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一单元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情境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来探究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课前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ké
sou( 咳嗽 )起来。
(2)鸡汤端到旁边用tiáo
ɡēnɡ( 调羹 )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3)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jiǎo
ròu( 绞肉 )机绞成的牛肉。
(4)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xīn
jīn( 薪金 )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
(5)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jiào
duì( 校对 )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
(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cǎo
shuài( 草率 ),鲁迅先生是shēn
wù
tònɡ
jué( 深恶痛绝 )之的。
(7)到xǐ
zǎo( 洗澡 )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
(8)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yōu
rán( 悠然 )地吸着烟。
(9)保姆总是fēn
fù( 吩咐 )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10)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mǒ
shā( 抹杀 )是不对的。
(11)若小细绳上有一个ɡē
da( 疙瘩 ),也要随手把它解开的。
(12)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bù
yǐ
wéi
rán( 不以为然 )。
【解析】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应改为“不为所动”
D
A.鲁迅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高昂的斗志,手握一支“金不换”,写了许多富有激情的作品。(把“鲁迅先生的晚年”改为“晚年的鲁迅先生”)
B.俄罗斯战士歌舞团在南京艺术中心的演出,赢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对这次精彩演出给予了很高评价。(在“对这次”前加“观众们”)
C.王力先生尊重事实,毫不犹豫地吸收了洪诚先生新的研究计划,严密了自己的旧说。(把“吸收”改为“吸取”)
D.我班同学去年的学习情绪与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把“今年”与“去年”互换位置)
【解析】搭配不当,应把“计划”改为“成果”
C
【创新题型】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呕心沥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英勇顽强,与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为此,某校七年级(3)班开展了“鲁迅精神,光耀中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请根据这些材料仿照上联拟写下联。
①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幽默谦逊乐在付出
(2)阅读下列关于鲁迅的两则挽联,写出它们所表达的共同主题。
①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②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答案】示例:赞颂鲁迅的丰功伟绩,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课堂高效突破
[结构图示]
留客吃饭
先生休息
调侃玩笑
对待包纸
随意处理校样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的描写,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与人们眼中的形象不同的,更和蔼、更随和、更真实的鲁迅,并借此来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鲁迅是一个对人热情、和蔼而又有耐心的人。
2.请说说结尾段描写的作用。
【答案】以描写的手法,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3.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答案】这些加点的词语很好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工作习惯非常严谨,工作态度一丝不苟。
4.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你如何理解这一描写?
【答案】作者强调环境的特点,突出了鲁迅先生工作了整整一夜,更好地刻画了鲁迅忘我工作的高大形象。
考点
内容
衬托及其作用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作用: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课外读写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活在人类的心里
鲁 彦
①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清的光的时候。
②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和无声的唏嘘,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着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③只有鲁迅先生。
④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了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⑤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平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微朝下垂着,并不十分高大的鼻子给两边深刻的皱纹映衬着这才显出了一点高大的模样,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平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⑥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着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⑦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
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了鲁迅先生的苍白冷静的面孔上浮动着慈祥亲切的光辉,像是严冬的太阳。但是教室里又忽然异常静默了,可以听见脉搏的击动声。鲁迅先生的冷静苍白的脸上始终不曾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⑧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⑨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⑩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选自《新闻与写作》1995年第7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破折号后面的语句传达出哪些方面的信息?
【答案】①交代了鲁迅逝世的时间。②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③写出了鲁迅的逝世不仅使千万人从心灵深处感到哀痛,也使天地为之动容。
2.应如何理解第②段“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和无声的唏嘘,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鲁迅的逝世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无比的哀伤,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鲁迅的沉痛悼念。鲁迅的逝世是全人类的损失。
3.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提示了全文的写作思路。
4.文中多处运用衬托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第②段连用两个否定句,用其他人衬托鲁迅先生对群众影响之大。
示例二:第④段用大教室里听众之多衬托鲁迅先生的课堂魅力。
伟大而平凡的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著名的诗句出自鲁迅先生。许多人都读过他的文章。大家往往看到的是他作为一个文学家与思想家的伟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他的亲切与平凡。
鲁迅是伟大的。不畏前方的巨浪波涛,只专注于手中之笔。从赴日学医到弃医从文,鲁迅先生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救国救民,在乱世纷争的黑暗社会里,鲁迅先生用自己手中的笔作为武器,与敌人殊死搏斗。他手中的笔从未停过,他的敬业、爱国与专一,注定了他一生的贡献。
鲁迅是平凡的。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里所描绘的是一个平常、和蔼、幽默的鲁迅。无论是他与人交流,还是自己的生活作息,抑或是日常工作,都是十分接地气的。正因如此,鲁迅才更透彻地看清楚了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与社会的黑暗。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普通人。
普通之余,他又带有超人的伟大与智慧。鲁迅先生以聪慧的眼力与犀利的文笔,敢于思考,敢于斗争,向世人提问,向社会宣传。他勇于革旧迎新,在新文化运动中率先吹起冲锋之号角,他是一位伟大的斗争者!
篇章阅读
1.《海外的悲悼》(萧红)
2.《有的人》(臧克家)
3.《怀鲁迅》(郁达夫)
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周晔)
整本书阅读
1.《呐喊》(鲁迅)
2.《故事新编》(鲁迅)
文中以鸡鸣、汽车声来衬托夜里的宁静,以灯光、窗户的光来衬托鲁迅先生的灰黑色的背影,以人们的安睡来衬托鲁迅先生夜间的工作、忘我的奋斗,后来又以人们的动来衬托鲁迅先生的静(安睡),刻画了一位无私付出、呕心沥血的伟大人物形象,让人心生敬意的同时又心疼鲁迅先生的辛苦。请你运用衬托的手法描写一个片段,表现人物的心情,150字左右。
示例:金色的夕阳越过墨绿色的山冈,穿过繁盛的树冠,透过摇曳多姿的花朵和花枝之间的缝隙,将斑驳灵动、明暗错落、充满诗情画意的树影和花影平铺在碧绿的草坪上。蝉鸣与清风,彼此唱和,起伏跌宕,悠扬婉转,撒下一路清凉、激越的音符。他捧着金奖奖牌,一放学,就急忙向家里奔去,他要把这个令人振奋的喜讯早一点告诉家里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