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9 10:5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部编版
必修2
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那时,除东北三省外,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几乎没有一条可以全线通车,公路、海运严重堵塞。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三年大规模内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 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鞍山大型轧钢厂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首批解放牌汽车
  提前一年零六个月完成第一个
五年计划生产任务的沈阳第一机床厂
返回
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者也纷纷加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大改造的实质
采取“赎买”政策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影响
历史纵横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不过,当时农业以个体生产为主。随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组织互助组、试办初级社。1951 年上半年,全国约有30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三大改造开始后,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在全国共建立75.6万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96.3%,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也基本完成。
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农民个体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依然是私有制,还造成了广泛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产生新的贫富分化和新的剥削。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将严重阻碍工业化的发展。所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全有必要
探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当时之所以强调生产资料的普遍公有制,是因为当时我们对社会主义传统理论的片面认识造成的。尽管如此,我们通过这一过程,彻底消灭了剥削,使社会经济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目的,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其社会主义属性和巨大历史意义是不容否定的。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影响──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在这一时期,特别是中国当时的国情,所有制不宜采取单一形式
二、探索与失误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评价:
一方面是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工作太顺了,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出台的背景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
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材料:
为使钢铁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锅炉,用土法炼钢。到年底,产量指标完成,但300万吨土钢无法使用。
工业上:大炼钢铁
工业-大炼钢铁运动
居民将自家的铁器送去炼钢
农业h :虚报产量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
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 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出台的评价
在“大跃进”运动进人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鼓足干劲加油干
放开肚皮吃饱饭
人民公社社员的大锅饭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计划经济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兴奋不已的情绪下,人们一方面是以一种热火 朝天、忘我的精神面貌,一方面又是以一种急于求成、不顾代价的心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的。
“大跃进”的失误在于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以钢为纲,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其思想根源在于严重忽视经济规律,把经济工作当成群众运动去搞,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在于一是片面追求粮食产量,造成浮夸风;二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实际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思想根源在于片面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 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虽然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做得还很不够。因为还没有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到错误的根源所在,总的指导思想也没有改变,更没有找到新的、正确的道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在文革中犯了更加严重错误的根 源。
历史纵横
石油是工业和交通的血液。自20世纪初,“中国贫油论”就在西方流行。1959年, 在我国黑龙江省西部草原发现了大油田,第二年,在这里展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基本建成大庆油田。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工人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清华大学红卫兵“从我做起”,首先砸烂本校牌坊上的“清华园”的题字。
--
1967年4月10日,清华大学红卫兵召开批斗王光美大会
黑龙江省委书记处的书记集体被批斗
谭震林批斗大会
陶铸批斗大会
武斗中使用的部分器械。
1967年,武斗中被烧毁的民房。
焚烧古籍字画
捣毁名胜古迹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周恩来病重,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人混乱。
由于“四人帮”的阻挠,使周恩来的调整工作被迫中断。
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不满,
周恩来病重后,毛泽东恢复了邓小平的工作。邓小平上任后,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路,即全面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结果使国民经济出现迅速回升的状态。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局势再度陷入混乱。
周恩来和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整顿措施为什么难以取得根本成效?
从客观上看,主要是“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从主观 上看,由于党的基本路线和经济指导思想还没有实现转变,即使没有“四人帮”的干扰和破 坏,那些整顿措施也是在旧的指导思想下的微观调整,难以实现根本突破。
纵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原因。
学习延伸
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 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