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7 15:5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渐近阿Q
1.导入课题
鲁迅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方一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穷苦的流浪汉,一贫如洗,光棍一条,被人忽视,遭人凌辱和践踏的人物,他就是鲁迅笔下的阿Q,阿Q正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极具典型性的人物!
2.鲁迅及其创作
(1)少年时家道衰落;
?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
?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
?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
?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量杂文。
(2)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16部。
3.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
《阿Q正传》选自小说集《呐喊》,创作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二、走近阿Q
1.?《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小说共九章,可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2.课文节选了第二部分
优胜记略:写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以给人打短工度日。虽然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看不起村里人。他头上有癞疮疤,只要别人说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如果觉得对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输的时候他在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阿Q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便又心满意足了。
续优胜记略:阿Q和王胡打架,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碰巧遇到“假洋鬼子”,为了撒气,阿Q就骂了一句,结果遭到一顿痛打。遇到小尼姑后,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3.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意(见课件)。??
(2)解释词语
口讷:嘴笨,言语迟钝。
托庇:依赖长辈或有权势者的庇护。
穿凿:附会,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
不足为奇: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出言无状:说话放肆,没有礼貌。
踉踉跄跄:指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无可适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深恶痛绝: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
敌忾:抵抗所愤恨敌人。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2.?绘制人物档案
(1)观看电影《阿Q正传》(节选)。
(2)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结合所看的电影,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年龄、身份、工作、外貌特征等。
示例:
(3)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无名无姓,无家无根——地位低下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无依无靠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贫困
总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三、走进阿Q
1.听其言,观其行,是了解一个人个性特征的基本途径!而一个人的言行又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际交往上!请根据阿Q的主要人际关系,补充“人物关系图”,并简要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明确:
闲人——阿Q癞疮疤被笑话,反抗被打
王胡——比捉虱子,被打
假洋鬼子——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小尼姑——欺负小尼姑
2.阿Q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以上面的人际关系为切入点,通过阿Q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归纳分析阿Q的个性特征。
3.小组展示示例:
敏感禁忌——“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
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由于内心卑微,他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敏感,用“怒”来武装自己,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
欺软怕硬——“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面对对手,力量薄弱他就欺负,比他强大的,他欺负不了,就“识时务”地转变策略,改为“怒目而视”,这就是典型的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面对现实中的失败,阿Q把自己被打“假想”为被“儿子”打,逃避现实,通过这样欺骗自己来寻求安慰,寻求解脱。这体现了他的“自欺欺人”。
懦弱卑怯——“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阿Q很懂得“审时度势”,马上卑躬屈膝起来,骨子里的“懦弱”和“卑怯”顿时显露无遗,他受过很多苦,深知反抗是得不到好处的,他通过“示弱”来换取“不挨打”,此时的阿Q,虽懦弱,却是广大生活在底层人们的弱小代表的一个缩影!
……
总结:
闲人事件——敏感禁忌、欺软怕硬、懦弱卑怯、自欺欺人
王胡事件——自尊自大、争强好胜、怯懦怕恶
假洋鬼子事件——愚昧狭隘、奴性十足、圆滑世故、自欺欺人
小尼姑事件——蛮横霸道、猥琐无赖、欺负弱小
4.课堂检测:分析鲁迅先生描写阿Q时的语言艺术。
(1)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连姓名籍贯都渺茫,可见阿Q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阿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2)阿Q一方面因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心态?
这体现了阿Q矛盾的心态。阿Q因进过城而自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了他的盲目自大和狭隘保守。
(3)“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两句中“蒙”“得意”有什么含义?
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挨打了还得意,作者在此处用反语,意在说明阿Q的可悲,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的变态心理。
(4)“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怎样理解“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
“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挥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阿Q已经无可救药了。
(5)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美比不过他们,同他们比丑”,这就是阿Q的麻木愚昧。
(6)“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照例”“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照例”说明阿Q总处于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墙上碰头远不止一次,而是家常便饭。“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的奴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
(7)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
四、深入阿Q
1.课文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打”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
第一次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第二次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第三次
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第四次
“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第五次
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拍!拍拍!
第一、二、三次和第五次的“战斗”,阿Q总是只能动口而没法动手,“战斗”对象都是未庄有头有脸的人物;第四次阿Q终于动手了,但也只是先动手,最终还是动口,这一次的对象是与他同一阵营的被压迫者。
阿Q的五次被打,除第三次外,大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言语进攻他人或言语反击他人——饱受皮肉之苦,并用言语摧残自己——“胜利者”走后,他独自用“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同时也用言语来安抚自己,很快就从不平衡达到了新的平衡。
这表明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他受欺凌的时候,不是正视现实,而是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做“优胜”,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他是一个忘性很大的人,对所受的痛苦易于忘却。同时他也看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当收到地主豪绅们欺侮时,往往到阶级兄弟身上去出气。
鲁迅对阿Q的遭遇充满着深切的同情,他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的不争主要体现在被打了不反抗,采取“精神胜利”来寻求安慰等。
2.阿Q真的没有反抗吗?
有反抗,但是反抗不彻底!他在语言上反抗,甚至在行动上反抗。但当他失败之后,他并没有继续抗争,而是选择逃避,在虚拟的精神世界中通过欺骗自己,把现实中的“失败”巧妙地转变为“胜利”,从而得到满足,继续安于现状。
3.面对现实中的挑衅和欺凌,阿Q是怎样处理的?
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
第一招:语言反驳
第二招:行动冲突
第三招:精神胜利
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
4.根据以上总结,请给“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精神胜利法的特点:
五、走出阿Q
1.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子谈谈阿Q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教师引导:鲁迅先生给呈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鲜活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阿Q死了。但这种精神确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认为我们现在生活需要吗?
观点一:需要的,我们现在所处在压力山大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缓解压力。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
观点二:不需要,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会让人一直消沉。阿Q精神只会诗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观点三:任何事情就像硬币一样都有两面性,生活中,要辩证对待。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我们能放松自己的心情,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都能用的,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进取意识,缺乏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2.知识拓展——新阿Q主义
我没钱,说明我不是守财奴!
我没车,说明我不需要考虑买车库!
我不是帅哥,说明我不用担心美女老板骚扰我!?
我不是老板,说明我不怕职工倒炒我的鱿鱼!
我不是领导,说明我不用担心忙得开会找替身!
我不是明星,说明我不用担心讨厌的狗仔跟我!
我没去国外旅游,是因为我怕被恐怖组织抓去做人质!
我没去炒股,是因为我怕一夜暴富别人说我爆发户!
我没去开神七,是因为领导不准我假去考飞船驾照!
3.?学校将举办经典阅读推荐活动,如果你想向同学们推荐《阿Q正传》,请写一段推荐语,300字左右。
示例:《阿Q正传》,一个因为“贫穷”而被遗忘的故事
推荐理由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
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
而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成了像阿Q那样的可怜人。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
有人说阿Q像是一面镜子,从他的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是因为在我们身上都有和阿Q一样的特点吧。
4.?课堂总结:阿Q从远方走来,越走越近,与我们擦肩而过,又越走越远,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可又如孔乙己、祥林嫂等人一样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随着岁月的流逝,阿Q的形象更加清晰,甚至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