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加减乘除意义和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加减乘除意义和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08 06:4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加减乘除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概括总结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其之间的关系。
2.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活动,培养抽象、概括、类比的能力。
3.
通过数学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归纳、概括加、减、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这是几位同学出去游玩时买饮料的结账单,上面有些信息被遮挡住了,你还能知道这几位同学的具体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入生活中的数学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明确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概括总结。
(一)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
提出要求:请你独立解决问题,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寻求组内同学的帮助。
1.概括加法的意义
(1)尝试解答
预设:他们一共给营业员了77+23=100元
(2)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出示线段图,
下面板书:合并。
(3)提出问题,概括加法的意义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学生思考、交流
规范学生的表述,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板书:加法的意义
(4)回顾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板书:加数+加数=和)
2.概括减法的意义
(1)尝试解答
预设:
珍珠奶茶:
77-7=70元
70-34=36元
(2)汇报交流,交流思考过程
同学们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减法?
监控:已知一共花了77元,减去34元和7元,就求出奶茶的钱。
(3)提出问题,概括减法的意义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
标答: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规范减法的意义和图式。(板书:减法的意义)
图式:
(4)回顾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你知道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3.加、减法的关系
观察加减法的算式,思考: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比较交流的基础上,强调归纳:加法是“合”的情境,减法是“分”的情境,也就是说减法运算是和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逆运算。所以,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用图式帮助学生直观感知运算的本质含义。】
4.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整理总结: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加、减法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和减法是加法逆运算的本质,感受数学的相关性逻辑性。】
(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
提问:刚才关于珍珠奶茶的总金额还有同学有不同求法,你能看懂吗?
1.概括乘法的意义
(1)不同解法展示
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汇报算式:
用加法算:12+12+12=36元
用乘法算:3×12=36元
提问:你怎么想到用乘法呢?追问:3、12、36分别表示什么?
监控:求2个12是多少用乘法解决。
(2)沟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概括乘法的意义
看到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乘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监控: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因数×因数=积
2.概括除法的意义
(1)尝试解答
预设:珍珠奶茶500的数量34÷17=2个
提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呢?
已知珍珠奶茶500的总价34元和1杯17元,求买了几杯?34元里面有几个17元,就可以买几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列式34÷17=2个。
(2)体会除法平均分的含义
提问:那如果用34÷2=17,表示什么意思呢?
已知珍珠奶茶500的总价34元和买了2杯,求每杯多少钱,也是34元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多少元,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列式34÷2=17(元)。
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你们知道除法算式里各部分名称吗?
监控:除法可以看作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小组活动,探究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再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研究加、减法的,现在你有什么想研究的?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小组讨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结合算式验证发现。
教师整理总结: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2)关于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就这样结束了吗?你还有疑问吗?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结合下面这算式,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30÷4=7……2
185÷12=15……5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总结:通过大家讨论和交流,我们不仅知道了乘、除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而且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求:引导学生对乘、除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乘、除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通过与加、减法关系学习的对比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全课总结。
提问:对于这节课的内容你还有质疑吗?
四、板书设计:
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