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复习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复习课件(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7 11:3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览 · 知识串引
情境导入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它以丰富的想象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美妙的故事世界。书中主人公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著名的高僧玄奘。
历史上的玄奘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他与小说中的描述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进入本课的学习。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重点难点
1.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2.理解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
【历史脉络】
【思维导图】
课前 · 自主预习
遣唐使
遣唐使
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__________”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________、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制度
鉴真
佛经
科举制
唐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__________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玄奘
天竺
佛教
玄奘像
课堂 · 素养培育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校七年级的师生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线上形式开展了主题为“鉴古知今话中日”的探究活动。
1.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巨大吸引力。
(2)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给各国与中国进行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3)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与中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2.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3)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4)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易错辨析】唐朝时,东渡日本的高僧是鉴真,西行天竺取经的高僧是玄奘。
随堂 · 即时演练
知识点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  )
A.镇抚使 B.遣唐使
C.外交官 D.驻华大使
B
2.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一流人才。日本政府精选这些人组成遣唐使团主要是为了 (  )
A.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 B.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
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加强两国间的经贸往来
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我国抗击新冠疫情的艰难时刻,来自日本的援助感动了很多人。据考证,该诗句与唐朝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高僧有关,他是 (  )
A.李白 B.玄奘
C.鉴真 D.杜甫
C
C
知识点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4.唐朝时期同新罗交往频繁,下列有关史实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少
C.新罗仿照唐朝,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D.朝鲜半岛音乐传入中国,广泛流行于民间
B
知识点三:玄奘西行
5.“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 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  )
A.张骞 B.班超
C.玄奘 D.鉴真
C
6.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是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诗经》
B
课后 · 素养达成
1.有学者说:“这个国家的巨大魅力之一,是它大量移植并保留了中国唐代文化,包括它的建筑风格、相当苦涩的绿茶、漂亮的碗和所遵循的精细仪式,都完完全全是那个时代从唐代的中国学来的。”这个国家是 (  )
A.日本 B.印度
C.新罗 D.波斯
A

2.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A
3.“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合十忘生死,宏愿心中藏。普度众生苦……”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  )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
B

4.如果给右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
A.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C
5.“法师求佛法时曾受到天竺举国上下的尊敬。返国时,太宗皇帝亲自出迎。圆寂时,朝野送葬者达数万人。”材料中的“法师”指的是 (  )
A.鉴真 B.玄奘
C.怀素 D.惠能
6.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论语》 D.《兰亭集序》
B
B
7.有人说:“中华民族既有为人类文化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又有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的魄力。”以下能够说明中华民族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魄力的史实是 (  )
A.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 B.新罗商人来长安经商
C.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 D.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D
8.唐太宗、唐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觐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 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 (  )
A.诸子百家争鸣 B.大运河的开通
C.中外交流频繁 D.都市生活繁华
C
9.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参观“唐朝历史”的展厅时,看到了一副对联:鉴真东渡传佛法,玄奘西行取真经。大家商讨后认为横批应是 (  )
A.海路通达 B.经济繁荣
C.文明互鉴 D.民族和睦
10.“映日帆多宝舶来”是描写唐朝对外贸易盛况的佳句,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唐统治者重视对外贸易 B.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C.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唐朝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C
C
11.右图文物是1970年在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种酒器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 (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民族交往与交融
D.多彩的文学艺术
A
12.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材料表明唐代 (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造船技术及船队规模世界领先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B
13.我国唐朝具有繁荣和开放的特点,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许多国家至今还有“唐人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宝元年(742),日本学问僧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他去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前四次均未成功,第五次又遇狂风巨浪,船随浪涌,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腹胀。天宝十二年(753),他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
材料二 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回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独自西行……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鉴真受到日本人民尊重的原因。
【答案】问题:鉴真东渡经历了许多风险和挫折。
原因:鉴真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日本,不辞辛苦传播佛法和唐文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他”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答案】事件:玄奘西行。
功绩: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
【答案】特点: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4)通过以上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启示: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