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的状态如何?
2.1925年以后凯巴森林中黑尾鹿数量为何会减少?
3.30年中,凯巴森林为何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活动:
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概念
草
蛇
鼠
思
考:
春季,雨水丰沛、温度适宜,草原植物生长繁茂,鼠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蛇呢?
鼠食物增加
鼠增加
鼠吃大量植物
鼠减少
鼠因饥饿死亡
植物
减少
植物
增加
蛇增加
蛇减少
鼠吃少量植物
→
→
能否将草、鼠、蛇的数量变化更直观地表现出来?
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原因
不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一样吗?
什么样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更强?
森林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的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即食物网结构复杂。
总之: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强。
适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适度捕海洋鱼类,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灭绝……
在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火山喷发
自然因素
龙卷风
自然因素
地震
海啸
自然因素
过度放牧
人为因素
乱砍滥伐
人为因素
大气污染
人为因素
水污染
人为因素
武汉东湖
云南滇池
水华
赤潮
外来物种入侵
生态系统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生态系统一定的稳定性,使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会打破这种动态平衡。
小结
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中的(
)
D
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
)
A.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制约
B.生产者总是数量最多的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有人类的控制
C
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会引起(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A
1科学探究
5%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0%
3生物与环境
10%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5%
5生物圈中的人及健康地生活
20%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5%
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15%
8生物的多样性
15%
9生物技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