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9 10:05:3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历史部编版
选修1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世纪左右,基督教产生在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带,随即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最初,基督教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到了4世纪初期,基督教逐渐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势力日益扩大。476年,在奴隶起义和日耳曼人南侵的打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会转而托庇于新兴的日耳曼封建王权,得以继续发展。
11世纪时,基督教会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来分别称东正教和天主教,活动范围分别主要在欧洲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不断拓展势力,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并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进行了持续近两百年的“ 十字军东征”。
这是1095年教皇为发动十字军东征召集会议的情景。十字军东征”名义上是反对异教徒对基督教、“圣地” 与信徒的蹂躏,实际上是为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范围,因参加者都在外衣上缝有十字为标志而得名。参加东征的封建主、商人是为了掠夺土地与财富。1096~ 1291年近两百年间,十字军共进行了8次东征,最终遭到失败。
天主教会为拓展自身的势力,发动了以征服“异教徒”为名义的“十字军东征”。天主教所指的“异教”主要是指(  ) A.东正教 B.伊斯兰教 C.犹太教 D.佛教
答案:B解析: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会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对地中海东岸地区发动的侵略性远征。当时控制地中海东岸地区的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教会还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
[历史纵横]
赎罪券,拉丁文意为“仁慈”或“宽免”,后被引申为免除赋税或债务。天主教认为基督功德无量,“善功”积累起来就成为教会的功德库,教会有权决定在罪人完成一定条件后,从功德库中获得一些功德以抵偿罪罚之债。主教有权免除部分罪罚,教皇则可免除全部罪罚。14世纪以后,它演变为以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成为教会搜括钱财的一大手段。16世纪中期,教会不得不在各方的反对声中,废止了这一做法。但是,免罪罚的原则仍继续保留不变。
兜售赎罪券
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i1077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侮罪过”。据说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
1.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
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只须“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象征意义,其说明的是教权高于王权,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B项符合题意;A项“分化出来”说法错误;C项天主教神权统治在思想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D项是天主教神权统治在社会生活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B项。
2.11世纪时德皇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意志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解析①③从材料中叙述的事件起因和结果可以得出,而通过“国内诸侯乘机反叛”可推断出④。更快捷的方法是,②宗教改革是16世纪才开始的,明显错误,排除包含②的选项。故答案选择D项。
在政治上,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竭力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还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甚至向教皇称臣纳贡。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就是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一个典型例证。
中世纪教士布道、举行弥撒和圣餐礼时的情景
在思想文化领域,当时有文化的人几乎都是教士,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学校的主修科目。教会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掌握了《圣经》解释权。即使是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也无处不在。教堂星罗棋布,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二、宗教“异端”
中世纪时,人们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常常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异端”运动。
“异端”裁判
“异端”性质
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异端”运动,对教会进行了猛烈抨击。其中有些人认为:世界充满善与恶、上帝 与魔鬼这两个对立的因素,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他们还揭露教会的虚伪与腐败,对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予以否定,要求纯洁教会。教会对“异端”严厉镇压,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异端”裁判所,许多持“异端”思想者被用残酷的火刑烧死。
14~ 15世纪时,欧洲的“异端”运动更加高涨。英国人威克里夫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撰文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他认为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任何中介人,任何统治权都来自上帝的恩典和命令。他还认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教条,每个人只要相信《圣经》,按《圣.经》行事就行,根本不需要教会和教士,宗教教规及仪式也完全不必要。他还抨击了教会聚敛财富和教士的奢侈腐败,要求国家没收教会的财产,拒绝教皇对英国的掠夺。
威克里夫
捷克人胡司也对教会进行了强烈批评,他揭露高级教士的奢侈与残暴,要求取消教会地产,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主张教士用民族语言传教,还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捷克文。后来,胡司被教会处以火刑,但他的思想却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捷克人民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大起义。
伽利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
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热情地宣传和捍卫日心说,触犯了《圣经》和教皇,被判处终身监禁。1983年,罗马教廷正式承认,350年前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审判是错误的。对文中“宗教裁判所”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 ) A.宗教裁判所主要是反对科学创新的一个机构 B.宗教裁判所用野蛮的方式维护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巩固在宗教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C.宗教裁判所能够及时地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决策 D.宗教裁判所反对日心说,因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天主教会压迫民众的表现及其目的性。神化教权,强调教会的权威性。 点评:本题从侧面考查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它表明宗教改革已势在必行。
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思考:宗教“异端”运动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宗教“异端”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1)原因:①从经济上看,欧洲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从阶级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特别是14-15世纪,资产阶级兴起。
③从天主教方面看,天主教垄断欧洲的统治,教会奢侈、腐败,教阶制度等级森严,这一切表明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④一大批“异端”思想杰出代表人物的宣传和鼓动。
(2)共同之处:都揭露了天主教会的奢侈、虚伪和腐化,都主张取消教会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4~ 16世纪,西欧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这一时期,在西欧很多地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磨粉、呢绒、采矿、冶金等手工业部门迅速成长,商品生产与交换也不断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日益拓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封建地主阶级走向没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经营商品经济,获得利润,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所有这些,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这是中世纪西欧商人就餐时的情景,它表明商人的日益富有。
14-16世纪哪些因素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1)14- 16世纪,资产阶级兴起,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参与海外竞争。
(2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束缚,削弱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他们得到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
本课测评
1. 简述中世纪天主教对西欧的统治。
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思想文化上,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2.简述“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
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延伸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1.15世纪,天主教会之所以阻碍社会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 ) A、它是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它占有欧洲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 C、它在欧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D、具有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答案:A解析: B项不正确;它是天主教会在经济方面的表现。C项不正确;它是天主教会在欧洲的地位。D项不正确; 它是天主教会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所以选A。
抢答
2.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世俗封建主要剥夺天主教的经济特权 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给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和以摆脱天主教会束缚为目的的宗教改革运动,故答案选D,A项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重要背景, B C两项说法不够准确,当时罗马教廷与封建王权之间确实存在权力之争,但并非与“各国”王权的矛盾都激化,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两者有着一致性。点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④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析根本原因问题。
3.下列对西欧资产阶级解放斗争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天主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影响比较大 B.“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C.宗教改革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解放人们思想的唯一途径 D.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反封建斗争需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
解析:选C 西欧资产阶级的最初斗争带有宗教色彩,是因为宗教对人们的影响深刻,除了宗教以外,人们还想不到其他的斗争方式,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A、B、D三项都正确。但宗教改革并不是唯一的思想解放途径,同时期的文艺复兴也带有宗教色彩,也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4.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其根本原因是( ) A、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B、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C、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 D、早期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异端”本质的认识,理解异端人群的思想主张,判断其阶级立场。资产阶级力量早期较为弱小,只能从思想领域内反对封建,进而向其他领域延伸。 点评: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认识应要求学生深刻理解。
5.基督教由民间反对压迫的宗教团体演变为罗马帝国国教的根本原因是(  ) A.基督教势力的不断发展 B.基督教教义有利于统治者巩固统治 C.罗马法不断健全,社会稳定 D.帝国皇帝信奉基督教
答案:B分析:罗马皇帝最初对基督教进行了镇压,但却没能阻止其进一步传播。后来统治者感到基督教中有关叫人忍受苦难的说教有利于麻痹人们的思想,遂对基督教采取了利用和控制的手段,将基督教定为国教。 点评:基督教是在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一带的人民多次反对罗马帝国的斗争均惨遭镇压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下层人民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