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
选修1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农奴制废除以后,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开垦土地,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更新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统计,1861 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佣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他们生产谷物、棉花、水果和畜牧产品,大量销往世界市场。一些地主也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农奴制改革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农奴制改革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在此期间,沙皇政府制定了一些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政策,扶植工业的发展。1861年以后,俄国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 世纪后期,在主要工业部门中,机器生产逐渐排挤手工劳动而占统治地位,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纺织、钢铁和煤炭等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石油、机器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火车和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在交通运输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世纪后期,巴库油田"兴起,成为俄国最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图上是巴库油田的井架。
但是,①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而且,②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国资本占有俄国资本总额的三分之一 ,并有逐年上升之势。同时,③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平衡,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主要地区。
三个特点
[历史纵横]
据统计,1860~ 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里程数增长了35倍多。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其表现有( ) ①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②国内销售市场不断扩大
③逐渐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④外国资本逐渐被排挤出俄国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虽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其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国资本占有俄国资本总额的三分之一,并有逐年上升之势,排除④。
思考:如何从近代化的视角认识1861年改革?
近代化是指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等各个方面。俄国的近代化是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转变。俄国的近代化进程启动于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二、政治的缓慢变革
在此期间,为了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在其他方面也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除封建地主以外,一些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得以进入自治机构。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但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
在司法制度方面,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农民受到不公正待遇。
此外,在军事、教育等方面也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改革以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要受到严惩。但是,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西伯利亚。
为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政治改革。这一改革对俄国近代化所起的作用有( ) ①西方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 ②俄国人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③推动着俄国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④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亚历山大二世的政治改革使俄国的政治体制具有了某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特点,使俄国开始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上层建筑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使人们变革的愿望更加强烈。
探讨: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 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这次改革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但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解放”后农民的生活
因此,改革以后,俄国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旧的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
新兴的俄国资产阶级虽然不满意自已政治上的无权状况,但是,他们还不够壮大,需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这种情况在农村表现得尤其突出。农奴制废除后的俄国农村,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互相勾结,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1861年后,俄国资产阶级虽然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状况,但仍然依附于封建地主阶级。其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充足资金 B.农奴主拥有大量土地赎金 C.俄国仍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 D.沙皇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长期实行封建农奴制统治,导致贫穷落后,资产阶级缺乏资本原始积累,实力弱小;俄国的资产阶级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但又不得不依附于掌握国家政权的封建地主阶级,以谋求发展,故A项正确。B项是俄国资产阶级依附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客观原因,排除。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产阶级依附于封建地主阶级是因为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充足资金,而不是俄国仍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排除C项。D项属于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与农奴制改革无关,排除。
改革之后,农村人口迅速增加,耕地不足的现象日益严重,农民的人均耕种土地数量在二三十年间减少了近一半。很多农民要么租种地主的土地,继续受地主的奴役;要么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卖掉赖以为生的土地,去农场或工厂做工。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了民粹派。
民粹派在农村宣传
民粹派自称是人民的“精粹”,他们反对农奴制度,痛恨沙皇制度对农民的剥夺,也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他们认为知识分子才是领导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但是,民粹派并不了解农民的真正想法,他们的行动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民粹派在遭到沙皇政府的镇压以后,发生分化,其中有些人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展开了对沙皇的暗杀行动。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
1880年前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亚历山大二世遭到了多次暗杀。1881 年3月13日, 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街头被民粹派投掷的炸弹炸死。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新沙皇中止了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许多改革措施,进-步加强了专制统治。但是,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并没有终止,资本主义经济仍然在继续发展,新的思想和新的社会力量在不断壮大。改革没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革命在所难免。
思考:为什么俄国进行了改革,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因为:(1)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俄国,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阻碍着旧的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2)经济.上: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奴生活困苦,国内市场狭小,所有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3)阶级关系上,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交织在-起,终于酿成了1905 年革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主持下进行;虽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政治上沙皇专制仍然保留;虽然农奴制改革也对农民进行了一场“合法”的掠夺,如:最好的土地为贵族地主占有,农民赎得份地比原来耕种面积缩小,而所付的赎金则高出当时地价两三倍,这些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俄国的发展。但是就改革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 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后来的1905年革命奠定了基础,又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本课测评
1.民粹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请作一简要评价。
政治主张: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评价一:民粹派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只是“偶然”现象,发展不起来,因此无产阶级也不会成长壮大;否认工人阶级是革命中的先进阶级,安想不要无产阶级而达到社会主义;认为俄国革命主要是知识分子领导的“具有共产主义本能的农民”,民粹派希望由知识分子领导农民运动,推翻沙皇政府,然后依靠
农民通过农民村社就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无需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历史不是人民群众所创造,而是个别杰出人物,英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群氓”只是盲目跟着“英雄”跑。民粹派在70年代有进步性,但民粹派运动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阻碍了工农革命运动发展,使许多革命者遭逮捕和杀害。
评价二:从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来看,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性,但是他们的悲剧在于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抱住俄国遗留下来的落后的村社经济不放,美化这种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状况,甚至把村社和农民自治看成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资本主义和大规模商品经济视为衰落和祸害,对在俄国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同样,他们对代表着未来的工人阶级也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不是把工人阶级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是俄国历史的不幸。出于阶级与时代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懂得马克思关于“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一切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衰落和灭亡”的科学论述。
2.农奴制改革以后,亚历山大二世还进行了哪些改革?
(1) 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2)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审理案件。
(3)在军事、教育方面,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4)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学习延伸
(1)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史实。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人整体发展的-体化过程,其主线是近代化(或工业文明)。但是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的开始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推出了英国、法国、美国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政治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经济上:手工工场(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
19世纪中期以后,更多的国家迈人近代化行列,这些国家可分为两类。一类如德、意、日等国,这些国家都有浓重的封建专制传统,起步晚而发展快,最需要海外殖民地,同时,这些国家内部资源、市场有限,所以在急剧膨胀的近代经济发展中,走了一条向外扩张的发展之路,军国主义倾向十分明显。俄国属于另一类型,它虽然也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相对落后,但国士广阔,内部资源、市场潜力较大,这促使俄国的近代化更多取决于内部发展和建设。
(2)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词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厂一些民卞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人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H益强烈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