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
选修1
一、“尊王攘夷”
随着日本民族危机加剧,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幕府统治者采取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引起许多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不满。1860年, 一些中下级武士暗杀了幕府实权人物井伊直弼。从此,这些中下级武士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走上了日本政治舞台,他们也被称为尊攘派。
标志
原因
所谓“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由于幕府没能抵御外国侵略,“尊王攘夷”的口号在民众中有很大的号召力。中下级武士是“尊王攘夷”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得到了一些不满幕府统治的大名的支持,富农、手工工场主和商人等日本其他社会阶层也纷纷响应。
组织基础
尊攘派除了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还屡屡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西方列强船只,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武装干涉。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出现了由中下级武士领导的、有广大民众参与的武装力量。1863年, 高杉晋作在长州藩组织“奇兵队”,抗击西方侵略者。奇兵队由下级武土、农民和市民组成,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在尊王攘夷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
活动
局限性
高杉晋作年轻求学时就受到了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1862年 曾经到过中国目睹了遭到列强侵略下的中国现状。1863年,在尊王攘夷运动中,西南强藩长州遭到列强进攻,高杉晋作受命组织抵抗。他认为,上层藩士只知锦衣玉食,既无体力又无智力,决定招募自愿参加的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组织一支新式军队。这就是“奇兵队”。此后.各地纷纷组织类似的武装,这些新式军队后来在倒幕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65年, 高杉晋作掌握了长州藩的实权,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为推翻幕府统治作出了积极贡献。1867年, 在长州病逝。
高杉晋作
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也为了削弱日益强大的反对势力,幕府对尊攘派进行了严厉镇压。1863年8月,幕府在京都发动政变,尊攘派被赶出京都,许多尊攘派被捕或被杀,支持尊攘派的长州藩也在幕府军队和西方列强的围攻下被迫屈服,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1.在尊王攘夷阶段,日本新的生产关系还不成熟,不能产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然而凡是反对现存秩序,必须具有一定的革命理论,在当时条件下,为寻求反幕府的理论根据,中下级武士只能树起比幕府地位高且为封建主所承认的权威,即天皇的权威。换言之,它成为反对幕藩封建体制各派的共同政纲,也是日本资本主义不,成熟的条件所决定的。
2.中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是为了发展齐国势力,争当诸侯中的霸主。日本倒幕运动前的“尊王攘夷”是为尊奉天皇统治,驱逐外国侵略者,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独立。
尊攘派之所以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主要是因为( ) A.当时日本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B.尊攘派寄希望于幕府进行改革 C.幕府统治者支持“尊王攘夷”运动 D.幕府对尊攘派进行了严厉的镇压
解析:选B 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日本社会各阶层不满幕府的统治,掀起“尊王攘夷”运动,但其重心在“攘夷”,仍寄希望于幕府实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的主张,故选B项。
思考:“尊王攘夷”口号提出的原因。
(1)经济:虽然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是这一新的生产关系还不成熟。
(2)政治:幕府的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政策,使人们对幕府失去了信任。但是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领导运动的是具有民族责任感的中下级武士。
(3)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尚未产生,在当时条件下,中下级武士只能树立起比幕府地位高并且为封建主所承认的天皇的权威。
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背景
1865年初,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此后,长州藩在木户孝允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对外开放,发展经济,还从英国购买先进武器,组织新式军队,实力大增。在萨摩藩,倒幕派领袖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等人也掌握了藩的政权。
1866年5月,幕府再次发兵征讨长州藩,遭到失败,倒幕派声望大振,幕府统治进一步削弱。此后,长州、萨摩、土佐等西南强藩联合起来,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武装倒幕开始了。在此期间,全国许多地区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风起云涌,严重动摇着幕府统治。
背景
1866年,日本农业歉收,商人囤积居奇。米价暴涨。在米价暴涨最严重的江户,大阪等城市,贫苦市民纷纷包围米店.哄抢大米,攻击富豪。6月22日,大阪一地就有八百多家米店和其他商店被市民哄抢。这就是“米骚动“或“捣毁运动”。当时,大久保利通闻讯,感叹道:“民心已离将军. 幕府何足惧。”
幕府为了维持统治,准备向法国贷款购买武器装备,聘请法国教官改编训练幕府军队。倒幕派也加紧了倒幕运动,一方面,在联络更多的反对幕府的藩参与倒幕运动的同时,密切同英国的关系,进口先进武器:另一方面,争取获得天皇的支持。
1867年, 不满15岁的新天皇睦仁登基,倾向于倒幕派的岩仓具视等人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实权,倒幕派开始获得京都朝廷的支持。11月,倒幕派获得了以天皇名义下达的讨伐幕府密诏。为了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保住实际权力,幕府闻讯上书天皇,表示要把政权“奉还”天皇。日本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大政奉还”。
1.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当是( ) A.日本门户打开了 B.改革时代到来了 C.民主政治建立了 D.扩张战争开始了
解析:选B 长州、萨摩是幕府统治后期支持倒幕的两大强藩,也是明治初期维新运动的主要政治支柱,故选B项。A项与黑船事件有关;C、D两项是明治维新之后的事情,排除。
抢答
2.日本“大政奉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历史上所产生的最主要成果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大政奉还”使实权逐渐掌握在天皇手中,为以天皇为核心的明治维新打下基础,而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故选B项。
为什么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1)政治.上:大名们不满幕府的统治,要求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幕府的镇压政策、西方列强的加紧侵略;倒幕派掌握了藩政。
(2)经济上: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军事上:建立起新式军队,购买了先进的武器。
(4)领导方面:倒幕派掌握了藩的政权,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领导正确。
(5)群众基础:农民、市民等积极支持参与倒幕运动。
三、戊辰战争
“大政奉还”以后,德川幕府统治形式上结束了,但幕府还拥有庞大的领地和人数众多的军队,实际上仍然控制着国家政权,对外照旧可以代表国家,大多数大名依然在观望。为了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倒幕派决定彻底打垮幕府。
1868年初,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并命令幕府将军交出领地和军队的控制权,即所谓“ 辞官纳地”。德川幕府不甘心退出统治舞台,集结兵力,准备以武力反击倒幕武装。
大政奉还
1868年1月,幕府军队以“除君侧之奸”为名,进犯京都,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和西乡隆盛指挥的新政府军相遇,发生激战。当时,幕府军有一万五千多人,新政府军只有五千人,但是,新政府军士气高昂,装备有从英国进口的先进武器,又经过新式训练,战斗力较强,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经过3天的战斗,新政府军大胜。
鸟羽、伏见战役以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倒幕派。在国内,更多的大名同幕府决裂,进一步壮大了倒幕力量;同时,三井等大商人开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在国际上,西方列强见幕府垮台在即,宣布保持中立。
不久,天皇发布亲征诏书,组织五万大军讨伐幕府,实际指挥讨幕大军的是西乡隆盛。出征前,新政府还颁布文告,宣布废除幕府苛政、减半当年租税。很多地方的农民武装起来,袭击幕府军队。讨幕军势如破竹,很快进抵幕府所在地江户城下。4月,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不战而降。
西乡隆盛
但是,一些幕府残余势力仍在日本东北部地区负隅顽抗,又经过一年的征战,战争才结束。1868年是农历“戊辰”年,推翻幕府的战争主要是在这一年进行的,因此,日本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为“戊辰战争”。
不久,江户改名为东京,新政府宣布改元“明治”,日本历史进入明治时期。1869年,明治政府正式迁都东京。
例:下列关于倒幕运动和戊辰战争之间关系的说法,
正确的有( ) ①后者包括前者 ②后者是前者的继续 ③二者的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幕府 ④二者是两个孤立事件,没有必然联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C 发生在1868年间的戊辰战争,以德川幕府及其残余势力的彻底失败、明治新政府的胜利而告终,这场内战把日本从腐朽落后的幕府封建统治下解放出来,为日本建立统一的近代国家奠定基础。这场战争属于倒幕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①④说法错误;戊辰战争是倒幕运动进行到高潮的标志,故②说法正确;两者的斗争矛头都是德川幕府,故③说法正确。本题选C。
中下级武士成为倒幕运动领导者的原因
一是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日本资产阶级经济力量薄弱,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造成日本的民族危机。这就使得国内能量最大的一个集团一中下级武士仓促之间担任了革命领导者的角色,先领导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然后又推动明治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二是中下级武士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他们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武士等级内部的分化日益加剧,随着武士等级的贫困和衰落,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批中下级武士的实际阶级地位发生了变化,部分中下级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更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
三是日本武士从来就是一个垄断文化的阶层,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腐朽的幕府统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特别是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后遭受的悲惨命运,使日本的一-些先进人士担忧祖国的前途,考虑国家的出路。他们认识到,为了挽救日本的民族危机,必须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必须效仿西方国家,实行开国进取政策,以实现富国强兵。
四是中下级武士中很多人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
本课测评
1. 尊王攘夷和武装倒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民族危机加深,对幕府统治不满: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都抬出天皇,争取天皇的支持;领导力量基本一致:根据地基本一致。
不同点:前者重在“攘夷”,失败;后者重在“倒幕”,彻底打跨幕府,胜利。
2. 请分析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国内: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更多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三井等大商人开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财政支持;人民群众痛恨幕府,支持政府军作战: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获得人民支持;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
国际:西方列强宣布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1.下列关于“尊王攘夷”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动有较为广泛的基础 B.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和封建幕府 C.获得京都朝廷的支持 D.在民众中有较强的号召力
解析:选C “尊王攘夷”要求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但获得京都朝廷的同情支持是在倒幕运动兴起时期,与史实不符,故选C项。A、B、D三项符合所学,排除。
抢答
2.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之下人”的口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 ②抨击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③为废除封建身份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④学习借鉴西方的民权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材料体现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针对的是日本等级制度严重的现实,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理解。
3.倒幕运动与“尊王攘夷”运动相比( ) ①背景相同 ②领导者相同 ③结果相同 ④直接斗争目标相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当幕府政治陷入危机,而且出现了西方侵略,民族矛盾和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激烈的背景之下,由于多数下层武士经济处境的恶化,使得他们把对幕府的不满转化为激烈的“尊王攘夷”行动。“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使得尊攘派认识到,要想免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不能光靠盲目“攘夷”,必须改变现状,实现富国强兵,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成倒幕运动,倒幕成了挽救日本的前提。根据上述史实可知,两者的相同点是①②,故选A项。两者的结果不同,“尊王攘夷”结果失败,而倒幕运动成功了,故排除③;“尊王攘夷”的直接斗争目标是外来侵略者,倒幕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是德川幕府,故④排除。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