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支架稳定性项目
设计体验
怎样把鸡蛋立在桌面上?
哥伦布立蛋
敢于尝试,了不起!
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作用下维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稳定性是结构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
怎样把羽毛球立在铅笔上?
想办法......
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
通过试验你发现了什么?
试验结论:
重心低,
结构稳定;
重心高,
结构不稳定。
重心高低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生活应用(结构设计中如何有效降低重心)
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
重心高低一样的情况下三条腿和四条腿的凳子哪一个更稳定呢?
想一想......
。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稳定性与结构和地面接触所形成的面积有关......
那什么面积呢?
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
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
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
形成的支撑面越
__
结构的稳定性
__。
大
好
接触面
支撑面
≠
试一试:两脚并立、两脚分开
支撑面积:各支撑点连线形成图形面积大小
生活应用(结构设计中如何扩大支撑面)
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
水库的大坝为什么是这种形状?
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
结论:
形状是影响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
生活应用
一、结构重心位置的高低
二、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
三、结构的形状
.....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分析问题
比萨斜塔为什么会“倾而不倒”?
讨论
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试验:
思考结构稳定性与重力作用线的关系?
重心越低、支撑面积越大、重力作用线越容易落在支撑面内,结构就越稳定。可见,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做结构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比萨斜塔之所以“倾而不倒”的原因是重力作用线落在支撑面内
实践、探究、发现...
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很多……
但主要因素是:重心高低、支撑面大小、结构形状。
活动要求:1、支架顶部放置话筒(话筒约200克)。
2、支架放置话筒后要保持稳定状态。
3、达到稳定的前提下,支架最高组获胜
(包括放置好话筒的高度)。
4、限时10分钟。
注意事项:1、防止钳子夹伤、铁丝扎伤。
2、先设计再制作。
3、由组长分工、把握时间、合作完成。
4、时间一到,组长带作品到讲台测试。
活动内容:设计并制作话筒支架
(钳子、1m铁丝)
课后拓展:不稳定结构的利用
观察分析:
列举生活中不稳定结构的例子,并分析功能如何实现的。支架稳定性项目设计体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结构稳定性既是“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的重难点,也是模块1学习内容的深入。在本章中它既是前面分析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后面结构设计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经过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学习后,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只要通过合适的引导和适当学习场景创设,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是能够主动有效进行探究,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2)
理解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
(3)
练习工具钳子的使用。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
(2)
经过设计制作“话筒支架”体验实践的乐趣,
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知识的力量。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点:分析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结构稳定性的实际案例,继而应用于自己的设计。
五.教学准备(试验器材及工具):
废旧话筒2支、铁丝10米、鸡蛋一枚、钳子每组2把、自制比萨斜塔模型。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1(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1】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把一个鸡蛋竖立在桌子上”并演示。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引入新课。
选取这个小试验作为课题的导入基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学生熟知“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容易引起共鸣;其二这个试验简单易行,可以迅速导入课题。
教学环节2(合作探究,形成结论)
在这个环节中分三个阶段分别提出三个有针对性的问题:(1)怎样让羽毛球竖在铁丝上?(2)重心一样的情况下,三个腿的凳子稳定还是四个腿的凳子稳定?(3)播放一张房屋的木梁的图片,问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形状?让学生分别试验、讨论、思考、回答。引导学生很自然地总结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重心位置、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同是联系生活中的运用,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至此,这节课的重点就解决了。
我之所以选择这三个案例是因为:第一个,在铁丝上竖羽毛球与上课一开始说的竖鸡蛋有关联,简单易行而且效果明显;第二个,问三个腿的凳子稳定还是四个腿的凳子稳定,容易暴露学生的认识误区,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说三个腿的稳定,实则不然。这样就使学生引起重视、加深印象。也很直观的区分支撑面积与接触面积这两个概念。第三个,三角形是稳定的形状,大家都知道,所以用学生熟悉的房屋大梁来引导学生理解形状也是影响结构的重要因素。
教学环节3(知识运用)
解决了重点以后,本环节就是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我选用的案例是“比萨斜塔为什么倾而不倒”,这是难点。学生讨论后我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重力作用线落在支撑面以内就不倾倒,反之倾倒。以此来突破难点。同时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到重心越低、支撑面积越大、重力作用线越容易落在支撑面内,结构就越稳定。并指出影响结构稳定的各因素间相互关联,所以做结构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善于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真正学有所用。突破难点!回扣前面所学的知识。
教学环节4(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用钳子、铁丝设计并制作话筒架
活动要求:
1、支架顶部放置话筒(话筒约200克)。
2、支架放置话筒后要保持稳定状态。
3、达到稳定的前提下,支架高者获胜
(包括话筒的高度)。
4、限时10分钟。
注意事项:1、防止钳子夹伤、铁丝扎伤。
2、先设计再制作。
3、各小组由组长分工、合作完成。
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动脑思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教学反思
第一,通用技术的知识体系深入到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完全拘泥于课本,而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基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生活进行案例的选择和教学的设计。整堂课所有知识都是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自主构建,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课堂始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探究。教师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为了小组争得荣誉的幸福感,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我在课前设计一表格画在黑板上,记录课堂生成,变单一的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个环节都能获得成就感!编号组长奖励话筒支架稳定高度......1?????2?????3?????4?????5?????6......
评价量规
PAGE
第
3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