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新知导入
温室能够做到在寒冷的冬季透光保温,在炎热的夏季遮阳降温。
与露地种植相比,温室种植在质量、时间、收益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可以在不同季节为人们提供更多种类的蔬果。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2.史料实证:能通过史料分析食物生产的现代化,说明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与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对食品供给的影响。
3.历史解释:能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了解食品安全产生的原因及需采取的应对措施,理解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与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对食品供给的影响。
4.时空观念:通过对古今中外食物储备技术的对比,认识科学技术进步对食物储备产生的影响,增强时空观念。
5.家国情怀:联系生活实例探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多方面影响,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自觉担负起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努力的时代责任。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结果: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1.食物生产现代化的实现
新知讲解
表现:
(1)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2)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
(3)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新知讲解
(1)背景: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2.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2)表现: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具体表现: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铧式犁
联合收获机
新知讲解
(4)意义: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2.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新知讲解
3.杂交育种技术:
背景: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时间
成果
1930年
美国培育出杂交玉米新品种
1941年
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20世纪60年代
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
1973年
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一一南优二号
2014年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新知讲解
影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新知讲解
4.养殖及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
畜牧业(养殖场和牧场)的现代化
①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
②生产规模大型化
渔业的现代化
①捕捞渔具等日趋现代化
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
③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①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半坡遗址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
1.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地窖贮藏的基本原理:因为土壤的导热性弱,其温度变化比大气小得多;土壤内的湿度变化也比较稳定,有利于防止果实的蔫缩。此外。土壤中的气体交换较差,加上地窖一般要用覆盖物覆盖,所以地窖内具有积累二氧化碳、降低氧气的自然气调作用,所以可以长时间保证失误不变质。
新知讲解
②古代农业社会: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含嘉仓粮窖内发现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粮食,且“谷粒颗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考古专家把这归功于粮窖设计的科学。含嘉仓当时的粮窖工艺是这样的:挖好窖坑后,首先要用火烘干,然后把草木灰摊在窖底,上面铺上木板,木板之上铺席子,席上垫谷糠后再铺一层席子,窖壁也照此办理,这种“席子夹糠”法,可以使粮窖隔湿保温,犹如一个巨大的保温瓶,而且,封存粮食都在冬季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粮食不易发热、发芽,不易腐烂。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
新知讲解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知讲解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时间
食物储备技术
古代
腌制或者风干;利用自然界中的冰
自20世纪
20年代起
(1)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
(2)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
(3)冷链物流产业。
2010年
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
合作探究
(1)提供生鲜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食品种类。
(2)冷链物流是支撑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发展冷链物流不仅能够大福度降低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损耗,促进农民增收,也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支撑和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冷链物流“更优质、更便利、更安全”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
(4)冷链物流是保障食品药品流通安全的关键环节。
冷链物流使食品药品在加工、流通等各环节中始终处于可控的温度环境中,对于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至关重要。
思考:冷链物流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消除饥饿与食物安全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1.粮食安全问题
(1)现状: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①有利因素: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给。
②不利因素: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新知讲解
(2)相对措施
①国际上: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②中国贡献:
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得到方针;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在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正式成立于1945年10月16日,简称“粮农组织”,属联合国专门机构。
新知讲解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
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新知讲解
[概念阐释]
粮食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籍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籍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食品安全(food
safety)
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章附则第九十九条)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合作探究
2.食品安全
2011年瘦肉精事件
(1)影响因素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2013年湖南“镉大米”流入广东
新知讲解
(2)对策:
世界: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200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谈一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提示:
1.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杜绝源头污染;
2.强化企业责任,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严把安全质量观;
3.依法监管,严惩不法商家:创新防控手段,鼓励群众举报问题商品;
4.自觉远离不安全食品,以身作则;
5.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1.“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
C
课堂练习
2.我国著名学者王武指出,现今我国养殖业约占47%,种植业占53%,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应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王武主张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原因是(
)
A.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B.确保粮食安全的考量
C.国人饮食习惯的落后
D.增加渔民及国家收入
B
课堂练习
3.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
A.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C.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D.工业化食品符合了国人饮食习惯
C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为:“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
,与盗同法。”《唐律疏议》云:“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於卑贱致死,依故杀法。”
材料二英国第一
部食品安全法是1860年《食品与饮料搀假法》,
这是在医生约翰波特斯盖发起的以直接要求英国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法令、强化食品安全为目标的食品改革运动的浪潮下促成的,他推动了伯明翰的开明议员,以伯明翰为中心,联合其他城市要求中央政府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法令。在食品改革者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又制定了1872年的《食品与药品搀假法》。直到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近代英国第一部得到有效实施的食品安全立法,即《食品与药品销售法》,
由此,英国初步确立起以地方政府事务部为主导,地方当局和公共分析师分工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立的背景。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
)特点:禁止未成熟或劣质商品进入流通市场;古代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都施以重典"
(强化法律手段维护食品安全);统治者高度重视;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儒学)的影响。
(2
)工业革命推动食品贸易的不断扩大;有识之士推动食品改革运动浪潮兴起;英国民主、法律的不断完善;地方基层管理不断完善姜.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立的背景。
作业布置
以“为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贡献!”为话题,充分运用本节课所学,以小论文形式写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为使命: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准确,表达通顺)
板书设计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三、消除饥饿与食物安全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I.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2.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
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3.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认识中国成为维护
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1.唯物史观: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2.史料实证:能通过史料分析食物生产的现代化,说明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与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对食品供给的影响。
3.历史解释:能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了解食品安全产生的原因及需采取的应对措施,理解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与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对食品供给的影响。
4.时空观念:通过对古今中外食物储备技术的对比,认识科学技术进步对食物储备产生的影响,增强时空观念。
5.家国情怀:联系生活实例探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多方面影响,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自觉担负起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努力的时代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难点: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三、新知导入
温室能够做到在寒冷的冬季透光保温,在炎热的夏季遮阳降温。
与露地种植相比,温室种植在质量、时间、收益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可以在不同季节为人们提供更多种类的蔬果。
三、新知讲解
模块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食物生产现代化的实现
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结果: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表现:
(1)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2)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
(3)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1)背景: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2)表现: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具体表现: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4)意义: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出示图片:摘菜的机器人
3.杂交育种技术:
背景: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影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4.养殖及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
畜牧业(养殖场和牧场)的现代化
①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
②生产规模大型化
渔业的现代化
①捕捞渔具等日趋现代化
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
③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模块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①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半坡遗址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
地窖贮藏的基本原理:因为土壤的导热性弱,其温度变化比大气小得多;土壤内的湿度变化也比较稳定,有利于防止果实的蔫缩。此外。土壤中的气体交换较差,加上地窖一般要用覆盖物覆盖,所以地窖内具有积累二氧化碳、降低氧气的自然气调作用,所以可以长时间保证失误不变质。
②古代农业社会: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出示图片:“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
含嘉仓粮窖内发现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粮食,且“谷粒颗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考古专家把这归功于粮窖设计的科学。含嘉仓当时的粮窖工艺是这样的:挖好窖坑后,首先要用火烘干,然后把草木灰摊在窖底,上面铺上木板,木板之上铺席子,席上垫谷糠后再铺一层席子,窖壁也照此办理,这种“席子夹糠”法,可以使粮窖隔湿保温,犹如一个巨大的保温瓶,而且,封存粮食都在冬季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粮食不易发热、发芽,不易腐烂。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合作探究
思考:冷链物流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1)提供生鲜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食品种类。
(2)冷链物流是支撑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发展冷链物流不仅能够大福度降低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损耗,促进农民增收,也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支撑和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冷链物流“更优质、更便利、更安全”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
(4)冷链物流是保障食品药品流通安全的关键环节。
冷链物流使食品药品在加工、流通等各环节中始终处于可控的温度环境中,对于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至关重要。
模块三
消除饥饿与食物安全
1.粮食安全问题
(1)现状: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①有利因素: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给。
②不利因素: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相对措施
①国际上: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②中国贡献:
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得到方针;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在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
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出示图片:光盘行动
[概念阐释]
粮食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籍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籍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食品安全(food
safety)
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章附则第九十九条)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2.食品安全
(1)影响因素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2)对策:
世界: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200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合作探究
谈一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提示:
1.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杜绝源头污染;
2.强化企业责任,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严把安全质量观;
3.依法监管,严惩不法商家:创新防控手段,鼓励群众举报问题商品;
4.自觉远离不安全食品,以身作则;
5.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
2.我国著名学者王武指出,现今我国养殖业约占47%,种植业占53%,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应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王武主张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原因是(
)
A.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B.确保粮食安全的考量
C.国人饮食习惯的落后
D.增加渔民及国家收入
3.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
A.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C.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D.工业化食品符合了国人饮食习惯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为:“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
,与盗同法。”《唐律疏议》云:“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於卑贱致死,依故杀法。”
材料二英国第一
部食品安全法是1860年《食品与饮料搀假法》,
这是在医生约翰波特斯盖发起的以直接要求英国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法令、强化食品安全为目标的食品改革运动的浪潮下促成的,他推动了伯明翰的开明议员,以伯明翰为中心,联合其他城市要求中央政府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法令。在食品改革者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又制定了1872年的《食品与药品搀假法》。直到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近代英国第一部得到有效实施的食品安全立法,即《食品与药品销售法》,
由此,英国初步确立起以地方政府事务部为主导,地方当局和公共分析师分工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立的背景。
答案:1.C
2.B
3.C
4.(1
)特点:禁止未成熟或劣质商品进入流通市场;古代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都施以重典"
(强化法律手段维护食品安全);统治者高度重视;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儒学)的影响。
(2
)工业革命推动食品贸易的不断扩大;有识之士推动食品改革运动浪潮兴起;英国民主、法律的不断完善;地方基层管理不断完善姜.
五、课后作业
以“为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贡献!”为话题,充分运用本节课所学,以小论文形式写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为使命: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准确,表达通顺)
对策: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
六、板书设计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三、消除饥饿与食物安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