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7 16:0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树立勇敢追梦的理想信念。
二、学习重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意象特点;理解下阕抒发的表达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示范教学法
讨论法
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诵读《沁园春·长沙》——感受壮志豪迈
(一)诵读指导:
1
.读出激情,读出气势。
2
.仔细体味词中情感。
(二)技巧指导:
1.学生展示诵读。
2.听名家配乐朗诵,仔细感受学习诵读技巧。
3.
学生整体感知之后,齐读。
【活动二】品读《沁园春·长沙》——把握意象情感
(一)学生思考
1.从上阕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提示:可从手法、意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角度入手。
2.下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哪些句子有所体现?
3.
上阕与下阕什么关系?
(二)
学生展示
成果

(三)难点解读
1
.赏析“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写景艺术。
(1)多角度描写:由远及近、俯仰结合、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3)色彩感强烈。
(4)运用精当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
身姿,有气势。
“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自由自在。
2.下阕关于“同学少年”的形象以及志趣的描写对抒发情感的效果。
同学少年形象:一群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傲然自信、蔑视权贵的有志革命青年。
词人:胸怀博大、意气风发、满怀豪情的青年革命者。
志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情感:自由奋发的豪迈之情,傲然自信的凌云壮志。
【活动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升华情感体验
(一)学生思考
1.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深层次的涵义是什么?
2.分析词中运用到的对比手法。
3
.能够主宰大地沉浮的人,应当有哪些条件呢?
(二)小组交流讨论
(三)学生展示
(四)难点分析
1.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深层次的涵义是什么?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回忆当年在这里游泳的动人情景。当年,在水深流急的江心游泳,激起的波浪,把疾驶如飞的船只都挡住了。“曾记否”,这是对同学的亲切的遥问,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深入思考后的落脚点,当是革命领导权问题。
(间接地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问题。)
2.能够主宰大地沉浮的人,应当有哪些条件呢?
作者以及革命青年激昂慷慨,奋笔疾书,为着革命理想,讥时弊,褒先进,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开展了英勇斗争。
在学习方面,联系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层面,“为中华民族之
崛起而读书”、“我以我血荐轩辕”。
(五)情感升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同学们,你准备如何“指点江山”?
引导孩子们提升境界,在革命前辈的感召下,努力学习,奋发进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知识力量。
【活动四】质疑问难——查缺补漏
六、板书设计
山河
万类
形象
志趣
《沁园春·长沙》学情分析
1.因为距离革命的年代有些远了,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学习积极性不高。
2.
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
3
.
对于“意象”等深层次的问题却难以把握。
因此我将学习重点和难点放在意象的分析和对比阅读上。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感悟诗境,体悟诗情,是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弱化难点教学的一大关键。
《沁园春·长沙》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各种读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
堂气氛热烈,效果良
好。
一、多媒体的应用使课堂教学直观。
视频《恰同学少年》的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跟着视频内容朗诵;视频背景音乐
给出让学生入境,引发学生情感的表达;
PPT
图片直观,不仅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有助于我们的教学变得易操作,可观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增强。
采取多种方式读诗,让学生充分动了起来,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选择,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较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好。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本堂课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并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境与诗情。课堂气氛总体上比较活跃。不足之处是教师语速偏慢,另外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
《沁园春·长沙》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选自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作为高中第五册语文第一课
,承上启下,
必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施阅读理解的方法步骤中帮助学生养
成阅读、思考、
评点、笔记、总结、完成作业等良好习惯方面
,起到
巩固加强
的作用,进而对
之后
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作为最经典的传统的“打头”的课文,当然是讲读课中的

重点篇目


本单元“人生的五彩梦”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情感意象
,进而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技巧。本课的学习,
将有助于指导、引领学生对本册语文课本其他几首诗的自主阅读和鉴赏。
诗歌长于抒情
,读诗的目的之一是感受、体会、积累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
,抒发的是他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作者力求在诗歌表达的思想境界、胸怀抱负、感受角度等方面超越千古
,所以作者触景生情,能居高临下,雄视万方,“

秋”“独立”,超越伤感,
以志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感受秋天的寥廓、苍凉和大气。
《沁园春?长沙》一反悲秋传统
,表达的是
生机勃勃
、奋发向上的青春豪迈之情。冠首以健康高昂的格调,
领起后面《离骚》的高洁凄美、《孔雀东南飞》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长亭送别》的分别之景。情景交融是中国诗歌的突出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