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
选修1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接着,俄国又强占旅顺和大连。第二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英国也不甘落后,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也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驻扎胶州湾的德国军队
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强的关系的理解和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A为最佳答案。
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如果再不下决心,彻底变法以自强,恐怕皇帝和大臣们想做一名北京城里的普通百姓都不可能了。虽然光绪帝并未看到这份言辞激烈的奏疏,但是它经过辗转传抄,并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李鸿章等奉旨在总理衙门对康有为问话,总理衙门将康有为阐述变法主张的一份新奏疏转呈光绪帝。
在新的上书中,康有为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这份奏疏后来被称为《上清帝第六书》。康有为的主张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他当即下令有关部门详细讨论康有为的建议。随后,康有为又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守旧势力对保国会十分仇视,诬蔑它“名为保国,实为乱国”,给它扣上“聚众滋事”“阴谋叛乱”等罪名。在守旧势力的攻击与恫吓之下,保国会只举行过很少几次活动后即自行中止了。尽管如此,保国会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理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解析】选B 。A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CD是革命派的主张,主张建立民主共和,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B符合题意,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实行君主立宪、变法图存。
抢答
[历史纵横]
1898年4月,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共同发起成立保国会。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以救亡图存相号召,制定详细的章程,准备在北京、上海各设总会,在各省、府、县设立分会。这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巳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除了康有为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外,许多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甚至像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1898年, 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1898年,张之洞写了著名的《劝学篇》.发表对变法的看法。他的基本主张是要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反对和排斥民权,自由.平等等西方政治观念:至于采用西方的技术和坚船利炮则是维护统治.国家自强的必要手段。张之洞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受到当时大部分官员和士大夫的赞赏,并受到光绪帝的重视.指示各省学政广为刊布,大力宣传其宗旨。实际上,张之洞的主张与维新派有很大不同。
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其基本用意是( ) A.减少变法的阻力 B.竭力拉拢维新派 C.捍卫专制制度 D.投机变法运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使民权之说一倡??大乱四起”可以看出,张之洞反对兴民权,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
抢答
二、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成年,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6月11日后的一个多月里,光绪帝颁布了大量的改革上谕,推行改革。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等。
在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在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在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 A.京师设立大学堂
B.设立译书局 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废除科举制度
【解析】选D。“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才是百日维新的内容,故D说法有误。
《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D.改试策论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解析:A项中的“根本改变”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中的“均以报纸为蓝本”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从“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可知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错误。
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但是,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光绪帝的这些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
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这些变法措施的推行,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对西方的议会制颇为赞赏,但在百日维新中并没有开国会、定宪法。这是因为他们( ) A.不敢彻底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立宪
D.对封建势力作出了一定的妥协
解析:从百日维新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因此选D。
说说: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变法是要使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想一想: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
(1)中国人民展开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2)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宣传转人政治实践。
(3)爱国官员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4)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传变法。
思考:光绪帝在变法中的起了什么作用.
光绪帝是在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的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感动下支持变法的,其支持变法的目的在于巩固清朝统治,希望自己有所作为而不当“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从光绪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维新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官民上书言事、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学习西方、改革教育制度等主张,对旧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但在根本上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变革官制这一要害问题。
因此可以说光绪帝的变法并不是一场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光绪帝也并非维新派的皇帝。他虽然借助维新派同慈禧对抗,但毕竟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光绪帝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实际上维新派的实践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例: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 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 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 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A.①②③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 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
解析:选B 百日维新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鼓舞欢蹈”是他们备受鼓舞的体现,故选B;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与材料不符,排除;顽固派并不支持戊戌变法,排除D。
抢答
2.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解析:选D 解题关键是注意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宣扬的思想应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因此他要求的科举制度改革,建立新式学校,主要是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服务的。他所说的“中体西用”与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本质是不同的。故选D项。
3.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谕:“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成通经济变之才。”材料表明( ) A.“不做亡国之君”是光绪变法的初衷
B.朝野上下达成了改革的共识 C.变法的指导思想与洋务运动相同
D.振兴农工商业是变法的核心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光绪变法“不做亡国之君”的初衷,故A项错误;朝野上下对改革仍然有分歧,故B项错误;从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可以看出是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这与洋务运动相同,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振兴农工商业在变法措施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