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一)》重难点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9-21页“数一数(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万以内数的基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材情境图通过计数器引导学生想一想再添1个珠子是多少,进而引出比以前学过的“十”“百”更大的数“千”。然后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对“千”的计数单位有直观的感受,通过数一数,使学生对一千的实际意义有具体的感受。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认识了个、十、百三个计数单位及其关系,也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三个数位和它们的数位顺序,本节课让要是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个迁移与拓展,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身边的大数,认识千以内的数。学生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有了相关的知识基础,所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平时接触的大数比较少,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在运用大数上还存在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添珠子”、数小正方体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添珠子”、“数一数”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对大数产生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养成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大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过的古诗《华山》,齐声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更无山与齐”?那你知道华山的海拔是多少么?
2.师:华山的海拔约2155米,这个数比我们学过的数大还是小呢?(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比100大的数,学习数一数。
3.板书课题:数一数(一)
【设计意图】从学生学过的古诗出发引入新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数与生活的联系,还可以激发学生了解大数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千”
(1)动手在计数器上拨9,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个一是十)
(2)动手在计数器拨99,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为什么?让学生演示拨的过程,说一说拨的方法,主要说出个位上满十要向十位进1。(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课件出示拨好999的计数器。
师:这是多少?(999)
师: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会是多少呢?自己动手拨一拨,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时引导学生说清1个珠子添在个位上,个位上有9个珠子,再添1个就是10个,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也有9个珠子,再加上进上来的1个十,也满十,再向百位进一,而百位上也有9个珠子,再加上进上来的一个百,又满十,需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也就是向千位进1,千位上的1表示一千。
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动手活动中,我们发现给999添上1,需要三次向前一位进1,那你知道几个百是一千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千”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让学生经历“千”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会满十进一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
2.建立表象,数一数。
(1)出示一个大正方体。
师:这个大正方体是由许多小正方体组成的,猜一猜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呢?我们还可以数一数,如果你来数,你会怎样数呢?(可能是一个一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一百一百数等多个答案)
(2)课件演示用小正方体拼成大正方体的过程,让学生知道:
一个一个数,10个是一条;一条一条数,10条是一片,一片是100个;一片一片数,数10片,就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了,那10片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呢?为什么?(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千)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和意义;通过知识迁移,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正方体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型,初次认识就让学生建立1条10个,1片100个,10片1000个这个表象非常重要,在数一数中,学生不仅感知了由点到面到体变化过程,也进一步体会了由十到百到千的的思维过程。课件动画展示的这个过程由抽象到具体,突破了重点与难点,也让学生形成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3.抽象模型,感受一千
(1)出示课本
20页“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动手大致圈出一千个。并与同们交流,然后全班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
(2)出示课本
20页“试一试”第2题,结合实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与操作中,进一步感知一千,理解十、百、千
的十进制关系,帮助学生强化谁知,体会大数与生活的联系。
4.数千以内的数,强化满十进一
(1)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数到一百三十二。
(2)十个十地数,从四百五十数到五百二十。
(3)
一百一百地数,从六百数到一千。
(4)用自己的方法,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义。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会数“拐弯数”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所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数,有得于掌握数“拐弯数”的规律,进一步理解满十进一。
5.整理数位及计数单位。
组内整理:我们都学过哪些数位?它们是怎样排列的?这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它们有什么有关系?它们与数位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掌握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上的计数单位,为后面学习读数和写数,理解数的组成奠定基础。
三、实践活动,拓展新知
1.完成课本20页“练一练”第2题和第6题。
2.完成课本20页“练一练”第1题和第5题。
3.完成课本20页“练一练”第7题。
【设计意图】根据课本练习内容,采用说一说、数一数、涂一涂、试一试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练习,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方式中强化所学知识,也为学习万以内数提供了思考与尝试的方法与途径。
四、反思交流,总结评价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总结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能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又为后续学习做好延伸,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五、板书设计
数一数(一)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课后反思】
本节课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课时,本课内容是学习万以内数的基础,教学重点是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掌握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为实现这些目标,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熟知的古诗入手引出新课,充分利用计数器和正方体让学生动手参与活动,建立“千”的表象,理解满十进一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再通过不同方法的数一数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应用与感受满十进一,也体会了学习更高一级数位和更大计数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的设计也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又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新课引入以诵读《华山》引发数学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
,在探索中提高,从而促进每个孩子在数学上的发展。为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建立“千”的表象,理解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采取拨一拨、圈一圈、涂一涂、搭一搭等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自感知与体验,再结合课件演示在999的基础上再拨1颗珠的动画,使学生在形象具体的情境中实现了思维的突破,最后在知识梳理中建立有条理的知识体系。这些动手活动的探索与发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