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理综生物预测卷四(全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l 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细胞中的许多生理活动都是在细胞器中完成的。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线粒体内膜与外膜均与有机物的氧化有密切关系
B.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
C.植物细胞中,C6 H12O6的生成和分解依次发生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D.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合成、加工和转运
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结构中细胞器的知识。在线粒体中,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有紧密关系的是线粒体内膜,与外膜无关;在植物细胞中,葡萄糖的生成场所是叶绿体,但是葡萄糖分解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高尔基体只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中都有核酸存在,在进行各项生理活动过程中均有碱基互补配对的发生。
2.竹纤维是一种新型的织物纤维,具有抗菌、防紫外线等功能,穿着凉爽、透气。在竹纤维织物工艺流程中需要除去淀粉类浆料。目前常用耐热性强的枯草杆菌淀粉酶(a一淀粉酶)“退浆"。如图曲线表示的是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淀粉酶浓度对退浆效果(失重率)的影响。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A~B表示随着酶浓度的升高退浆效果越来越好
B.B~C表示继续提高酶的浓度几乎不影响退浆效果
C.B~C退浆效果无显著变化,说明底物几乎耗尽
D.B~C表示底物与酶充分结合,失重率最大
2.C解析:本题借助竹纤维的“退浆”问题考查酶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A~B段随着酶浓度的增加,失重率呈线性增长,说明该浓度范围内,“退浆”效果与酶浓度成正相关。B~C段的“退浆”效果没有显著变化,说明底物与酶充分结合,反应达到最大速率,失重率达到最大,但是底物并没有耗尽,如果底物耗尽的话,失重率为O;此时酶浓度对“退浆”效果的影响已不明显,不再是主要影响因素。
3.在显微镜下,通常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来判断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的数目。对如图所示细胞中染色体组和基因的判断正确的是
A.在该细胞中,①②③④属于一个染色体组
B.在该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2个(一对)
C.在该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所有性状的两套基因
D.在该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所有性状的四套基因
3.D解析: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应具备以下几条:①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②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物种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重复。所以①②③④不是一个染色体组。该题图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所以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都有4个,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4套基因。
4.研究发现:大熊猫有染色体2l对,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由于基因T1R1“失活”,大熊猫无法感觉到肉的鲜味,所以只喜欢吃竹子,但大熊猫本身没有能够消化竹子纤维的基因,消化竹子纤维则主要靠胃肠道细菌群。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大熊猫依赖寄生于肠道中细菌群消化纤维素
B.大熊猫基因组的测序范围是21条染色体的DNA分子
C.大熊猫的基因T1Rl“失活”,导致大熊猫味觉传入神经功能丧失
D.大熊猫基因组仍具很高的杂合率,说明大熊猫群体内部具有遗传多样性
4.D 解析:大熊猫与其肠道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群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由于大熊猫是雌雄异体的动物,性染色体X、Y结构不同,所以大熊猫基因组的DNA序列的测序范围是20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大熊猫不能感觉肉的鲜味,但能感觉竹子的味道,所以,基因T1R1“失活’’,最可能是接受肉味信息的受体不能产生,而不是味觉传入神经功能丧失,否则大熊猫对任何食物的滋味都不能感知了;大熊猫基因组仍具有很高的杂合率,说明大熊猫种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物质仍具有很高的变异性,所以大熊猫群体内部具有遗传多样性。
5.2010年洪灾重创巴基斯坦、热浪考验俄罗斯、中国的山洪泥石流、从芬兰到科威特等地的气温创历史纪录,这些极端天气与全球变暖不谋而合。有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与碳循环不平衡有密切关系。下面关于碳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岩石圈中的碳以无机盐(碳酸盐)形式储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
B.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散失的热能,导致温室效应
C.大气中的碳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
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
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途径,但主要的措施还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碳循环是指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往返流动;碳酸盐可以通过风蚀或者氧化形成二氧化碳参与碳循环,但不能直接参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有的生态系统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6.下列有关细胞增殖、分化、衰老、癌变、凋亡和坏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增殖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一定与亲代细胞相同
B.分化的细胞与癌变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了变化
C.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
D.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具有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的功能
6.D 解析:细胞凋亡具有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的功能,而细胞坏死对生物体的生存是不利的,因此选项D项错误。
29.(8分)人体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图1表示的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两种主要激素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血糖调节过程的部分图解。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图1中,胰岛素分泌增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以减少 ,使血糖降低到正常水平;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会升高血糖,同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原因是只有胰岛素能够促进新形成的葡萄糖 。
(2)据图2分析,对血糖浓度具有直接调节作用的方式是 。
(3)结合本题图及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因素有 。
(4)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器官除了下丘脑、胰脏之外,还有 。
2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浓度。(1)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目的是减少血糖的来源,防止血糖浓度升高,因为只有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利用,所以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目的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利用。(2)血糖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对血糖的浓度进行调节,所以对血糖具有直接调节作用的方式是体液调节。(3)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因素有血糖浓度的升高,另外,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下丘脑所发出的神经也支配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神经细胞作用于腺体的是神经递质。(4)下丘脑是血糖调节的中枢,胰脏中的胰岛分泌的激素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因素,肝脏也可以通过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对血糖浓度进行调节,肾脏通过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对血糖进行调节。
答案:(共8分)(1)血糖来源(1分) 进入细胞中被利用(1分)
(2)体液调节(或激素调节)(1分)
(3)血糖含量升高、胰高血糖素增加、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影响(3分,答出一项1分)
(4)肝脏、肾脏(2分,答出一项1分)
30.(13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有多样化特点,如育种、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水分代谢、矿质营养、激素调节、生物因素等。
(1)农作物产量的高低,种子的品质是重要的因素,当前常用的育种方法中,需要借助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育种的方法有 、 、 。
(2)从作物生长期管理的角度入手,设法调整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可以提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如图是测定玉米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影响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其他条件适宜,当植物少量缺少Mg元素时,b点将会向 (“左’’或“右’’)移动。
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不同,若如图是在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下测定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整为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理论上b、c点将分别向 (“左"或“右”)、 (“上’’或“下”)移动。
(3)“合理灌溉"与“合理施肥”是提高作物光合效率的重要措施。无机盐离子溶于水从根部沿着导管向上运输到叶片,其动力是 ;无机盐离子从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的运输,则由 提供动力。
(4)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营养物质一般分配到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分析:为什么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瓜类的单性结实 。
(5)在作物生长期间,运用种间关系原理,如: ,可以获取环保、高产的农产品。如果想通过将固氮基因或者抗虫基因转入作物体内的方法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最好将目的基因与受体细胞的 基因连接。
30.解析:本题综合性比较强,从多个角度考查植物代谢。(1)现代的育种方法很多,其中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的方式均需要利用花药或者体细胞进行离体培养,所以这三种方法要借助植物组织培养技术。(2)题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细胞呼吸强度,b点袁示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光补偿点)。对于农作物来说,影响细胞呼吸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缺少镁元素,导致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作用减弱,但是细胞呼吸不受影响,所以光补偿点会向右移动;同理,当温度调整到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的时候,光合作用也相对减弱,b点向右移动;c点向下移动。 (3)“盐随水行”无机盐离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随着水分沿着导管向上运输的,其动力是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但是无机盐离子由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要透过细胞膜,方式是主动运输,其动力是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4)萘乙酸是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当给瓜类植物未受粉的花蕾涂抹萘乙酸之后,促进子房的生长,由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运输到生长旺盛的部位,所以生长旺盛的子房部位源源不断地有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运输到这里,导致果实不断长大。(5)种间关系包括寄生、捕食、互利共生、竞争等关系。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可以通过除虫(捕食关系)、除草(竞争关系)、套种(互助关系) 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转基因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过程中,一般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细胞质中,可以避免目的基因随着花粉传播,造成基因污染。
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3分)
(1)单倍体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细胞工程育种
(2)温度 右 右、下
(3)蒸腾作用呼吸
(_4)利用萘乙酸涂抹没有受粉的瓜类雌蕊.促进子房细胞的生长旺盛,光合作用生产的营养物质被运输到子房部位积累,使果实不断长大。(2分)
(5)间作套种、除草、除虫(答出一个即可) 细胞质
31.(8分)有些基因不位于性染色体上,但它所影响的特殊性状只在某一种性别中出现。控制雄鸡、母鸡羽毛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通常母鸡的羽毛是宽、短、钝且直的,叫母羽,雄鸡的羽毛细、长、尖且弯曲,叫雄羽,所有的母鸡都是母羽的,但雄鸡也可以是母羽;雄羽只有雄鸡才有。
用杂合的母羽雄鸡与杂合的雌鸡做亲本进行相交,所有子代都成活,发现子代中的母鸡都为母羽,而雄鸡则呈现母羽:雄羽=3:l的比例。则母羽与雄羽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如果用h+表示显性基因,h表示隐性基因,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2)在子代中,母鸡的基因型为 ,雄鸡的基因型为 。
(3)上述现象表明 作为一种内部的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
31.解析:根据题意,控制羽毛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母羽基因(h十)为显性,雄羽基因(h)为隐性,则杂合的母羽雄鸡与杂合母鸡的基因型为h+h,在子代中雄鸡和母鸡均有h+h+、h+h、hh三种基因型,但通过题干所限定的结果可以推测出纯合子hh只在雄鸡中表达为雄羽,而hh在母鸡中不表达为雄羽,而是表达为母羽。这表明性别(或性激素)的差异决定了鸡的羽毛特征,作为一种内部的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
答案:(共8分)
(1)母羽(1分) h+h(1分)
(2)h+h+、h+h、hh(2分) h+h+、h+h、hh(2分)
(3)性别(或性激素)(2分)
32.(10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各种洗涤剂,如洗洁精、沐浴露、洗发水、漂白剂等。 这些洗涤剂使用后排放到河流中是否会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呢 下表是清水和六种不同类型的洗涤剂溶液。
编号 A B C D E F G
类型 清水 洁厕剂 漂白剂 沐浴露 洗发水 洗洁精 洗手液
浓度 0.1%
Ⅰ.探究不同类型的洗涤剂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
(1)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挑选绿豆种子的标准是 。除此以外,还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什么,才能保证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答出里两点即可)
① ,② 。
(2)本实验中.实验组是 ,对照组是 。在计量结果时,如果某一组绿豆种子的 ,说明该组的洗涤剂对绿豆种子的萌发负面影响最大。
(3)洗涤剂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机理可能是 。
Ⅱ.如果利用上述表中的洗涤剂溶液饲养金鱼,发现各种洗涤剂对金鱼的存活时间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1)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应该 。
(2)如果解剖在洗涤剂中死掉金鱼的鳃部,发现金鱼鳃部的表皮细胞遭到破坏,可以推知金鱼的死亡原因与洗涤剂抑制金鱼的 有关。
32.解析:本题借助水体污染考查实验设计的能力。I.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和平行重复的原则。单一变量的原则主要是在材料的选择、除自变量之外的条件与环境的设置方面保持一致性,可以增加实验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对照原则包括空白对照(本题中的A),和实验组之间的相互对照(如本实验中的B、C、D、E、F、G)。洗涤 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可以通过种子的发芽率来判断,如果洗涤剂影响了种子的发芽率,可能是洗涤剂直接杀伤细胞,也可能是对细胞中的基因具有诱变的作用,或者是影响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从而影响了种子的萌发。
Ⅱ.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可以通过对实验的重复进行,获取平均数据来增加实验的准确性。鱼的鳃是鱼的呼吸器官,洗涤剂使鱼鳃表皮细胞破坏,会导致鱼摄入的氧气减少,鱼的有氧呼吸受到抑制,导致鱼窒息死亡。
答案:(共10分)
I. (1)大小一致、饱满程度相同(1分)
①每组绿豆种子的数量相等 ②对绿豆种子进行浇灌的溶液要等量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④培养基质要相同,且透气性好,必能积水,防止种子腐烂 ⑤浇灌要定时。(任意两项均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每空1分,共2分。)
(2)B、C、D、E、F、G (2分,答不全部给分) A(1分) 萌发数量最少
(或:萌发率最低)(1分) (3)洗涤剂对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或:洗涤剂对细胞具有诱变作用,或:洗涤剂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分化。)(1分)
Ⅱ.(1)重复实验(1分) (2)有氧呼吸(1分)
(二)选考题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甘蔗含糖量高.是生产燃料酒精的优质材料。为了提高酒精产量,需要优质甘蔗品种 和具有耐高糖和耐酸特性的酵母菌作为理想的酒精发酵菌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果要用甘蔗的外植体作为材料对甘蔗进行大规模种植,在对甘蔗外植体细胞进行接种前,需要进行 , 两项工作。
(2)在外植体培养获得幼苗的过程中,需要 与 等激素的作用。
(3)为了获得理想的酵母菌菌种,可以对野生菌种进行 。然后在 (A.固体 B.液体 C.选择 D.鉴别)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该培养基要比基本培 养基额外添加 ,并且将pH (填“调高’’或“调低")。在该培养基中挑选 菌落,即为耐高糖、耐酸特性的突变酵母菌。
(4)突变菌往往带有一些特殊的基因。在获得这些基因的过程中,PCR技术相当重 要。PCR扩增反应中加入 以催化DNA链的延伸。
39.解析:本题综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微生物培养技术进行考查。在对甘蔗的外植体进行接种之前,首先准备好适宜的固体培齐基,并且对该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还要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外植体培养失败。外植体的培养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期间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的调节。获得理想菌株,可以对野生菌进行 诱变处理,通过固体选择培养基的培养,选择既能适应高浓度糖溶液,又耐酸的菌种。所以选择培养基中应该加入高浓度的糖,并将pH调低,造成酸性的环境。DNA的体外扩增技术,需要利用DNA聚合酶将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氢键链接,使DNA的链延长。
答案:(共15分)(1)配制培养基(2分) 外植体消毒(2分)
(2)生长素(1分) 细胞分裂素(1分)
(3)诱变处理(或:紫外线照射)(1分) AC(2分,答对一项给1分) 高浓度蔗糖(或葡萄糖)(1分) 调低(1分) 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2分)
(4)DNA聚合酶(2分)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15分)
育种工作者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四组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I过程由番茄韧皮细胞形成幼苗A的过程要经过 形成愈伤组织,再通过 形成幼苗,该过程依据的原理是 。
(2)植物组织培养除了需要提供一定的营养、 、温度和光照外,还必须在 的条件下培养。
(3)已知番茄的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少室(M)对多室(m)为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用红果多室(Yymm)番茄植株的花粉进行Ⅱ、Ⅲ有关实验,则II过程中,从花粉形成幼苗B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是 。Ⅲ过程中植物体C的基因型有 。
(4)图III、Ⅳ过程中需要去除细胞壁,方法为 。
(5)在图中Ⅳ过程中,在促融因子的作用下,原生质体的融合概率大大增加,容器内至少存在 种细胞.经过鉴别和筛选后,通常植物体D能表现出两个亲本的遗传性状,根本原因是 。
40.解析:本题结合单倍体育种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1)I中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脱分化形成的是愈伤组织。而已分化的韧皮细胞再次成长为植物个体(幼苗)属于组织培养。其理论基础(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组织培养时由于营养物质丰富、外界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激素)优越,很适合生物生长,也特别适合细菌等微生物生长,为避免微生物过度繁殖对组织培养的影响,应保持组织培养的用具与环境无菌且进行无菌操作。(3)Ⅱ中花粉经组织培养直接长成的幼苗是单倍体,该过程属于单倍体体细胞的增殖,而体细胞增殖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植物体C是基因型为Yymm的花粉经过花粉两两融合后形成的细胞A后,以组织培养方式得到的。依据基因分离定律可知,亲本为Yymm的植物的花粉基因型为Ym或ym。这样融合细胞A可能是Ym与Ym的花粉融合得到,也可能是ym与ym的花粉融合得到,还可能是Ym与ym的花粉融合得到。即融合细胞A的基因型可能是YYmm、yymm、Yymm。组织培养得到的植物体C是细胞A全能性的体现,故植物体C的基因型取决于细胞A。所以植物C的基因型是YYmm或yymm或Yymm。
(4)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特点,要去除植物细胞壁则必定要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5)Ⅳ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由于细胞的融合没有特异性,所以会出现相同细胞融合、不融合以及不同细胞融合的情况,所以容器中会出现5种细胞;由于细胞B是番茄与马铃薯的体细胞融合而成,则细胞B具有番茄和马铃薯两亲本的遗传物质。植物体D是由细胞B经组织培养而成,细胞B的基因型决定了植物体D的基因型。故植物体D与细胞B一样具有两亲本的遗传物质。
答案:(共15分)(1)脱分化(1分) 再分化(1分) 植物细胞全能性(1分)
(2)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1分) 无菌(1分)
(3)有丝分裂(2分) YYmm或Yymm或yymm(2分)
(4)酶解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