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件(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9 08:5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部编版
选修1
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魏晋之际,拓跋部游牧于今天的山西和内蒙古一带。338年,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淝水之战以后,强大一时的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战乱。
拓跋部趁势再度崛起。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北魏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这是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的嘎仙洞遗址.它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
拓跋珪曾被前秦俘虏到长安,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汉族士大夫,学到了不少汉文化和军事知识。前秦衰亡后,他重整拓跋部并建立国家。定都平城后.他‘劝课农桑”,仿照长安、洛阳修建都城,重用汉族地主。后燕大臣崔宏当时很有名气,北魏攻后燕时逃跑了。拓跋珪派人把他追回来,拜为尚书。崔宏在北魏主持制定官制、法律等重大事情。拓跋珪还注意培养人才,设立太学.太学生达到3 000人。
拓跋珪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同时,也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从事征服兼并的同时,参照了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例如,拓跋垚在位期间,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崔浩:北魏辅国元老,博学多才.官至司徒。晚年撰修北魏史书.因直笔实录被杀。
同时,崔浩等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北魏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他出身于当时第一流高门清河崔氏。他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门第的高下,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并最终将他以在编修国史时“尽述国事,备而不典”的罪名处死。这说明当时(  ) A.鲜卑贵族对汉族文化仍存在歧视态度 B.鲜卑贵族对汉文化吸收采取了科学态度 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有深刻矛盾 D.鲜卑贵族从根本上排斥一切汉族文化
解析:选A 崔浩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模式改造鲜卑习俗,遭到陷害,实际反映的是鲜卑贵族对汉文化的抵制和排斥。
促使拓跋部由游牧转向农耕定居生活的因素有( ) ①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 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③宗主督护制 ④兴办太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A分析:宗主督护制是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对生活方式影响不大,反而到后期造成消极影响;兴办太学是思想领域内的措施,汉化政策,与题目无关。
思考:1.北魏统--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有哪些?
措施:(1)措施: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
(2)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3)重用汉族儒生。
(4)兴办太学。
2.十六国时期,北魏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十六国时期,北魏能够统一北方,是因为北魏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具体如下:
(1)经济_上: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适应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政治.上:仿照汉制设官,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善朝廷典章制度,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3)文化上:兴办太学,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4)军事_上:建立强大的军队,发动一系列征伐兼并战争。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政权,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例如,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豪强地主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名义上依照财富多寡承担数额不等的赋税负担;实际上,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阶级矛盾
[历史纵横]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前夕,420年,东晋权臣刘裕夺取了政权,建立宋朝。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在长江、淮河一带对峙,延续了一百多年。北方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等政权,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等四个王朝。
反映北魏统治者不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
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北魏石刻画像贵族出行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思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其政权统治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主要原因有哪些?
社会矛盾的激化,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2.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1)主要表现①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
②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③鲜卑贵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2)出现原因①北魏统-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靠军事力量来维系,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一是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②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北魏入主中原后对汉人实行横征暴敛的状况,反映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4.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这期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解析:选B 北魏的宗主督护制是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促农民纳税服役,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故选B项。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471年,在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及大臣的精心安排下,年仅4岁的拓跋宏,接受了父亲的禅让,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北魏新一代君主——孝文帝。
当时,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她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阅读诸子百家著作和历史典籍。
在冯太后的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这对他后来推行的社会改革有着深刻影响。
孝文帝拓跋宏
魏孝文帝(467- -499) 出行。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北魏献文帝之子,冯太后之孙。
当时,北魏社会的各种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局势动荡不安。孝文帝深深感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于是,他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改革运动。
思考: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当时北魏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有孝文帝自身的原因。具体表现为:
(1)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2)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需要是改革最直接的现实原因。
(3)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资料回放]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北魏统一北方后的形势。
北魏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统治者在一定程度 上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开始封建化进程。但是,北魏政权运作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欠缺之处,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2.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她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使孝文帝养就了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改革。所以说,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1.北魏太武帝曾下诏说:“蠲除烦苛,更定科制,务从轻约,除故革新,以正一统。”这表明北魏统治者(  ) A.全面学习和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髓 B.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向定居农业的转变 C.注重减轻农民负担以巩固统一局面 D.对鲜卑族落后的习俗进行了全面改革
解析:选C “蠲除烦苛”“务从轻约”指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以正一统”指巩固统治。
当堂反馈
2.北魏征服中原时,遇到了许多豪强地主建立的“坞堡”,它们“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并拥有武装。面对这种情况,北魏统治者采取的策略是(  ) A.铲平豪强地主,消灭割据隐患 B.实行宗主督护,构建基层政权 C.广泛发动农民,消灭豪强地主 D.严令地方官员,孤立豪强地主
解析:选B 面对豪强地主的势力,北魏政权无力一一削平,只好承认既成事实,任命他们为“宗主督护”,让他们代表政府去行使基层政权职能,让他们去向农民征发租调力役,维护统治秩序。
3.据史书记载北魏改革前,鲜卑族拓跋部“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拓跋部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了当时北魏存在的问题是( )①部落制与宗主制并行 ②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并存 ③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 ④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同在,汉化程度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解析:“惟立宗主督护”说明 ①部落制与宗主制并行;“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说明这种制度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说明民族压迫严重,②③正确;④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4.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  )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客观"二字的含义。相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来讲,孝文帝以外的因素均可视为客观背景。A、B、C都是对改革客观背景的正确表述;只有D属于主观条件,故选D。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角度进行分析。在政治上,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管理先进的汉族地区的问题,需要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在经济上需要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同时也要增加政府的收入。因此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5.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时北魏的社会矛盾。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因此ABC都是社会矛盾的内容,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一个是阶级矛盾尖锐,表现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另一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此外,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北魏鲜卑族往往利用一个民族去攻打另一个民族,危机重重。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