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八 核心素养
素养1 人地协调观
(2020·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思路] 第(1)题,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与传统工程相比,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第(2)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方便田间耕作,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复垦空废宅基地”“易地移民搬迁”可知,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为治沟造地的措施之一,说明该地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是否精耕细作,根据图文信息无法确定。
[答案] (1)C (2)B (3)C
人地协调观内容分析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具体反映在看待“人对地的影响”“地对人的影响”“人地和谐”等问题所持的正确见解和观点上。
(1)辩证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展开提供地理活动空间。辩证理解就是需要从有利与不利两方面去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理性认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人地关系是双向的,既反映在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上,更重要体现在以具体地理事象或真实情景为认识载体,理性审视与认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让人类行为合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3)凸显人地关系问题与协调措施的分析评价。人地关系问题与协调措施的分析评价就是对现实中人地关系的简要分析,理解区域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人地关系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能够以此提出合理的协调和解决措施,这是人地协调观是否真正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重要标志。
(2019·全国卷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废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答案 B
解析 图示为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在自动处理系统中,对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后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并产生一定的废渣,故工艺流程“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正确,C项正确;图中显示,废渣是该工艺流程中生产沼气后的残留物,是该系统中的最终产物,A项错误;读图可知,厨余垃圾分拣后,部分可以用于提取生物油脂,进而加工成为工业油脂,并产生一定的有机渣,B错项误;读图可知,提取生物油脂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D项错误。
(2020·安徽安庆高三二模)下图是昆明市宜良县城通往靖安哨村的盘山公路。该公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路基宽5米,因考虑到沿线主要为邻村土地,只好顺山梁而修,蜿蜒曲折,短短6.8千米共有68道拐,无意中创造了这惊艳世界的公路奇观。后来,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吸引了一些顶级车赛在此举行。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当时该公路选建在山脊上是考虑( )
A.山谷施工难度较大
B.少占耕地和节省资金
C.山谷地质灾害频发
D.沿途居民点分布密集
答案 B
解析 与山脊部位相比,山谷地带更平坦,有利于公路修建,A项错误;公路沿线主要为邻村土地,若沿山谷修建会占用邻村耕地,需要付出大量补偿金,从而加大修建成本,B项正确;山谷有地质灾害,但其不是将公路选建在山脊的原因,C项错误;图中显示山脊上居民点极少,D项错误。
4.该公路能吸引赛车手的主要原因是( )
A.平直开阔,能见度较好
B.坡陡险峻,风景较壮观
C.地质坚硬,不容易塌陷
D.弯多密集,极具挑战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蜿蜒曲折,短短6.8千米共有68道拐”的材料信息,可见该公路顺山梁修建,弯多密集,迎合了赛车手追求自我挑战的心理需求,D项正确。
5.该公路的修建,最初是为了( )
A.村民出行提供方便
B.通过旅游加快脱贫
C.吸引高新技术产业
D.增加矿产资源外运
答案 A
解析 该地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公路是靖安哨村通往县城的,故该公路的修建,最初就是为了村民出行提供方便,而不是为了增加矿产资源的外运和吸引高新技术产业,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公路等级低,C、D两项错误,A项正确;该公路修建后,因奇特景观吸引来了游客,旅游经济才渐渐发展起来,B项错误。
素养2 综合思维
(2020·全国卷Ⅲ)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解题思路] 第(1)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光照、热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林线更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故雪线更高。第(2)题,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林线升高,说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雪线降低,说明降水增多,因此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第(3)题,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等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该区域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下降。火山喷发若干年内,随着火山灰沉落,气温将回升,降水将增多,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答案] (1)A (2)A (3)B
综合思维内容分析
(1)凸显主题情境关联的要素综合。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要素综合表现为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素综合可以是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是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结合。
(2)强调主题情境下的时空综合。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一定是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时空综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及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3)关注主题情境下的地方综合。地理学特性视角之一是对地方的重视,地方综合就是通过对地方地理环境要素及时空变化的分析,对地方或区域的特征与差异、区域人地关系问题作出地方性解释,从而促使区域的人地协调发展。
(2020·广州高三四模)土壤排放的CO2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生物残体和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土壤CO2的排放量和土壤中的植被残体数量、土壤温度呈正相关。下图示意我国长白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在一段时间内CO2排放量和峰值时间。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丙对应的植被类型可能是( )
A.阔叶林、针叶林、草本
B.阔叶林、草本、针叶林
C.针叶林、阔叶林、草本
D.草本、针叶林、阔叶林
答案 A
解析 土壤排放的CO2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生物残体和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土壤CO2的排放量和土壤中的植被残体数量、土壤温度呈正相关。甲CO2排放量大,植被生物量大,土壤中生物残体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应为阔叶林,丙较少,应为草本,A项正确。
2.甲植被类型的土壤CO2排放量峰值时间最晚,主要是因为( )
A.光照强度大
B.枝叶茂密
C.土壤湿度大
D.根系发达
答案 B
解析 阔叶林枝叶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土壤CO2排放量峰值时间最晚,A项错误,B项正确;土壤湿度和根系的影响较小,C、D两项错误。
3.全球气候变暖促使冬季长白山土壤CO2的排放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A.土温升高
B.降水增加
C.蒸腾加剧
D.雪期缩短
答案 D
解析 土壤CO2的排放量和土壤中的植被残体数量、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土温升高CO2排放量增加,排除A项;降水增加、蒸腾加剧与CO2排放量关系较小,排除B、C两项;雪期缩短,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土壤CO2的排放量减少,D项正确。
(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联考)在南极附近存在着一个沃斯托克湖,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湖,面积达14
000平方千米,其中储存的地下水达到了5
400立方千米。湖底被一个山脊分成两部分,北部深约400米,南部深约800米,最大深度可达1
000米。科学家们经过探察更是发现,这个湖至少与外界隔离了1
500万年之久。据此完成4~6题。
4.沃斯托克湖的形成是因为( )
A.火山喷发
B.地壳运动
C.冰川侵蚀
D.海水侵蚀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湖面积大,根据“湖底被一个山脊分成两部分,北部约深400米,南部约深800米,最大深度可达1
000米”分析是因为地壳运动积水而成,B项正确;结合图判断该湖不是因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A项错误;据图可知,上面覆盖有厚厚的冰层,湖泊面积巨大,冰川与湖泊底层很少接触,因此冰川侵蚀形成的可能性较小,C项错误;当地位于南极大陆内陆,不会是由海水侵蚀而成,D项错误。
5.沃斯托克湖湖水维持液态是因为( )
A.湖泊水纯度大
B.湖泊光照强
C.湖泊与冷空气隔离
D.湖泊面积大
答案 C
解析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沃斯托克湖湖水维持液态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来自地球内部的热力使湖底的温度上升,厚重冰层造成的巨大压力使水的凝固点下降,厚实的冰层使湖水与南极地表寒冷的空气隔离,C项正确;湖水纯度越大,冰点可能越高,越容易结冰,A项错误;湖泊上有巨厚的冰川覆盖,因此湖泊光照弱,B项错误;湖水维持液态与面积大小关系不大,D项错误。
6.有科学家认为在沃斯托克湖可能会发现新的生命形式。这种新生命需要适应的条件是( )
A.持续低温
B.高养分摄入
C.高浓度氮
D.黑暗、压力小
答案 A
解析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沃斯托克湖深度大,上有深厚的冰川覆盖,湖水温度低,压力大,如果有生命存在,必然需要承受高压、持续低温、低养分摄入、高浓度氧(其湖水为氧气的过饱和溶液,浓度约为一般淡水湖泊的50倍)以及终年不见阳光等不利的生存条件,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素养3 区域认知
(2020·江苏高考)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
(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解题思路] 第(1)题,读图可知,东北区1996年、2006年、2016年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不断提高,说明东北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华北平原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高后降低;西南区和东南沿海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均为持续降低。第(2)题,蒙新区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缺乏,制约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
[答案] (1)B (2)B
区域认知内容分析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学习过程中人们将复杂的地球表面系统划分成可识别的区域,如不同尺度的区域、不同属性的区域,实现对地球表面复杂地理现象的认识、理解、分析、解释,并正确认识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凸显整体性思想下的区域综合分析。“区域综合分析能力”是区域认知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能力,即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精确的研究。地球表面系统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各个要素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动态发展。
(2)突出真实情境背景下区域现状及发展评价。《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应把具体任务尽可能放在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借助问题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解决情境中的系列问题。
(2020·福建晋江四校高三期中)近些年来我国某地区农村的民居建筑样式发生了变化:房屋越来越高;门窗越来越大,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后窗户;屋顶由平顶改建成坡顶。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区可能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珠江三角洲
答案 B
解析 东北平原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房屋建筑以保暖为主,不会安装后窗,A项错误;华北平原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过去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需要在房顶晾晒农作物,现在商品率越来越高,房顶逐渐变得坡度大,B项正确;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冬季风强烈,不宜增加后窗,C项错误;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量大,原来和现在都以坡顶房为主,D项错误。
2.“房屋越来越高;门窗越来越大,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后窗户”反映了该地区( )
①气候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居民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③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更加富裕 ④降水丰富,光照不足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及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为华北平原地区,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较大变化,①错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更加富裕,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②③正确;华北地区降水少,光照较强,④错误。
3.“屋顶由平顶改建成坡顶”,与此相关的是( )
①耕地面积越来越少 ②坡顶更美观 ③粮食商品率越来越高 ④降水量越来越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屋顶由平顶改建成坡顶”与耕地面积大小无关,坡顶较平顶更加美观,粮食商品率越来越高,不需要平顶晾晒粮食,降水量在某地区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且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故选C项。
(2020·安徽舒城中学高三一模)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山脉中段北麓,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下辖7个区、1个县。近年,该市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产业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下图),据此完成4~6题。
4.乌鲁木齐市划分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会( )
A.扩大市域空间
B.降低城市人口密度
C.提高城市等级
D.提升空间配置效率
答案 D
解析 乌鲁木齐市划分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不会影响市域空间、人口密度、城市等级等的变化,但是“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产业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地域空间单元可以因地制宜提升空间配置效率。D项正确。
5.乌鲁木齐县地形以低山为主,其主体功能的定位方向最合理的是( )
A.木材加工
B.生态旅游
C.现代物流
D.冰川采集
答案 B
解析 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森林植被少,不适宜发展木材加工,A项错误;当地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旅游不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B项正确;现代物流主要是满足现代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物资运输需求,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运输需求量小,C项错误;当地以低山为主,冰川少,D项错误。
6.乌鲁木齐市会展片区布局在市中心附近,考虑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价与环境
B.科技水平与人口数量
C.交通与信息
D.气候条件与服务水平
答案 C
解析 市中心地价最高,属于举办会展活动的不利因素,A项错误;举办会展与科技水平和人口数量关系不大,B项错误;市中心交通便利,信息通达度高,有利于会展活动的开展,C项正确;会展与气候条件关系不大,D项错误。
素养4 地理实践力
(2020·浙江7月选考)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图一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二为图一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二谷地景观可见于图一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图二谷地的成因是( )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解题思路] 第(1)题,由图一中的等高线分布状况和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乙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甲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丙地为鞍部;丁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第(2)题,根据图二谷地的形状和材料“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可以判断该谷地的成因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型谷;图示没有断裂的相关信息;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如果为流水侵蚀形成,应该为“V”型谷,而图二中谷地为“U”型谷。
[答案] (1)B (2)D
地理实践力考查方向分析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和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由于受纸笔测试限制,高考试题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显得比较隐蔽,大多为创设考察、调查情境,提供实践信息素材,提出真实问题,考查学生处理地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提供社会调查信息材料,分析评价地理事实。
以社会调查获取的相关地理事实材料为背景,引导考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是目前高考地理对“地理实践力”考查的常用方法之一。
(2)提供野外考察情境信息,分析探究地理问题。
以地理学者或研学活动获取的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数据统计等信息为试题背景,引导考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科学探究,是当前高考地理对“地理实践力”考查的一种常用手段,着力于考查考生处理地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然地理研究方法的了解程度。
(2020·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三期末)1979年,某考察队对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带进行植被取样(样带位置如图)调查,发现植被以多年生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交织成网,形成密集而松软的垫状植物。2015年,考察队重新调查该区域植被,发现灌木严重退化,多种草本植物已经入侵,而成为优势物种。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植被调查样带( )
A.沿着山谷延伸
B.最大高差小于540
m
C.全长超过3
000
m
D.沿途坡度变化均匀
答案 B
解析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图中植被调查样带右半部分等高线向低处凸出,A项错误;图中等高距为30米,植被调查样带最高海拔范围是2
550~2
580米,最低海拔是2
040~2
070米之间,相对高差是480~540米,最大高差小于540
m,B项正确;植被调查样带全长约跨经度1′30″,距离相差约2.775千米,再加上位于40°N附近,长度需要乘以纬度的余弦值,因此其长度小于3
000米,C项错误;沿途等高线变化较大,坡度变化较大,D项错误。
2.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的特点突出反映了当地( )
A.昼夜温差大
B.降水稀少
C.日照时间短
D.风力强劲
答案 D
解析 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带气候寒冷,降水较多,风力强,植被主要为矮小灌木组成的灌木苔原,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枝,交织成网,枝上密生常绿革质,或具有白色绒毛的叶片,形成密集而松软的垫状植物。这种形态的构造具有防寒、防风的特征。D项正确。
3.导致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带草本入侵、灌木退化的根本原因可能是( )
A.冬季积雪增多
B.土壤肥力降低
C.冬季气温偏高
D.植被覆盖度降低
答案 C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冬季气温偏高,蒸发加剧,灌木生长需水量较大,而草本需水量较小,故C项正确,A项错误;灌木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多,灌木退化,土壤有机质变少,土壤肥力会降低,植被种类变化可能导致植被覆盖度变化,而不是植被的覆盖度变化导致植被种类变化,故B、D两项错误。
(2020·海南高考压轴卷)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与河北廊坊市之间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万众瞩目的世界最大航空港。该机场拥有世界规模最大、施工技术难度最高、俯瞰构型似“凤凰展翅”的航站楼。下图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位置示意及景观图。据此完成4~5题。
4.大兴国际机场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A.完善交通运输网络,缓解北京城市内部的交通拥挤
B.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C.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巩固北京经济、交通中心地位
D.形成临空高端产业功能区,扩大城市内部经济差异
答案 B
解析 大兴国际机场属于航空运输,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不影响北京城市内部的交通,A项错误;大兴国际机场加强了京津冀地区的联系,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B项正确。北京要突出政治、文化职能,大兴国际机场建设不是为了巩固北京经济、交通中心地位,C项错误;大兴国际机场建设能加强区域及国际交往,不是为了形成临空高端产业功能区,D项错误。
5.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采用似“凤凰展翅”构型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方便旅客的出行,提高机场效率
B.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工程造价
C.设计寓意的需要,美化城市景观
D.利于材料的运输,提高施工效率
答案 A
解析 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采用“放射”状五指廊构型可以缩短登机距离和时间,方便乘客换乘;增加飞机停靠机位,提高机场运行效率,A项正确。
专题检测十八 核心素养
一、选择题(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0·全国卷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答案 A
解析 地名“河”的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以河命名,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名“梁”相关的自然要素是地貌;黄土高原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物产,如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因此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A项正确。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答案 D
解析 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推测乙地区曾经可能分布河流较多,而现在乙地区与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有关,即该地区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地区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项正确。
(2020·山西高三考前押题卷)为解决无平川地建日光能温室的困难,山西省太谷县农民将温室“移”到荒山,建成全国首创的旱垣温室。旱垣温室是依靠阳坡地修建的温室,适宜在广大干旱、半干旱的丘陵山地发展温室农业生产,被称为“非耕地设施农业”的典型。据此完成3~4题。
3.制约旱垣温室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地形
B.气温
C.土壤
D.水源
答案 D
解析 旱垣温室适宜在干旱、半干旱的丘陵山地建设,水源是其发展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故D项正确。
4.适宜太谷县旱垣温室种植的农作物是( )
A.小麦
B.红枣
C.甜菜
D.草莓
答案 B
解析 旱垣温室适宜种植耐旱作物,且应考虑经济效益,故耗水少、单产高的红枣最适宜,B项正确。
(2020·浙江1月选考)近年来,河北、河南、山东、甘肃等北方省份生产的蔬菜大量销往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南方沿海省市,形成了“北菜南运”格局。完成5~6题。
5.“北菜南运”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市场需求大
B.北方耕地面积增大
C.北方蔬菜品种多
D.南方蔬菜种植减少
答案 A
解析 市场是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北菜南运”的主要原因应是社会经济因素导致,自然因素会产生影响但不是最主要因素。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吸引外来人口迁入多,市场需求大,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平地少,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才出现了“北菜南运”,A项正确;近年来,我国重视环境保护、生态退耕,耕地增大可能性较小,且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不能保证蔬菜种植规模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B项错误;南北方蔬菜品种数量均较多,C项错误;南方蔬菜种植没有大量减少,D项错误。
6.“北菜南运”有利于北方地区农业( )
①粗放经营 ②规模化经营 ③集约化生产 ④“小而全”生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粗放经营不能保证蔬菜的产量、质量,①错误;北方省份生产的蔬菜大量销往南方沿海省市,需求量大会导致蔬菜产量增加,“北菜南运”有利于北方地区农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②③正确;“小而全”生产量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④错误。
(2020·通辽蒙古族中学高三三模)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恒山(39°42′N,113°41′E)的金龙河峡谷(峡谷成南北走向)的西岸崖壁上。古时人们在峭壁上修建了栈道,后世以此为依托建起悬空寺。悬空寺“日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千年不倒”。始建初期,悬空寺距离谷底近百米,后来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上图为悬空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悬空寺建在距谷底近百米的峭壁中部,推测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
①古栈道 ②洪水 ③光照 ④气温 ⑤岩石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古时人们在峭壁上修建了栈道,后世以此为依托建起悬空寺”可知,寺的修建与古栈道有关;该地为季风气候,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建在峭壁中部有利于防洪;从图中可看出该处岩石为薄层灰岩夹页岩,下层为厚层灰岩,岩性下硬上软,有利于建设和长久保存,B项正确;由材料“悬空寺建在距谷底近百米处”可知,气温对其影响较小,因此气温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悬空寺“日晒不着”,光照不是悬空寺建在距谷底近百米的峭壁中部考虑的因素,③④错误。
8.悬空寺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峡谷两侧山地下沉
B.峡谷底部地壳抬升
C.峡谷河流的泥沙沉积
D.峡谷河流的侵蚀下切
答案 C
解析 该地为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河流含沙量大,谷地泥沙沉积不断堆高,使谷地与悬空寺的距离变近,C项正确。若峡谷两侧山地下沉或峡谷底部地壳抬升,可能导致悬空寺与谷底距离变近,但材料和图中缺乏相关信息,A、B两项无法判断;峡谷河流的侵蚀下切会导致悬空寺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远,D项错误。
(2020·山西高三考前押题卷)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停车难、停车乱”成为全国性“城市病”。面对这一问题,沉井式地下圆筒形立体停车库应运而生,原本3个车位的面积可以停放上百辆汽车。这类停车场适合建在老旧小区的空隙绿地、中庭空地及城市边角绿地,采用智能停车、存车或取车,时间约2分钟。据此完成9~11题。
9.相比传统停车场,沉井式地下圆筒形立体停车库的最大优势是( )
A.存取车方便
B.节省城市用地
C.建设成本低
D.增加停车车位
答案 B
解析 该停车场采用智能停车、存车或取车,时间约2分钟,存取车方便,但相比传统停车场,优势并不明显,A项错误;该停车场建在地下深处,建设成本较高,C项错误;沉井式地下圆筒形立体停车库垂直布局,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停车位较多,节省城市用地,增加停车位不是其最大优势,B项正确,D项错误。
10.沉井式地下圆筒形立体停车库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 )
①施工场地受限 ②周边人流量 ③地下管线的分布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该停车场适合建在老旧小区的空隙绿地、中庭空地及城市边角绿地,因此施工场地受限,①正确;周边人流量是该停车场选址时要考虑的因素,排除②;城市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地下立体车库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地下管线的分布,③正确;该停车场多位于城市中心,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排除④,B项正确。
11.城市中建设大量沉井式地下圆筒形立体停车库,可( )
A.改善城市市容市貌
B.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C.解决交通拥堵难题
D.加速住宅区分化
答案 A
解析 该类停车库可缓解“停车难、停车乱”的难题,改善城市市容市貌,A项正确;该类停车库可提高城市居民的购车意愿,使私家车拥有量增加,但对公共交通发展影响不大,B项错误;该类车库将使原来停在道路两侧的车辆停入地下,使交通顺畅,但不一定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C项错误;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是导致住宅区分化的主导因素,D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2题,共56分)
12.(2020·山东威海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疏勒河(下图所示)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上游水量丰富、水流湍急、搬运作用强;出昌马峡谷进入中游,形成河西最大冲积扇,河流开始潜行至冲积扇边缘出露,古称“冥水”;双塔堡水库以下为下游,水量小、河道淤塞严重。清朝曾在昌马峡谷北侧修筑水坝、沟渠,将上游来水更多引入绿洲东部,绿洲西部荒漠化明显。1958年双塔堡水库建成,疏勒河仅能到达哈拉湖。20世纪70年代,最大的支流党河与疏勒河不再交汇,敦煌西湖湿地(含哈拉湖)疏勒河段也曾一度干涸,并被东进的库木塔格沙漠包围。2017年以来通过生态补水(即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向因最小生态需水量无法满足而受损的生态系统补水),使消失了300余年的湿地景观重现于世。
(1)分析疏勒河流域“冥水”的形成原因。(9分)
(2)说明疏勒河流域修建众多水利工程的作用及原因。(9分)
(3)请为疏勒河流域生态补水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答案 (1)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侵蚀和搬运作用强,形成的冲积扇扇体巨大;冲积扇主要由颗粒大的物质组成,下渗作用强,形成地下径流;冲积扇边缘,地势低、土层薄,地下水出露形成“冥水”。
(2)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多,冬季少——调蓄径流、防洪;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强烈,地表水资源缺乏,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大——供水、灌溉;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引水、供水、灌溉。
(3)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增加疏勒河下游水量;修整河道,修筑河渠。
非工程措施:水资源全流域合理配置,控制中上游截水量;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增强节水意识,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侵蚀和搬运作用强,形成的冲积扇扇体巨大;冲积扇是河流冲出山口后形成的,由于出山口后地形变得比较平坦,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冲积扇扇顶处主要由颗粒大的物质组成,下渗作用强,形成地下径流,河流开始潜行;而冲积扇边缘,沉积较少,地势低、土层薄,地下水出露形成“冥水”。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冰雪融水量大,加之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多,冬季少,水利工程可调蓄径流、防洪;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地表水资源缺乏,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大,水利工程可供水、灌溉;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附近水资源较多,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利工程可引水、供水、灌溉。第(3)题,生态补水是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向因最小生态需水量无法满足而受损的生态系统补水。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增加疏勒河下游水量;修整河道,修筑河渠,减少下渗。非工程措施:水资源全流域合理配置,控制中上游截水量;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保护水资源的依据,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增强节水意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北冰红”山葡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育的酿造高档冰红葡萄酒的新品种。该品种抗病、抗虫害、抗寒性极强,产量高,适宜在年无霜期125天以上地区种植。其采摘时间在11月末至12月初,这时的葡萄粒外表已经结冰,而内部仍存留着不多的、高浓缩的、因其冰点低而未结冰的葡萄汁。
“北冰红”山葡萄主要产于吉林省通化市的集安市青石镇到活龙镇之间的“鸭绿江河谷”。该河谷全长200
km,流域面积1
736
km2。这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780~950
mm,≥10
℃积温3
135.2
℃,无霜期150~155天,素有“吉林小江南”之誉。该区域江水冬季不封冻,是吉林省冬季最为温和、湿度最大的地区。在这里种植山葡萄无需埋土防寒便能安全越冬。区域内现有山葡萄2.1万亩,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山葡萄生产基地(如图)。吉林通化高端冰葡萄酒以“北冰红”山葡萄为主要原料,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酿制而成。该酒富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近年来,通化市全力开发具有“中国味道”优质山葡萄酒,把集安市“鸭绿江河谷”打造成为中国葡萄酒的顶级产区。
(1)说明鸭绿江河谷区域江水冬季不封冻的原因。(8分)
(2)分析集安市“鸭绿江河谷”成为“北冰红”山葡萄生产基地的优越自然条件。(12分)
(3)试评价吉林通化市大力发展高端冰葡萄酒的优势区位。(8分)
答案 (1)鸭绿江河谷位于山脉南麓,(冬季北面山地阻挡北方冷空气,)冬季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小,风力小;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位于水库下游,水库对气温调节作用明显,冬季气温较高,故江水冬季不结冰。
(2)鸭绿江河谷地处长白山南麓,年平均气温和积温高,热量充足;葡萄生长后期及成熟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葡萄品质好;(全年降水充沛),冬季山地降雪较多,冷暖适宜,利于冰葡萄形成;冬季河谷气候温和,风速较小,山葡萄无需埋土防寒即可安全越冬;鸭绿江河谷土壤肥沃,坡度适宜,排水良好;该河谷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
(3)邻近“北冰红”优质山葡萄产地,原料产量大,质量好;生态良好,水质优良;传统工艺独特,酿制技术先进;市场需求量大;有铁路、公路通过,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鸭绿江河谷位于山脉南麓,北面山地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较强,因此该地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小,风力小;其次,该区域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冬季气温相对较高;读图可知,该河段多位于水库下游,水库对气温(或水温)调节作用明显,冬季气温(或水温)较高,故江水冬季不结冰。第(2)题,优越的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光照、热量、降水等)、地形、土壤、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作答,分析的过程中应注重山葡萄的生长习性。首先,根据材料“该河谷全长200
km,流域面积1
736
km2。这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780~950
mm,≥10
℃积温3
135.2
℃,无霜期150~155天,素有‘吉林小江南’之誉”可知,该河谷地处长白山南麓,年平均气温和积温高,热量充足,同时,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冬季山地降雪较多,冷暖适宜,利于冰葡萄形成;其次,根据材料“在这里种植山葡萄无需埋土防寒便能安全越冬”可知,冬季河谷气候温和,可安全越冬;再次,根据材料“其采摘时间在11月末至12月初”可知,该地区在葡萄生长后期及成熟期降水相对较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葡萄品质好;最后,河谷地区土壤较为肥沃,坡度适宜,排水良好,有利于保障山葡萄的优良品质。第(3)题,高端葡萄酒的优势区位可从原料优质、生态环境优良、酿造技术、市场需求、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作答。(共127张PPT)
专题十八 核心素养
1
素养
2
专题检测
本课结束
解析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