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资治通鉴》
司马光
4.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2.感受人物语言的艺术美。
作者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治理朝政的历史借鉴)。
司马光(1019-1086)
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其最大功绩就
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
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
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孙权劝学
文中主要人物:
吕蒙(178-219)
,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鲁肃
(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
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吕蒙
卿
当
涂
邪(通假字,“耶”)
涉猎
即
méng
qīng
tú
dāng
yé
shè
jí
孰
遂
更
岂
qǐ
gēng
suì
shú
初读课文:
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qīng
dāng
yé
shè
jí
gēng
suì
wéi
听一听
《孙权劝学》范读录音
听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考考你: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言多务,孰若孤?”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
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读一读
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孙权劝学
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初,权谓吕蒙曰(谓……曰:对……说):“卿今当涂掌事(掌管政事),不可不学!”
思考: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蒙辞(推托)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理由推托(不学)。
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
蒙以军中多务辞。)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只,只是)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表示限制语气,译为“罢了”)。卿言多务,孰若(谁比得上,谁像我。)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指从事学习)。
(译文)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就开始学习。
思考②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吴下阿蒙!”
(3)
思考: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思考(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思考(5)“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吕蒙说:“与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为什么知晓这件事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后就告别了。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ēng重新)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
相当于“呢”,表反问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思考:(6)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理由推托(不学)。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吴下阿蒙。”吕蒙说:“与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为什么知晓这件事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后就告别了。
1.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好学。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劝
赞
孙权劝学
问题探究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问题探究
孙权劝学
#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
告诉我
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朗读并理解: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
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______
卿今当
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
卿言多务,孰若孤?
1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2学习的目的、方法:
3委婉的批评:
4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语言)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行动)
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
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
这么迟呢?
鲁肃赞学
提问:1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4说明了什么?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
4、(侧面描写)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
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
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4为什么鲁肃与吕蒙结友?
1、吕蒙坦诚豪爽,知错就改。
2、吕蒙经过学习,已经是一个有学识的人。
3、鲁肃敬才爱才。
孙权劝学
力陈必要: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提出目标:
涉猎见往事
现身说法:
多务孰若孤
吕蒙就学
先:
后:
辞-军中多务
就-学有小成
鲁肃赞学
今日才略,非吴下阿蒙
思路
孙权劝学
劝学之因,
劝学之理
吕蒙就学劝学之果
鲁肃赞学劝学之果
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反衬
孙权劝学
学业长进
详写
略写
议论
更详
结友
略写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来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的突出了文章主题。
2、言简义丰的语言描写。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即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之极,看似简单的闲笔,却是匠心独运.
3、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吕蒙读书的效果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理
解
与
运
用本文成语典故1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XX同学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
上节课,宋兴同学朗读的《黄河颂》非常好,真叫人刮目相待。
请解释“刮目相看”并造句
理
解
与
运
用本文成语典故2
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
开卷有益
孙权劝学
勤奋好学成语典故: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闻鸡起舞、韦编三绝。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陶渊明的劝学对联: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
日有所亏。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研讨与练习二
解释下列带颜色的字及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今当涂掌事
4、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7、蒙辞以军中多务
8、
及鲁肃过寻阳
9、蒙乃始就学
10、见往事耳
古代君对臣或朋友、夫妇
之间的爱称。
古时王侯的自称
当道
,
当权
知晓事情。
粗略的阅读。
重新
拭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看待。
推托
经过
从事
了解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只,只是
了解历史。
往事:历史。
就:
蒙乃始就学
指物作诗立就
当:
但当涉猎
当窗理云鬓
可:
不可不学
皆有可观者
以:
辞以军中多务
以钱币乞之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为
一字多义
从事
完成
应当
对,对着
可以,能够
值得
用
用
把
认为
古今异义
辞
古:
及
古:
今:
今:
往事
古:历史
孤
古:
今:过去的事情
今:
更
古:
但
古:
今:
今:
博士
古:
今: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名称
更加
转折连词,但是
只,只是
重新
孤独
古时王侯自称
以及
到,等到
美好的词语
推托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
----苏东坡门楹
身
居
陋
室
推荐阅读
劝学的故事:
1陶渊明劝学。
2乐羊子妻劝夫读书。
3师旷劝学。
4孔子劝子路学习。
努力读书吧!
相信你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