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
选修1
[历史纵横]
中世纪的德意志,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全国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和自由市,它们都有独立的主权,有自己的军队、法律和货币。皇帝无权干涉这些诸侯国的事务,他自己也是从七个大诸侯国君主中选举产生的。帝国既无军队也没有财政。
一、“九十五条论纲”
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是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过,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天主教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根本原因
教会不仅控制了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还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拥有领地,德意志7个大诸侯国的君主中有3个本身就是大主教。教会不仅征收什一税,还常常通过出售赎罪券和教会职务等方式,搜括了大量财富,每年从德意志榨取的钱财,比德意志皇帝的年收入还多好几倍。德意志因此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马丁.路德是德意志维登堡大学一 位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神学教授,他十分痛恨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搜括。
主观原因
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教
主要原因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声称可以用它来抵消世间的一切罪恶。此举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他公开指出,教皇在德意志销售赎罪券是荒谬无耻的,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他认为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过,因为教皇无权赦免,只有上帝才拥有免罪权,人们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直接原因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马丁,路德的主张迎合了一些封建统治者摆脱罗马教廷束缚的要求,得到他们的支持。教皇开除他的教籍,宣布他的学说为“异端”,要他在60天内承认错误。路德坚持斗争,将教皇训令当众焚毁,表示与教皇的决裂。
马丁路德(1483- 1546)
思考1:德意志为什么会成为西欧宗教改革的策源地?
因为德意志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不仅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使得天主教会有很大影响力;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财富,干预德意志政治,维护分裂割据的局面,同德意志各阶层的矛盾特别尖锐;马丁路德对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2.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有何意义?
“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探究: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①天主教会不仅控制着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大肆在德意志搜刮掠夺财富,这使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尖锐,引起各阶层的不满。
②四分五裂 的局面,不仅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便于天主教会对德国的政治控制,使得天主教会在德国有很大的影响力。
(2)可能性
①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特别是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自由发展工商业。
②马丁 ●路德深受人文主义影响,立志进行宗教改革。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同教廷辩论的过程中,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历史纵横]
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蛇引诱,违背上帝神命,偷吃了禁果,这一罪过一直传给人类所有的后代。人一生下来就有罪,这就是所谓的“原罪救世主耶稣以自己的牺牲在上帝面前替人赎罪,所以只有信仰上帝,追随耶稣的人才能得救,获得死后永生。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因信称义”。在马丁.路德看来,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将原来的七项“圣礼”去掉五项。他还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B.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C.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D.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析:选A 既然是“实质意义”,就要从改革的出发点去思考,中世纪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障碍,改革就是要冲破其束缚,否定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故选A项。B项并非实质意义,而是结果;C项说法明显错误,马丁·路德的改革主要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错误,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分析。
马丁,路德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他进一步指出,既然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能自主地阅读和理解《圣经》,那么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沟通的中介。教会应当是教徒的结社,教士是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2019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2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解析:选C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依然显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物均以神为绝对权威,故A、D两项错误;B项“人人平等”过于绝对化;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说明马丁·路德仍从神学角度论证问题,“人人都可以”体现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因而选C项。
马丁.路德还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德意志应当停止向教廷纳贡,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在德意志各地引起极大反响,迅速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宗教团体陆续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也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1524~ 1526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占领城市和封建主庄园,捣毁教堂,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德意志农民战争中的鞋匠队伍
但是,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农民起义失败后,马丁路德继续宣传宗教改革主张。在此期间,为了方便德意志人自己阅读《圣经》,他把《圣经》译成德文。这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此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和普鲁士等地的诸侯相继改信路德派基督教,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而德意志南部、西部的诸侯仍然信奉天主教,双方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德意志的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的原则。从此,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时的手稿
通过宗教改革,人们不再盲目迷信罗马教廷的说教,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这场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学习延伸
阅读材料,联系相关历史事实,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思考:路德派新教迅速传播的原因
第一,它得到农民、工人和市民的全面支持,因为这些阶级对天主教会恨之入骨。
第二,它得到想夺取天主教会财产的世俗君主的有力支持。
第三,它得到德国爱国主义者的同情,这些爱国主义者反对罗马教廷对德国的掠夺和干预。
第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虽然想扑灭新教运动,但是力不从心,对外战争及内政的棘手问题使得他无暇过问德国的宗教问题。
第五,路德个人的主观条件也有助于新教取得胜利。他学识渊博,既有口才,又能写文章,他很敏感而又有坚强的毅力、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1.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文章中,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特别受到诸侯的欣赏( ) A.《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B.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C.减少教堂和修道院 D.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解析:选B 诸侯代表世俗权力,他们最关心的是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关系问题,因此他们最希望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提高训练
2.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30万古尔登的财富,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表明( ) A.德意志为教皇贡献了许多财富 B.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社会地位较低 C.德意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疯狂的掠夺
解析:选D 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16世纪初,德意志地区处于政治上的分裂状态,罗马教皇利用其分裂,把它当做重要的搜刮对象,从那里掠走大量财富,德意志地区的大量财富纷纷流向罗马,材料当中所述的现象就是罗马教廷对德意志掠夺的表现,故本题应选D项。
3.16世纪的著名画作《路德焚烧教皇令》。这一历史现象所反映的重要信息是( )
A.路德主张“因信称义”说 B.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萌芽 C.宗教改革旨在推翻天主教 D.路德反对天主教思想禁锢
解析:选D 根据所学可知,针对教皇借口修缮圣彼得大教堂兜售赎罪券敛财,马丁·路德焚烧了教皇令,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但马丁·路德并不反对天主教,因为他的运动是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的,他反对的只是天主教烦琐的仪式、天主教的欺骗及其搜刮人们钱财的做法,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马丁·路德主张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获得拯救,不符合本图所反映的含义。B项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项。
4.下列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内容的是( ) ①只有内心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拯救 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④简化宗教仪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C 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分析,①②③④都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5.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张是信仰得救,这就否定了教会和教皇在信徒和上帝之间的中介地位,从而否定了他们的权威。
6.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D.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解析:选D 马丁·路德主张建立适应德国发展需要的德国民族教会,这实际上符合当时德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因此,D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7.面对教皇的责难,马丁·路德曾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马丁·路德的主要“意见”是( ) A.脱离罗马教皇统一德意志地区 B.教徒宗教信仰自由不必禁欲苦行 C.教徒需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 D.通过《圣经》信仰宗教无需通过教皇
解析:选D 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强调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