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弘扬传统文化 服务区域发展
热点1 传统民居
凉山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多坐落在高海拔的山区,瓦板房是他们典型的凉山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现出了凉山彝人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
瓦板房不甚高大,以木为主,屋内的柱、梁、横杆均采用原木柱体,四壁或土或木,屋檐加斗拱,屋顶为“人字形”,上盖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透气通光。屋内板壁、屋檐、门楣、斗拱、窗上绘有色彩浓郁的日、月、星、花、草和动物图案。
瓦板房建筑的独特性在于其精湛的“穿斗式”技艺和民族风格浓郁的室内外雕饰工艺,这不仅是工艺技艺的展示,还是一个民族习俗的复合体。房屋建造选料考究,工序复杂,工艺高超,没有既定的施工图纸,全凭工匠心中积淀的经验来建造,且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从选择宅基、请工匠、起基、封顶,每一个过程,都包含特定的民俗行为。
1.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环境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凉山州内各地都明显呈现出立体气候。因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气候的垂直、水平差异很明显,以木本和草本植物资源占优势。森林面积3
000余万亩,占全省的30%。
2.聚落分布
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半山区,一般选择避风向阳山麓,这里树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较开阔,有利于牧耕和军事防御。
(2020·南京师大附中高三三模)
下图为《常州史志》中焦溪古镇景观图。焦溪古镇连接太湖、大运河、长江,伴水成街、依水成市、因水成镇,曾经凭借发达的水系,成为商贸重镇,2019年被江苏省常州市规划为重点开发旅游项目。“黄石半墙”是焦溪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上半部分用青砖,下半部分用附近山地的黄石,以砖木结构造就。读图完成1~2题。
1.“黄石半墙”的作用有( )
①装饰房屋外墙,增加色彩 ②夏季能隔热,冬季可保暖 ③防止河流结冰时毁坏地基 ④抵御洪水冲击,加固房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黄石半墙”和青砖搭配,能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起到装饰房屋外墙,增加色彩的作用,①正确;焦溪古镇位于江南水乡,伴水成街、依水成市、因水成镇,洪水的威胁较大,下半部分采用黄石,可以抵御洪水的冲击,加固房屋,④正确;岩石的比热容较小,冬冷夏热,不能起到良好的夏季隔热,冬季保暖的作用,②错误;焦溪古镇位于南方地区,河流无结冰期,③错误。故选C项。
2.开发焦溪古镇的合理措施有( )
①打造经典白墙灰瓦江南水乡景色 ②增开店铺,恢复商贸重镇风采 ③保护、修缮老宅,保留特有建筑风格
④合理规划,适度发展旅游业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白墙灰瓦虽然是江南水乡的特色,但是使焦溪古镇失去了原有的风味,①错误;商贸重镇的形成是由其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并不是开设店铺就可以恢复的,②错误;开发焦溪古镇,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对原有的老宅进行保护、修缮,保留原汁原味,才能吸引游客,③正确;合理规划,适度发展旅游业,④正确。故选D项。
热点2 水利工程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的落锤,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良渚古城位于杭州城北18千米处余杭区瓶窑镇,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
1.筑坝背景
良渚古城有东苕溪穿城而过,东苕溪源出东天目山北部平顶山南麓,自南而北蜿蜒流淌于杭嘉湖地区西部,南流后折东流,流至瓶窖称东苕溪。与京杭运河、上塘河、钱塘江并称为流经杭州境内的四大江河。
历史上,东苕溪是浙江省洪害严重的河流之一。其上游的天目山是浙江省暴雨中心,山高岭峻,坡陡流急,加之下游河道泄水能力不足等原因,山洪直接威胁杭嘉湖平原,洪涝灾害频繁。
2.良渚古城外围大坝建设与功能
良渚时期的水坝都由人工堆筑而成,塘山土垣底部铺有石块,上部覆盖黄土坝体,其他水坝都位于两山之间,以淤泥和黄土逐层堆筑,形成坝身。水坝的作用首先在于防洪,坝体阻挡洪水,在迎水面一侧形成大片水域。
据计算,夏季洪水期时,从西北山谷到西南低坝,将形成一个面积广大的人工湖泊,人工湖的形成,大大提升了良渚古城西部的水上运输能力,使山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通过修建水渠,还能将坝区的水引向周边稻田,发挥水利系统的灌溉功能。此外,良渚古城区域的河流都为季节性径流,水量季节差异很大。
丰水期时,水坝拦截多余水量蓄水待用,枯水期时,水坝排放蓄水,补充水源,为良渚古城及周边地区提供稳定的水源,维持水上交通所需的正常水位。
(2020·葫芦岛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三月考)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位于天目山系南侧山麓的太湖平原上,其外围庞大复杂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坝。下图为良渚古城水利工程复原图。据此完成1~3题。
1.由图可知,该水利系统核心工程为高、低两级水坝,其主要功能为( )
A.缩小高低坝水库间落差,提升水运能力
B.扩大蓄水面积,保证渔业的稳定发展
C.梯级分担山洪的压力,提高工程整体防洪能力
D.减少坡地的水土流失,保证梯田农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良渚位于我国浙江地区,夏季降水量大,易发生山洪,该水利工程最主要的功能为防洪。采用高低两级梯级坝,可以分散山洪对单一坝体的冲击压力,提高防洪能力,C项正确;丰水期时,高坝水库处于满库状态,高低坝水库水位差大,枯水期时,高坝水库处于空库状态,两者之间水运条件差,A项错误;高、低两级水坝与渔业发展无关,B项错误;该地植被覆盖率高,该地水坝无拦沙作用,D项错误。
2.研究人员在土坝断面处,发现先民利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柱形,然后码成坝体,其主要原因为( )
A.增加抗拉强度,加快堆筑速度
B.方便冬季拆除,保证古城用水
C.减轻雨水侵蚀,避免库区淤积
D.加速坝体植被恢复,提高库区水质
答案 A
解析 利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柱形,通过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咬合构成一体,是为了加强水坝的承压能力,增加抗拉强度,同时相对于单一的垒泥,也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A项正确。水坝为固定式,不拆除,B项错误;利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柱形做成土坝,并不能减轻雨水侵蚀,避免库区淤积,C项错误;利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柱形做成土坝,可以加速坝体植被恢复,但是对库区水质影响不大,D项错误。
3.研究人员对梧桐弄水坝进行勘察,发现水坝海拔低且坝下有明显的河道迹象,这说明( )
A.该地降水强度大,该水坝时有垮塌
B.该水坝兼具蓄水、泄洪双重功能
C.人为开挖运河,加强对外联系
D.地面沉降幅度大,曾发生海水内侵
答案 B
解析 该地采用多级水坝拦水,防洪能力强,且有完整的水坝遗迹留存至今,说明水坝坚固,未发生垮塌,A项错误;水坝较低且下游有河道痕迹,说明当水库水位到一定高度时,可以漫过坝体流到水坝下游,避免水位过高,淹没古城,因此该水坝兼具蓄水、泄洪双重功能,B项正确。该河道为泄洪水道,无通航功能,C项错误;该地位于太湖平原,距海较远,未发生海水内侵,D项错误。
热点3 传统工艺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经有150余种编织法。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
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而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1.制作流程和特点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瓷胎竹编产品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层,纤维十分致密,同时进行了特殊的处理,能够耐干燥,不变形,不虫蛀,耐水洗。
2.分类
竹编工艺品可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说明:有瓷胎工艺品和无瓷胎工艺品)。成品主要是经对竹子切丝、刮纹、打光、劈细等工序,并剖成一定粗细的篾丝编结起来制成。
(1)细丝竹编工艺(瓷胎竹编工艺)。瓷胎竹编技艺独特,以精细见长,制作过程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形,紧贴瓷面,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产品主要有:瓷胎竹编花瓶、竹编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竹编平面画(下图甲)。
(2)粗丝竹编工艺(无瓷胎竹编工艺):是指用竹条篾片编成的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的竹编工艺。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粗丝竹编工艺品主要在我国南方地区盛产。因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竹种资源丰富,有淡竹、水竹、毛竹等许多种类。主要产品有竹编凉席、凉枕、扇、箩、筐、篮、箕畚、摇篮等(下图乙、丙)。
3.传承意义
竹编产品具有审美价值(造型美、图案美、着色后的色泽美)、实用价值、文化价值。
瓷胎竹编起源于清代中叶,当时主要用做贡品。它以景德镇名瓷为胎,精选四川邛崃山一带阴面生长2~3年、节距2尺左右,无划伤斑迹的壮竹,经过破竹、烤色、抽匀等十几道手工工序,“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生产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制作一套竹丝扣瓷耗时达数月之久。20世纪50年代经重新发掘、恢复古法生产,以其纪念性、地方性成为中外宾客优选的旅游纪念品。2010年,仅有70多名师傅会此手艺,现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下图为瓷胎竹编(图甲)和竹编用材(图乙)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近些年来,“瓷胎竹编”得以重新发掘和传承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扶持
B.原料替换
C.市场需求扩大
D.生产工艺改进
答案 A
解析 近些年来,“瓷胎竹编”得以重新发掘和传承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扶持,A项正确;原料没有替换,B项错误;作为旅游纪念品,市场需求较小,C项错误;生产工艺仍是古法生产,D项错误。
2.当今“瓷胎竹编”产业从业人员极少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域性强,传承手段单一
B.纯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
C.技术要求高,制作周期长
D.选材苛刻,瓷胎与竹丝要求严格
答案 A
解析 当今“瓷胎竹编”产业从业人员极少的根本原因是地域性强,传承手段单一,纯手工制作,A项正确。B、C两项所述为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选材苛刻,瓷胎与竹丝要求严格是技术原因,D项错误。
3.下列城市最适合把“瓷胎竹编”纳入旅游规划的是( )
A.杭州
B.景德镇
C.成都
D.北京
答案 C
解析 “瓷胎竹编”所用材料是精选四川邛崃山一带阴面生长2~3年、节距2尺左右,无划伤斑迹的壮竹。选项城市最适合把“瓷胎竹编”纳入旅游规划的是成都,其距邛崃山最近,C项正确;杭州、景德镇、北京距邛崃山远,不适宜,A、B、D三项错误。
热点4 民俗文化
《人民日报》报道:2020年7月16日进入“头伏”,“入伏”后全国多地进入“桑拿模式”和“蒸烤模式”。
所谓“三伏”是头伏(初伏)、中伏(二伏)和末伏(三伏)的总称,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7月16日是2020年的三伏头一天,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人们更易遭遇“苦夏”的折磨。
1.三伏的计算方法
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到第三个庚日(每隔10天出现一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这是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
2.三伏与我国北方习俗
在我国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俗语。饺子也叫“伏(福)贴”或“贴伏(福)”饺子,“伏”与“福”谐音,有纳福吉祥富贵之意。三伏新麦刚收月余,带着麦香的面食深受人们喜爱。
3.三伏天最热的原因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比热容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加强,在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下,气流下沉,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2020·江西信丰第二中学高三模拟)用纸糊窗,是我国一项传统民俗,它与当地环境联系紧密。如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地10月份,居民正将刷过豆油,中间夹有麻绳的双层纸,用面浆糊在外窗上。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某地最可能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松嫩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浙闽丘陵
答案 B
解析 过去北方地区住房大多数是土垒草房,其窗户大多数是木棂格子窗,以纸糊在外窗上,以挡风御寒。四地中松嫩平原位于北方地区,故B项正确。
2.北方流传“九月不糊窗,九月糊窗小鬼往里望”的俗语,说明九月北方地区( )
A.气温高,纸易脱落
B.造纸原料还未成熟
C.降水多,纸易受潮
D.农忙时节无暇顾及
答案 A
解析 北方9月是秋高气爽季节,气温较高,过早糊窗,纸易脱落,A项正确;与造纸原料还未成熟无关,B项错误;此时正值秋季,受高压控制,降水较少,C项错误;用纸糊窗,是我国一项传统民俗,它与当地环境联系紧密,与农忙无关,D项错误。
专题检测十五 弘扬传统文化 服务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0·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考试)在我国江南的园林、古镇及民宿庭院中常见到青瓦房及用青瓦竖立铺设的地面(如图)。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该地传统建筑普遍使用青瓦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化
B.成本
C.气候
D.原料
答案 D
解析 江南地区传统建筑普遍使用青瓦是因为该地有丰富的黏土,用于烧制青瓦,建筑材料用量大,可以就地取材,D项正确。
2.路面选择用青瓦竖立铺设,主要作用在于( )
A.减少积水,雨天防滑
B.竖立铺设,坚固耐用
C.造型多样,视觉美观
D.素雅古朴,人地和谐
答案 A
解析 路面选用青瓦竖立铺设可以增大地表的孔隙,便于地表水的下渗,避免积水,增大路面粗糙度,起到防滑的作用,A项正确。竖立铺设,坚固耐用,造型多样,视觉美观,素雅古朴,人地和谐不是主要作用,B、C、D三项错误。
3.青瓦路面温度日变化小于水泥路面,是因为青瓦路面( )
A.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高
B.吸收的大气逆辐射量较少
C.透水性强,比热容较大
D.多缝隙,通风散热快
答案 C
解析 竖立的青瓦利于地表水下渗,增大土壤含水率,增大比热容,降低气温日变化,C项正确。
(2020·江西宜春高三质检)下图示意华北地区在清代治理黄河的一种水利工程技术。其措施是先在黄河大堤外修筑月牙堤,在大堤与月牙堤之间围出一块滩地,然后开凿顺清沟将黄河水引入滩地,提高滩地水位;再开凿引黄沟,引入黄河水并从顺清沟排出。完成4~5题。
4.顺清沟修筑先于引黄沟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引黄沟水流速度
B.引入含沙量小的清水
C.加快滩地的引水速度
D.检验黄河大堤抗蚀能力
答案 A
解析 顺清沟在黄河引黄沟下游,先修筑有利于分流水位,使引黄沟的水流速度降低,A项正确;先从顺清沟引入的黄河水不一定是清水,B项错误;因顺清沟与主河道水流方向相反,先开顺清沟减缓滩地的引水速度,减小水流对大坝的侵蚀,C、D两项错误。
5.该河段采用此技术有利于( )
A.显著降低黄河含沙量
B.扩大沿岸耕地面积
C.减小黄河决堤风险
D.解决沿岸缺水问题
答案 C
解析 此项技术可以分流分洪,降低黄河决堤风险,C项正确;此工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黄河含沙量,但不能显著降低,A项错误;B、D两项更不是本项工程的作用与目的。
(2020·湖北七市州高三联考)在我国广西某村落,有个延续了几百年的习俗叫“赶水潭”,指的是每年某个时间,村民们用木棍搅动、敲打水潭,使水潭底部泥沙受到震动后变得疏松,逐渐下泄至暗河,原本堵塞的裂隙被疏通。下图为水潭示意图。完成6~8题。
6.“赶水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习俗
B.旅游推广
C.水患灾害
D.用水需要
答案 C
解析 材料指出“村民们用木棍搅动、敲打水潭,使水潭底部泥沙受到震动后变得疏松,逐渐下泄至暗河,原本堵塞的裂隙被疏通”,据图可知若裂隙不疏通,水潭中的泥沙和积水就会越来越多,可能会出现水患,这表明“赶水潭”的主要目的是疏通堵塞的裂隙,防止水患的发生,C项正确。
7.“赶水潭”的时间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元宵节前后
B.端午节前后
C.中秋节前后
D.重阳节前后
答案 A
解析 材料指出“每年某个时间,村民们用木棍搅动、敲打水潭,使水潭底部泥沙受到震动后变得疏松,逐渐下泄至暗河,原本堵塞的裂隙被疏通”,此时水潭中的水量应该比较少,才能经过搅动敲打,使得泥沙疏松。所以推测“赶水潭”的时间最有可能出现在河湖枯水期,各选项所给节日中,只有元宵节处于河湖枯水期,A项正确。
8.关于当地地理环境的推断正确的是( )
A.降水季节变化小
B.植被覆盖好
C.地形平坦
D.土壤较贫瘠
答案 D
解析 广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较大,A项错误;图中显示当地多地下暗河,可推测当地地表水分较少,由于地表缺水,植被覆盖可能会较少,B项错误;图中显示当地多石灰岩,多地下暗河,可知当地为喀斯特地貌,受流水溶蚀作用,当地地表比较崎岖,C项错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土壤为贫瘠的红壤,再加上流水溶蚀作用较强,当地的土壤比较贫瘠,D项正确。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的汉代蜀地织锦,此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四川古称“蜀国”和“蚕丛之国”,但是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的完整蜀锦。据此完成9~11题。
9.蜀锦起源于四川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原料充足
B.官府扶持
C.技术精湛
D.水运便利
答案 A
解析 中国是世界上桑蚕、缫丝、丝绸的发源地,蜀锦发源于四川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四川养蚕缫丝,生产蜀锦的原料充足,历史悠久,A项正确;官府的扶持有助于蜀锦的发展但并不是主导因素,B项错误;起源和技术精湛无关,C项错误;水运交通与起源无关,D项错误。
10.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完整蜀锦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市场狭小
B.气候潮湿,不易保存
C.地形崎岖,交通闭塞
D.战事频发,损毁严重
答案 B
解析 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完整蜀锦的主要原因是跟气候有关,四川盆地气候潮湿,水分、热量难以散失,丝质品极易发霉,不易保存,B项正确;丝绸深受人们喜欢,市场并不狭小,A项错误;当时已经有了丝绸之路,成都位于南方丝绸之路中心地带,C项错误;宋代以后依然有战事,D项错误。
11.“五星出东方”(“五星”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这一天文现象的成因是( )
①地球自转,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②五星公转速度各不相同 ③五星自转方向皆为自西向东 ④五星公转方向皆为自西向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五星出东方”这一天文现象是描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恒星公转,因此地球自转,使每天出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而五星公转速度不同,使“五星出东方”即五星同时出现在东方的天空成为可能,①②正确;除金星自东向西自转外,太阳系其他行星皆为自西向东自转,③错误;五星公转方向皆为自西向东,但与东方同现五星的现象无直接联系,排除④。A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2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黄土高原西倚青藏高原,东邻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南连秦巴山地。行走在沟壑纵横、梁峁交织的黄土高原上,视野中经常会出现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这种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居景观,是依托黄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筑。近年来,窑洞民宿旅游发展迅速,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图一为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图,图二为黄土高原窑洞景观图。
(1)分析黄土高原适宜修建窑洞的自然地理条件。(6分)
(2)窑洞作为传统民居,现在仍备受青睐,与现代建筑相比,分析窑洞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8分)
(3)分析窑洞民宿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10分)
答案 (1)高原地形,可以依地势开挖窑洞;黄土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适于凿挖;黄土高原降雨少,可减少窑洞因长期浸泡出现沉陷。
(2)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节约能源;节约建设用地;减少植被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3)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丰富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方向,增加了就业机会;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观念;过度的民俗旅游,过多的外地游客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冲击,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解析 第(1)题,影响窑洞建设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从地形、土质、气候三方面分析。第(2)题,窑洞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工程量小,施工方便,节约成本;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利于保护耕地。第(3)题,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影响。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2分)
陂,古代水利工程。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2014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上图是木兰溪局部流域图。木兰陂建设前,木兰溪下游平原是一片冲积荒地,溪海为患,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木兰陂建成后才成为鱼米之乡。
木兰陂工程枢纽部分为闸坝,可按需求提闸、落闸,配套部分为输水沟渠和海堤。2015年当地政府启动建设宁海闸工程。
(1)当地古代人民先建了钱陂,但毁于洪水。与钱陂相比,分析木兰陂选址合理之处。(6分)
(2)指出木兰陂对发展当地农业的积极影响。(10分)
(3)说出在正常年份木兰陂发挥蓄水拒咸功能的时期,简述理由。(10分)
(4)从水文角度,分析宁海闸建成后对木兰陂的保护作用。(6分)
答案 (1)木兰陂位于钱陂的下游,河道较宽;地形较平坦,落差较小,水流较缓;溪水对木兰陂的冲刷能力较弱。
(2)扩大灌溉面积;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改良土壤,增加耕地;发展渔业。
(3)时期:枯水期和涨潮期。
枯水期,河流流量小;涨潮期,海水上溯,落闸蓄水,防止海水倒灌;引所蓄溪水沿北、南干渠及沟渠灌溉田地,冲淡盐度。
(4)宁海闸拦蓄木兰溪来水,降低木兰陂上下游水位差,流速变缓,减弱对木兰陂的冲刷作用;阻挡海潮上溯,减少海水对木兰陂的破坏。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钱陂位于两山之间,坡度较陡,河道较窄;木兰陂位于钱陂的下游,河道较宽,地形较平坦,落差较小,水流较缓,对木兰陂的冲刷能力较弱。第(2)题,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影响可从供水、防洪、水产养殖等方面来分析。由材料“木兰溪下游平原是一片冲积荒地,溪海为患,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木兰陂建成后才成为鱼米之乡”可知,木兰陂建成后改良土壤,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灌溉面积,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发展渔业。第(3)题,福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河流流量小,正常年份木兰陂发挥蓄水拒咸功能的时期为冬季枯水期;引所蓄溪水沿北、南干渠及沟渠灌溉田地,冲淡盐度;涨潮期海水上溯,落闸蓄水,防止海水倒灌。第(4)题,从图中看宁海闸位于木兰陂的下游地区,可拦蓄木兰溪来水,降低木兰陂上下游水位差,流速变缓,减弱对木兰陂的冲刷作用;可阻挡海潮上溯,减少海水对木兰陂的破坏。(共84张PPT)
专题十五 弘扬传统文化 服务区域发展
1
热点
2
专题检测
本课结束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