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老子》四章 第2课时 课件(35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老子》四章 第2课时 课件(35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9 11:41:14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上册
《老子》四章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请为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疏通文意,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2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
3、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文基础,疏通文意,研读文本。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诵读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核心素养
朗读诗歌
《老子》四章
新知讲解

读文

新知讲解
《老子》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新知讲解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新知讲解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和“无”相辅相成,在中国的艺术哲学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音乐中有停顿,绘画中有留白,诗歌中有不得一字尽着风流,园林中不仅强调实景,更强调风声雨声,月影花影的虚景,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哲学最高的一对范畴。
新知讲解
“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
新知讲解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新知讲解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呢?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呢?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就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吧,切实落实好每一步,何怕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新知讲解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新知讲解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新知讲解
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
新知讲解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与需求;更要看清自己的和缺点和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规划自我,才能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
新知讲解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人生辉煌时而不自傲,人生低谷时不垂头丧气,压力来临时能够直面挑战,遇到挫折能够直面风雨……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新知讲解
“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
不满足,就容易成为精神的负担,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
试想一下,多少人贪污腐败,致使自己身陷囹圄?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家庭妻离子散,兄弟反目成仇,又有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朋友之间分道扬镳……所以说人要懂得知足,学会心态淡泊,知足的人才能
获得内心的愉悦宁静
,才能宾朋满座,才能惠及四方,
知足的人多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就浓郁了

新知讲解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新知讲解
通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老子告诉大家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本章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
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合作探究

作探

合作探究
论证风格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立的双方来说理。如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合作探究
论证风格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合作探究
论证风格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精警,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合作探究

旨点

合作探究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课堂练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室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企者不立
不学《礼》,无以立
C.故有道者不处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D.自见者不明
在明明德
A
课堂练习
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A
课堂练习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本文“五石之瓠”中的“瓠”指葫芦。
B
拓展提高
玄之又玄
【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无相生
【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一书中的成语积累
拓展提高
功成不居
【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和光同尘
【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一书中的成语积累
板书设计
《老子》四章
第十一章——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第二十四章——“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的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具体做法。
作业布置
搜集整理《道德经》中的名言名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
课题
《老子》四章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2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3、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文基础,疏通文意,研读文本。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诵读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重点
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难点
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请为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结合本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而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走进本课。
讲授新课
一、自读诵读,回顾本课二、研读文本《老子》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和“无”相辅相成,在中国的艺术哲学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音乐中有停顿,绘画中有留白,诗歌中有不得一字尽着风流,园林中不仅强调实景,更强调风声雨声,月影花影的虚景,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哲学最高的一对范畴。“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呢?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呢?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吧,切实落实好每一步,何怕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需求;更要看清自己的和缺点和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规划自我,才能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人生辉煌时而不自傲,人生低谷时不垂头丧气,压力来临时能够直面挑战,遇到挫折能够直面风雨……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
不满足,就容易成为精神的负担,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
试想一下,多少人贪污腐败,致使自己身陷囹圄?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家庭妻离子散,兄弟反目成仇,又有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朋友之间分道扬镳……所以说人要懂得知足,学会心态淡泊,知足的人才能
获得内心的愉悦宁静
,才能宾朋满座,才能惠及四方,
知足的人多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就浓郁了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通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老子告诉大家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本章强调的重点是什么?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三、合作探究:论证风格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立的双方来说理。如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精警,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诛之点睛《<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七、课堂练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A.凿户牖以为室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B.企者不立
不学《礼》,无以立C.故有道者不处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D.自见者不明
在明明德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B.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本文“五石之瓠”中的“瓠”指葫芦。五、拓展提高老子一书中的成语积累玄之又玄【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相生【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功成不居【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和光同尘【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九、作业布置搜集整理《道德经》中的名言名句。
自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以小组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研读,共同赏析。学生先说内容,教师再指导。研读文本,总结本文的艺术特色。课堂上进行班级检测。积累《道德经》中的重要词语作为积累。布置作业,积累名言名句。
理解本文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一。教师给以鼓励性评价。研读,不仅可以在赏析文本的过程中理解本文,还可以让这样的艺术特色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养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检测本节课所学内容。作为知识储备,达成语言积累与建构目标。完成作业
课堂小结
你能分享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悟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体验。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板书
《老子》四章第十一章——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第二十四章——“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第三十三章——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第六十四章——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的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具体做法。
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重在理解这一节课中重要内容。
及时总结,要点提示。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