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9 09:0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部编版
选修1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孝文帝改革的前期,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改革措施主要有: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北魏官吏原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括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北魏时期的绣品
推行均田制(背景)。当时,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内容
均田制的实行(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  )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选B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的土地来源不是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将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不是招募流民垦种,排除。均田制没有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排除D项。
均田制的影响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
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再次,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最后,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制度。
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三长制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北魏还颁行了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就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他继续推行革新措施,改革进人新的阶段。
那时,北魏都城平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改革要进一步发展,势必会在这里遇到重重阻力。
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军事上,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而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平城在地理位置上也显得太远。于是,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往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
迁都动议在北魏朝廷里引起巨大震动,遭到许多鲜卑贵族大臣的反对。孝文帝设计以“南伐”为名,准备迁都。493年,孝文帝统率30万大军,南下伐齐。大军抵达洛阳后,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征途的疲惫和对南征的恐惧,使随行大臣和诸多将士都不愿继续前进。孝文帝下令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苦苦劝阻。孝文帝见时机已到,遂将自己迁都洛阳的打算和盘托出,并表示你们只能在南下伐齐与迁都洛阳之间作出选择。群臣虽然大都不愿意迁都,但是相比之下,觉得迁都比南征好,只好同意迁都。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解析:选A 材料中孝文帝采取了“外谋南伐,其实迁也”的策略,说明他对迁都的困难有较充分的准备,A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此判断B、C两项符合材料,不符号题意,排除;再由“内惮南征”可知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选A项。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这是根据考古发掘描绘的北魏洛阳城平面图,当时的洛阳城周长约14345米。正式迁都两年前.孝文帝就下令兴建新都洛阳城。这座重修后的洛阳城,比魏晋时的还要大。都城街道两旁,树木郁郁葱葱,店铺鳞次栉比,行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三、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从这座出土的彩釉瓷文官俑看他身穿披风长袍头戴风帽.融合了鲜卑与汉族服饰体现了民族融合。
北魏文官俑
易服装。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他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他下令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 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氏,为全国首姓,门第最高;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如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等等。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万物之元”判断,孝文帝此举意在显示拓跋氏的尊贵与正统地位,C项正确。拓跋氏已是北魏统治者,不需要再提高政治地位,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题意。
[历史纵横]
门阀制度是封建社会中由世代显贵地主家族把持政权、操纵政治的社会现象。它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以东晋最为典型。在门阀制度下,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高门拥有种种特权,在选官任官等方面享有优待,社会地位亦高人一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隋唐才基本终止。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己带头将汉族大地主之女,纳入后宫;又为他的几个弟弟娶中原汉族女子为妻;同时,还将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不准运回平城安葬。
上述措施,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根本目的是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但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2.具体措施表现为实行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著名史学家何兹全说:“汉化政策,就鲜卑族说,推动了鲜卑族文化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就中华民族说,使中华民族的骨干一汉族, 融合吸收了更多的民族文化、血液,从而更加丰富了汉族的内容,使汉族文化向前发展了。”
本课测评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C解析 土地兼并是封建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均田制只是将政府控制的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1.对北魏实行均田制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稳定了农民的生活 B.开垦的荒地增多 C.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D.促进了经济发展
练习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  ) 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 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
解析:选A 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谁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3.“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①②③属于北魏孝文帝经济政治方面改革的内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属于北魏孝文帝汉化方面的内容。故A项正确。
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选C “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庄园”的普遍存在说明土地兼并现象仍很普遍。
5.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时期吏治清明,法纪严明的状况,这与孝文帝整顿吏治的措施直接相关。
6.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  ) 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 B.上朝时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 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 D.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
解析:选B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鲜卑服为汉服,独孤云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不会受到惩罚,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A项。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禁止年轻官员在上朝时说鲜卑语,故独孤云在上朝时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会受到惩罚,符合设问要求,B项正确。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故独孤云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不会受到惩罚,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C项。孝文帝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故独孤云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不会受到惩罚,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D项。
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大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其基本出发点是(  ) A.尽快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 B.加快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 C.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D.平息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
解析:选C 孝文帝的通婚行为实际是一种政治联姻,其目的在于加强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政治联系,巩固统治。
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大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其基本出发点是(  ) A.尽快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 B.加快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 C.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D.平息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
解析:选C 孝文帝的通婚行为实际是一种政治联姻,其目的在于加强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政治联系,巩固统治。
9.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北魏均田制的土地分配方法和农民的义务。在均田制下,土地可以世代耕种,但农民没有所有权,A项错误;对土地的分配,“男夫”“妇人”分别有不同的标准,并不是平均分配,B项错误;这种土地分配不是“出售”,C项错误;农民获得土地的条件之一是给国家纳“调”,即承担租税等义务,D项正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