-6世纪,印度处于笈多王朝统治时期: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印度教逐渐成为主要宗教。
E.德里苏丹国是13-16世纪统治印度的王朝---信奉伊斯兰教。
2、古印度政治文明演进(结合纲要下)
“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与尼罗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一起构成古代东方最早的四种文字类型。但随着哈拉巴文化的衰亡,这种印章文字最终失传了。印章文字至今尚未释读成功。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后来,人们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用来书写这些典籍。
(1)文字:印章文字、梵文
印章文字
梵文
3、古印度的文化成就
①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等级制度)。
②公元前6世纪, 佛教产生,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③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⑵宗教
种姓制度
实质:是古代印度所形成的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
特点①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 ②职业世代 相传 ③实行种姓内婚制 ④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但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延缓社会发展进程,后来种姓制度虽然废除了,但种姓观念在印度民众中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和谐发展。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是现在印度主要宗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以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由于婆罗门教在种姓制度下维护了作为奴隶主贵族(婆罗门、刹帝利)的阶层利益,但也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为日后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对婆罗门的傲慢和不劳而获强烈不满 , 反对婆罗门维护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便在这样的情况下, 应运而生。佛祖释迦摩尼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 , 强调梵我不二 , 苦身修行。主张四姓平等 , 取消种姓制度。佛教便由此兴盛起来。特别是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倡导下 , 佛教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吴永平《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精神支柱》
佛教:
产生背景:公元前6世纪,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佛教由此产生
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
主张:宣扬“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因果缘由”“消灭欲望,刻苦修行”以求来世福报等。
影响:对印度:否定种姓制度,宣扬众生平等,缓和了社会矛盾,得到大多民众支持;
对周边地区:佛教传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对当地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
印度教,4世纪时,笈多帝国信奉婆罗门教,婆罗门在吸收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习俗、哲学等的基础上创造的,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是印度的国教。
它有着三大特点——崇拜三大神(创造之神梵天即“原人”, 保护之神毗湿奴 , 毁灭之神湿婆。湿婆既是毁灭者,又是生殖力量的象征)、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
即便是卷土重来的印度教 (亦称作新婆罗门教 ) , 它也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佛教的宗旨。虽然它恢复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 但是, 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点 , 它已无法改变,只能保持现状或任其发展下去。佛教的哲学, 印度教吸收了佛 教的仁爱牺牲精神、因果关系、超脱苦修 、乐于施舍。佛教不能截然割断婆罗门的宗教因素,另一方面又创造出一些新的宗教内容,而这些新的内容又被印度教加以包容。
印度教的包容性使之允许对主神作多种理解。梵、毗湿奴和湿婆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对每一个神,信仰者都可以有种种的理解。印度教允许每个教徒创造自己的神,这种博大的包容性使印度的神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而印度教的包容性则使印度文化获得了一种相对的稳定性。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统一性、稳定性,使印度文化在多次来自西北方向的外族(除雅利安人) 入侵的情况下,没有中断自身发展的进程或改变前进的方向。
宗教文明交流冲突中的不同选择: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创造了自己的教义,然而,佛教教义中与婆罗门教相同的部分被统一在印度教里,与婆罗门不相同的部分,又多少被印度教包容。包容了佛教内容的印度教对佛教的影响产生了极大的抵消作用, 它使佛教最终不能在印度扩展其影响,到13世纪时已趋衰亡。
公元前后,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以及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了东南亚社会的各个方面。(辐射)
四《吠陀》
吠陀共有四部,以最早形成的《梨俱吠陀》最为重要。是古代印度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成书时间约公元前四世纪,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居楼百子和般度五子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
《罗摩衍那》成书于2世纪,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作品中神猴哈奴曼拥有四脸和八手,帮助罗摩战胜了强敌,救出妻子。成为印度教神话中家喻户晓的角色。
(3)文学
阿旃陀石窟
印度国徽
阿育王石柱
桑奇大塔
(4)艺术——与宗教相关
(5)科技——发明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1)对东南亚——公元前后,传播到东南亚
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及风俗习惯对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①佛教文化渗透东南亚生活方方面面。
②古代印度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柬埔寨吴哥窟
灯柱上的巴利文
(2)对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
(3)发明0在内的数字,发展为阿拉伯数字
4、古印度的文化传播及影响
1.以宗教为中心。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
2.印度文化具有多样性。印度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3.包容性。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4.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佛教的兴盛和发展,受佛教影响的文化也很繁荣。
5.以诗代史。印度最为著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就是以诗代史的代表作,这两部文学巨著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印度文化的特点
(一)古代朝鲜的文化
1.箕子朝鲜
2.卫氏朝鲜(公元前2世纪)
3.高句丽: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
4.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上呈现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并立的局面。新罗在唐朝的协助下最终统一朝鲜半岛。
5.公元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6.1388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发动兵变,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李成桂将首都迁往汉城,把高丽国号改为朝鲜。
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铁器
公元5世纪前后
7世纪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918年-1392年)
高丽王朝(王建)
(1392年-1910年)
朝鲜王朝(李成桂)
1.回顾古代朝鲜政治演变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2、古代朝鲜的文化成就
{16D9F66E-5EB9-4882-86FB-DCBF35E3C3E4}类别
时间
成就
天文学
7世纪
庆州瞻星台,东亚现存最古天文台
历史学
12世纪
朝鲜现存最早的史书《三国史记》
15世纪
《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
文字
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音乐舞蹈
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
②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③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
④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谚文是一种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的方块拼音文字。
(朝鲜)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岂不信哉? ——《东国通鉴》
3、中朝文化交流
公元5世纪初,大和统一日本
1.回顾古代日本政治演变
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
12世纪以后,武士阶层崛起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二)古代日本的文化
(1)思想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其核心是忠、仁、勇,武士道精神的典型 行为——切腹 。德川幕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武士道思想增添了儒家伦常观念,强调武士的责任和义务。日本武士道精神确实塑造培养了日本民族的性格与精神,武士道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a、神道: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
b、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c、武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并产生重要影响。
2.文化表现:
(2)文学:
(3)建筑:
(4)绘画:
法隆寺
源氏物语画卷
浮世绘
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
法隆寺。
大和绘和浮世绘
《万叶集》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日本其实相当于《诗经》在中国的地位。
全书共二十卷,收和歌(包括长歌及短歌等体裁)共四千五百余首。
成书时,日本没有文字,全部诗歌都是借用汉字即万叶假名记录下来。
最大贡献在于用日本民族语言,把古歌谣发展为定型的民族化、个性化的诗歌形式,为后世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
法隆寺,又称斑鸠寺,据传始建于607年的佛教木结构寺庙,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质建筑的杰作。
它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
法隆寺五重塔,其建时在我国正处于隋代,也反映了我国这个时期的木结构宗教建筑的模式。
唐招提寺--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
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最盛时曾有僧徒3000人,有鉴真大师坐像。
大和绘是日本画的源头。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采用浓艳的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
3、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①文字: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②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日本在直接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不断改选和简化汉字,与日本民族的语言相适应,在9世纪形成了“假名字母”。
假名主要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
假名究竟是谁人所创,说法有很多。但根据近年的考古文献显示,平假名和片假名其实都是唐代时的音符,是日本人借用了乐谱上的音符来记录他们的语言。
平假名
片假名
正式使用约从公元九世纪起;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正式使用约从10世纪起。
在汉文字传入日本的同时,儒学也传到了日本。在日本的发展史上,日本儒学随着中国文学发展以及自身需要不断发展。
关于儒学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尚无定论。一般认为王仁携书到日是儒学思想传入日本的开始。7世纪后,儒学才得到广泛传播,其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在奈良时期,儒学受统治者的推崇得到很快发展,尤其是在圣德太子和大化改新时期,统治阶级利用儒学进行改革以强化和巩固统治,其地位也得到肯定。
——李国梅《古代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吸收融合述论》
日本古代文化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吸收中国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日本本土文化。 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思想,逐渐形成武士道,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日本在文学(《万叶集》、《源氏物语》)、艺术(大和绘、浮世绘)、建筑(法隆寺)等方面都有独特成就。
文明交流中的选择:
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1、政治:日本、朝鲜模仿中国的制度,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2、文化: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3、思想: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贯彻和恪守儒家思想,尊奉孔子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尊奉孔子的教导,建立孔庙,按时祭祀孔子。
4、宗教:中国道教等的传入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圈:中国制度和文化对古代周边国家的影响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特色文化
小麦文明:西亚、北非
水稻文明:中国、印度
玉米文明:中、南美洲
文明概览
14—16世纪前期阿兹特克文化
5—16世纪前期玛雅文化
5—16世纪前期印加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特色文化
(一)古代美洲的时空
地理条件:新航路开辟前,与其他大陆处于隔绝状态
共性文化表现
①宗教上都是多神崇拜,崇拜自然神
②金字塔:祭祀神灵
(二)各自文化表现
①文字和历法: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
②数学:玛雅人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1.玛雅人
玛雅人的20进位法
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一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剩下的5天是“禁忌日”。
现行公历,一年以365.2425日计算, 玛雅历以365.2420日计算。而根据天文学家计算,一年应该是365.2422日。玛雅历的误差为每年0.0002天,换算成秒仅为每年17.28秒。可见,玛雅历的准确性超越了公历。
(二)各自文化表现
①建筑: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
②医学: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③历法: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④记事:结绳记事。
2.印加人
(二)各自文化表现
3.阿兹特克人
①锻造铜器: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
②图画文字: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③制作: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阿兹特克的图画文字
15世纪阿兹特克的太阳历雕刻
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罗·阿尔瓦拉多用骑兵120名、战马173匹和步兵300名,征服了玛雅人。
公元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用600多名西班牙人征服阿兹特克,其中战士508名,马16匹,火炮14门。
公元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180人出征印加帝国。其中战士共168人,马62匹。
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何在?有何启示
(三)印第安文化遭遇浩劫
原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灾害
③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④美洲内部三大文明之间几乎很少有交流,无法相互借鉴进步。
启示: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与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课堂小结
欧洲的文化的形成
文化成就
日本——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影响
南亚:古代印度
传播与影响
印加文化
美洲印第安文化
独立发展,缺乏交流,走向毁灭
玛雅文化
东亚
阿兹特克文化
丰富多彩、颇具特色
朝鲜——文化成就及受中华文化影响
2.文明无高下优劣之分,应尊重和理解其他文明。
单元总结、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通性
1.世界文明的起源是多元性的,发展是多样性的。
3.不卑不亢、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取长补短。
1.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形式和范围。
2.古代的文化在各国、各地区产生,面对不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
形成了早期文化多元并立的状态。
3.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4.不同地域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代动因。
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