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初高二年级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本试卷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第I卷为选择题部分,一律用2B铅笔按题号依次填图在答题卡上:第II卷为非选择题部分,按要求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16道题,每题3分,满分48分,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廷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
A. 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 B. 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
C. 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 D. 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
2. 1953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并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非党干部自愿参加。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党员干部离职到党校轮训的计划。这些做法旨在
A. 注重加强党群关系建设 B. 加强党内意识形态建设
C. 提高工作中技能 D. 为三大改造服务
3. 中世纪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
A. 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
B. 《圣经》与罗马法具同等法律效力
C. 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
4. 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A. 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 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 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 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5. 清末,清政府在派出大臣考察后,由度支部拟议了《所得税章程》30条,规定对公司所得、工薪所得以及不属于前两种所得范围的其他所得征税,对不属于公司所得的另外两种所得税采用八档累进税率。由此可知
A. 首次提出征收个人所得税 B. 征税政策得到了真正贯彻
C. 征税标准受西方影响 D. 征税内容全面和适用
6. “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统治”。这种“三结合”中主动的结合力量自然是周人与友族的宗亲子弟,他们也是最居优势地位的成分。这种做法
A. 根源在于周初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B. 有效的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D. 体现的是一种神权与族权的结合
7. 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从而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帝国的谷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
A. 西、英在美洲竞争激烈 B. 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
C. 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 D. 拉美成为西、英的原材料提供地
8.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 工厂中工人劳动生产自主性的丧失
C. 分工的细化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 D. 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率提高
9.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到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A. 推动了拉美国家迅速现代化
B. 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C. 迥异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 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0. 通过下面这幅老照片,翻开了我们脑海中尘封已久的回忆。我国规定对于1岁以童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和麻疹活疫苗。以下关关于接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接种是为了防治和控制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等传染病的发生
B. 接种属于自然免疫
C. 有利于我国儿童免疫事业的发展进步
D. 接种属于计划免疫
11. 1986年12月,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永久”自行车集团成立。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当时年青人的梦想,也成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一现象说明
A. 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 B. 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
C. 思想解放推动国企改革 D. 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12. 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据此推断,假如是在西周期,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堂屋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祈风与祭海对于海商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神圣而重要的活动。在宋代,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出面主持这项活动,并把海商信仰之神及祭祀活动兴隆的地方赐以封位和名号。该行为在实质上反映了
A. 通过神的力量控制海商以增加财政收入
B. 皇权与神权相结合以昭示皇权至高无上
C. 封建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与干预
D. 祭海祈风是海商贸易活动重要组成部分
14. 有学者指出,14世纪中叶经历了黑死病后的欧洲,农民的生存状况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多的人买得起香料。史学家布罗代尔甚至认为这一时期欧洲农民的饮食和贵族可能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
A. 商品经济发展削弱贵族势力
B. 与世界的经贸联系加强
C. 思想解放和价值观的变化
D.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15. 如图是某一国际组织的徽标。2020年初,非洲蝗虫肆虐,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机,该组织发起一项7600万美元的筹款计划,希望借助国际社会力量,帮助非洲地区抵御蝗灾。据此可知该国际组织
A. 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B. 是协调全球卫生健康事业的国际组织
C. 是非洲国家之间形成的政治、经济联盟
D.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
16. 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A. 工业文明对城市化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 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
D. 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英国废除了制成品的特别出口税,并降低了海关税则上不少于750个税目的进口税。再次开征所得税以弥补预期的收入损失。1845年英国取消520种关税,并废除其余原料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法》。1860年,英、法签订了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此后,英国又与许多国家订立了带有自由贸易性质的通商条约。
——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材料二 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新约》,规定:“历年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之税率,存票、子口税等项之条款,应撤销作废,而适应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接着,英、法、荷等国相继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共有八级税率公布为第一个国定税则,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摘编自邱松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废除或降低关税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的关税自主政策。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布迭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材料二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徽州一府六县的方志中,常会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材料三徽州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是他们基本的原则;但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理想环境。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构成一真正的理想环境。……徽州民居的天井营造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儿,叫“四水归堂”,言天降雨露、财气,落到自家房顶,流入宅院。
——摘编自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皖南古村落与布达拉宫是哪两类社会群体活动的历史承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产物?古村落突出反映了徽商怎样的心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古村落营造中的风水观念在徽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什么功能?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理念?
(4)有学者称:“文化遗产的完整样态必须在其存活的情境中才能把握。”据此,你认为皖南古村落的“完整样态”应该是什么?。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药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材料二 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在捷克中医中心,预约的病人已经排到半年.以……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选择比例达到50%。在俄罗斯,选择中医作为中国元素代表的比例更是高达75%.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的“中医热”已然形成……世界卫生大会于2019年首次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欧美等国掀起“中医热”的因素。
20. 从大航海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贸易战关系着国家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秦国翘、胥学明《西欧与美日之间贸易战的新发展》
请根据材料,谈谈对贸易战的基本认识,并选取其中任意一次贸易战加以论述。(要求:至少明确两点认识,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初高二年级
历史(解析版)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本试卷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第I卷为选择题部分,一律用2B铅笔按题号依次填图在答题卡上:第II卷为非选择题部分,按要求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16道题,每题3分,满分48分,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廷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
A. 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 B. 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
C. 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 D. 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光绪帝在寻求宫外人士以支持变法时受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旧势力的打击,说明维新变法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故选A项;清廷不存在内外朝,排除B项;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改变清廷权力结构和开启政治博弈的局面,排除CD项。故选A。
2. 1953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并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非党干部自愿参加。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党员干部离职到党校轮训的计划。这些做法旨在
A. 注重加强党群关系建设 B. 加强党内意识形态建设
C. 提高工作中技能 D. 为三大改造服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旨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意识形态建设,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党群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提高工作技能,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学习活动与三大改造的关系,排除D项。
3. 中世纪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
A. 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
B. 《圣经》与罗马法具同等法律效力
C. 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抛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王和市民阶层在罗马法中找到支持,罗马法由此复兴,可见罗马法适应了当时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选项C正确;材料未体现出资产阶级和教会的矛盾,选项A排除;选项B、D表述绝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资产阶级在兴起过程中利用罗马法中的法律原则维护自己利益。
4. 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A. 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 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 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 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走势中能直接得出中美贸易总额在1972—1978年区间内出现了高低起伏波动,显然这与两国关系的发展紧密相关,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项表述过于绝对,“始终”一词表述错误;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美贸易发展此时文革尚未结束; D项发生在1971年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5. 清末,清政府在派出大臣考察后,由度支部拟议了《所得税章程》30条,规定对公司所得、工薪所得以及不属于前两种所得范围的其他所得征税,对不属于公司所得的另外两种所得税采用八档累进税率。由此可知
A. 首次提出征收个人所得税 B. 征税政策得到了真正贯彻
C. 征税标准受西方影响 D. 征税内容全面和适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所得税章程》规定的所得税征收范围和征税税率可以看出,征税标准深受西方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中的“首次”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征税政策的贯彻情况,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征税内容的全面和适用性,排除D项。
6. “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的统治”。这种“三结合”中主动的结合力量自然是周人与友族的宗亲子弟,他们也是最居优势地位的成分。这种做法
A. 根源在于周初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B. 有效的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D. 体现的是一种神权与族权的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朝最高执政集团无力直接控制和管理地方,只能通过周人与当地人民主动结合方式实现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这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的表现,故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之后的封建社会也采取了相类似的做法,如唐代的羁糜府州,故这种“三结合”的统治方式的根源不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排除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统治后期诸侯混战,天子权威被削弱,中央与地方矛盾并未得到解决,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权色彩,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的统治”,较好的解题方式是运用排除法。
7. 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从而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帝国的谷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
A. 西、英在美洲竞争激烈 B. 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
C. 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 D. 拉美成为西、英的原材料提供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要结合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来理解材料中现象。西班牙、英国在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他们在巴拿马、南卡罗来纳、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正是殖民活动影响的体现,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不能由材料得出;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8.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 工厂中工人劳动生产自主性的丧失
C. 分工的细化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 D. 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率提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可知,该工厂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D项正确;“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工厂中工人劳动生产自主性的丧失”是材料中工厂规章制度所产生的影响,而非本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工厂的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纪律,而不是分工的细化,排除C项。
9.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到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A. 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迅速现代化
B. 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C. 迥异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新变化
D. 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拉美国家的外资企业控制着拉美国家的经济命脉,没收外资企业有利于减少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B选项符合题意。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仅靠没收外资企业是不能迅速实现拉美现代化的,A选项排除。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建立国有企业,C选项排除。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D选项排除。
10. 通过下面这幅老照片,翻开了我们脑海中尘封已久的回忆。我国规定对于1岁以童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和麻疹活疫苗。以下关关于接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接种是为了防治和控制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等传染病的发生
B. 接种属于自然免疫
C. 有利于我国儿童免疫事业的发展进步
D. 接种属于计划免疫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属于人工主动免疫,不是自然免疫,B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接种是为了防治和控制传染病发生,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有利于我国儿童免疫事业的发展进步,疫苗接种属于计划免疫,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11. 1986年12月,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永久”自行车集团成立。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当时年青人的梦想,也成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一现象说明
A. 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 B. 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
C. 思想解放推动国企改革 D. 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已经成立,年青人希望出行不再步行或乘坐公交,梦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名牌自行车,说明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B项正确;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并不涉及思想解放与国企改革的关系,C项错误;直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才开始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项错误。
12. 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据此推断,假如是在西周期,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堂屋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根据图表,③是嫡系,并且是长子,故选C。
13. 祈风与祭海对于海商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神圣而重要的活动。在宋代,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出面主持这项活动,并把海商信仰之神及祭祀活动兴隆的地方赐以封位和名号。该行为在实质上反映了
A. 通过神的力量控制海商以增加财政收入
B. 皇权与神权相结合以昭示皇权至高无上
C. 封建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与干预
D. 祭海祈风是海商贸易活动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出面主持这项活动,并把海商信仰之神及祭祀活动兴隆的地方赐以封位和名号”体现了宋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与干预,故C正确;A是祈风与祭海的目的,而非该行为的实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排除B;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 “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出面主持这项活动,并把海商信仰之神及祭祀活动兴隆的地方赐以封位和名号”,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分析解答。
14. 有学者指出,14世纪中叶经历了黑死病后的欧洲,农民的生存状况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多的人买得起香料。史学家布罗代尔甚至认为这一时期欧洲农民的饮食和贵族可能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
A. 商品经济发展削弱贵族势力
B. 与世界的经贸联系加强
C. 思想解放和价值观的变化
D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14世纪中叶,欧洲在经历了黑死病之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在饮食上甚至与贵族都没有太大的差别。结合所学知识,黑死病导致欧洲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急剧减少,此时农村劳动力的价格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民也就有了更高的收入,其生活水平由此得到改善,D正确。贵族阶层衰落以及世界贸易联系的加强都无法成为农民阶层生活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排除AB;消费观虽对农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一定影响,但根本的还是经济原因,思想和价值观念都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发生改变的,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D。
15. 如图是某一国际组织的徽标。2020年初,非洲蝗虫肆虐,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机,该组织发起一项7600万美元的筹款计划,希望借助国际社会力量,帮助非洲地区抵御蝗灾。据此可知该国际组织
A. 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B. 是协调全球卫生健康事业的国际组织
C. 是非洲国家之间形成的政治、经济联盟
D.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图图标是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徽标,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的国际组织,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无关,排除。
16. 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A. 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 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
D. 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851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英国、法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开展,这表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英国废除了制成品的特别出口税,并降低了海关税则上不少于750个税目的进口税。再次开征所得税以弥补预期的收入损失。1845年英国取消520种关税,并废除其余原料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法》。1860年,英、法签订了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此后,英国又与许多国家订立了带有自由贸易性质的通商条约。
——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材料二 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新约》,规定:“历年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之税率,存票、子口税等项之条款,应撤销作废,而适应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接着,英、法、荷等国相继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共有八级税率公布为第一个国定税则,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摘编自邱松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废除或降低关税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的关税自主政策。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急需掠夺原料、拓展海外市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兴起。
积极影响:有利于英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推动世界逐步步入自由贸易时代;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拓展和工业文明的传播。
(2)评述: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关税自主权,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但中国海关税率依然受到外国的制约,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解析】
【分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1842年,英国废除了制成品的特别出口税……1845年英国取消520种关税,并废除其余原料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法》。1860年,英、法签订了一项自由贸易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英国废除或降低关税的原因。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海外市场、资本主义发展、国际贸易等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
(2)评述,根据材料二“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新约》……英、法、荷等国相继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进步性和局限性评述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的关税自主政策。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布迭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材料二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徽州一府六县的方志中,常会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材料三徽州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是他们基本的原则;但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理想环境。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构成一真正的理想环境。……徽州民居的天井营造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儿,叫“四水归堂”,言天降雨露、财气,落到自家房顶,流入宅院。
——摘编自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皖南古村落与布达拉宫是哪两类社会群体活动的历史承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古村落突出反映了徽商怎样的心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古村落营造中的风水观念在徽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什么功能?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理念?
(4)有学者称:“文化遗产的完整样态必须在其存活的情境中才能把握。”据此,你认为皖南古村落的“完整样态”应该是什么?。
【答案】 (1)平民百姓与贵族阶层。
(2)原因:古村落是徽商财富集聚故里的象征;古村落蕴含了徽商的儒家观念。心态:光宗耀祖。
(3)改善居住环境、方便日常生活;以景观象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4)一方面,自然环境和建筑等物质遗存;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村落生活。
【解析】
【分析】
【详解】(1)从“乡村的面貌”可得出皖南古村落主要居住的是平民百姓“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主要居住的是贵族阶层;
(2)从“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可以知道古村落是徽商财富集聚故里的象征;古村落蕴含了徽商的儒家观念.
(3)从“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得出改善居住环境、方便日常生活,“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得出以景观象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4)从“在其存活的情境中”得出完整样态应该是一方面,自然环境和建筑等物质遗存;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村落生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药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材料二 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在捷克中医中心,预约的病人已经排到半年.以……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选择比例达到50%。在俄罗斯,选择中医作为中国元素代表的比例更是高达75%.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的“中医热”已然形成……世界卫生大会于2019年首次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欧美等国掀起“中医热”的因素。
【答案】(1)背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方文明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或答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日本的影响。
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冲击和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2)因素:中医的科学价值;中医服务有效、简便、低廉;中国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
【解析】
【详解】(1)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根据“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并联系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方文明传入;根据“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可以看出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根据“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可以看出受到日本的影响。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根据“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推动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冲击和动摇中医地位等方面来回答。
(2)在欧美等国掀起“中医热”的因素,根据“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可以看出中医的科学价值;联系所学可知,还包括中医服务有效简便低廉、中国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等方面因素。
20. 从大航海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贸易战关系着国家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秦国翘、胥学明《西欧与美日之间贸易战的新发展》
请根据材料,谈谈对贸易战的基本认识,并选取其中任意一次贸易战加以论述。(要求:至少明确两点认识,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认识:贸易战一般是在经济遇到危机的状况下发生的,国家通过建立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措施。
论述: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为例。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供需矛盾尖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为转嫁危机,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同时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但最终贸易战并没有使欧美逃脱经济大萧条的冲击,相反全球贸易大幅度衰退。同时贸易战也使各国矛盾加剧,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总结:贸易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会加剧经济困境。因此保护自由贸易,维护贸易的正常秩序,才能实现互利双赢。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反映的“大萧条前期”“石油危机带来经济滞胀”“美欧多国经济下行”等信息可以看出,开展贸易战一般是在经济遇到危机的状况下发生的,各国相继采取措施,从而导致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措施,即贸易战的爆发。选取一次贸易战加以论述,可以确定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然后联系所学从危机爆发的背景和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各国为转嫁危机采取关税壁垒和货币贬值等措施,从而带来贸易战的爆发。联系所学贸易战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看出:贸易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会加剧经济困境。因此得出关于贸易战的结论:保护自由贸易,维护贸易的正常秩序,才能实现互利双赢。本题的解答首先必须根据材料信息明确认识,阐述过程要做到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