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9 11:01: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历史部编版
必修2
第十二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引言引申出两个问题,一是说明了文革 结束后,“左”倾思想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束缚还远远没有打破,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还没有新的突破。所以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倡导进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以求打破精神枷锁。二是说明正是这次大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精神枷锁,实现了思想解放,彻底从文革的消极影响中走出来,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今后走上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基础,也为教材的第一目内容作了背景铺垫。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1978年12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十一届三中内容:
①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确定了党和国家在经济工作中的指导方针,即实行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彻底结束了文革“左”倾错误的束缚,实现了党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 心的新的领导集体;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历史纵横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定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二、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措施)
(改革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种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得到中央的肯定。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贵任制。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项制度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集体 所有,但是它把土地的使用权剥离后,以土地承包的形式还给了农民。在这一基础上,土地 的经营权也自然地交还给农民。通过这一改革,使劳动者的责、权、利紧密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并没有破坏土地的社会主义性质公有制,而是把集体所有和个人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伟大创造,独具中国特色。
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
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首先,“政社合一”,它是为集中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而设,但是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基本上没有实现以机械化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生产主要还是依靠农民的个体生产劳动,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的复杂性,这种体制显然就与其不相适应了,必然会造成长官意志和脱离生产实际的瞎指挥。其二,“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的规模过大,不利于复杂的农业生产的组织和实施。此外,公有化程度过高,不仅使个体农民脱离了对土地的所有权,就是村和合作社也实际上脱离了对土地的
废除人民公社必要性
支配权,结果,剥夺了广大农民和小规模集体的生产经营权。更深层次的影响还在于,广大农民不久前还沉寂在通过土地改
革拥有土地的幸福中,突然间这种对土地的所有权被转移走了,必然造成农民心理上的巨大的失落感,再加上生产上也没有自 主权,分配上平均主义泛滥,又必然造成他们普遍性地没有生产积极性。其三,“一平二调”,人民公社可以无偿地平调生产队的财产,可以无偿地平调生产队的劳动力,这更进一步加剧 了农民和生产集体生产积极性的下降。以上这些,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到 1978年仍有两亿多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经济形式。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历史纵横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从原料购进到产品生产、销售,都根据国家统一计划进行。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计划经济体制曾经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长期实行,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 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背景:
这些谈话后被收录起来,称“视察南方谈话"。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今日商品琳現满目,可随意挑选
过去商品匮乏,要凭票供应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此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市场供需强弱变化来影响商品价格和企业生产;它要求商品和投资市场是开放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自主的;企业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企业的发展归宿是优胜劣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要具备上述那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地 方。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决定它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坚持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而不是完全放任的市场机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和城市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农村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城市中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通过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等,调动了企业和领导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
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 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四川、湖南等农业大省的电视台被调侃为“猪台”,因为当地电视广告节目几乎都被各种类型的猪饲料所占据。这种情况表明 A.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B.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C.政府对农村发展的引导 D.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业大省的电视台纷纷播放各种猪饲料商业广告,表明农民从事饲养、畜牧业等经营增多,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扩大,B项正确;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是中共十四大以后的发展趋势,A项错误;农业大省的电视播放猪饲料等商业广告,不能表明政府在利用政策引导农民生产,C项错误;各种类型的猪饲料广告充斥电视节目,不能说明乡镇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D项错误。
课堂测试
2.1986年,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中国不能从先进工业国为保持就业水平而采取的凯恩斯主义的管理手法上学到什么东西,更不能学习某些不发达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上却是通货膨胀,而中国倒是可以从某些保守主义信条中获益。该文旨在 A. 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果
B. 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失效 C. 说明中国经济模式比其他国家先进
D.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D【解析】“1986年,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而中国倒是可以从某些保守主义信条中获益”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学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D正确;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应该学习的经验,不能反映中国经济模式比其他国家先进,排除C。
3.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开支则由国家财政下拨。1983年1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利改税”,企业上缴55%的企业所得税,剩下的45%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分成。这表明当时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按劳分配原则得到贯彻 C.开始试行现代企业制度 D.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加强
【答案】D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开支则由国家财政下拨。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国家着手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利改税”,扩大了企业财权,较好地处理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故选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A项;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之后,排除C项。故选D。
4.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打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出这“改革方向“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C【解析】中国改革开放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改进的计划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的阶段,这个阶段大体上从1979年到1984年;第二个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和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的阶段。“两权”指所有权和经营权,这个阶段大体上从1985年到1988年;第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的阶段。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其他选项时间都不满足。
5.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以《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为题,在一版头条全文公布呼吁信,并配发了导语。厂长、经理们“呼吁”的背景是 A.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 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C.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D. “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A【解析】据厂长、经理们的“呼吁”的关键信息“松绑”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厂长、经理们的“呼吁”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给企业“松绑”,故选A;B、C与材料无关,排除;1992年“南方谈话”,D时间不符合题意,
6.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察下面柱状图,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持续增长的因素有
①实行社会主义改造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③融入区域经济集团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92年---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情况,原因有1992年十四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991年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③④正确,故选D;1953年---1956年时使社会主义改造,时间不符合,
7.有外国学者认为,从“解放”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1949年实现了政权的更迭,而真正意义的解放则要归功于1979年。此处的“真正意义的解放”指的是 A.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C.生产力发展束缚得到解放 D.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答案】C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意义。1979年的“解放”指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C项符合题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故A不符合题意; B、D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内容,其真正意义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1959年4月,陈云提出必须对1958年城市多招收的1000多万工人认真加以精减,安置到农村去。1979年后,大量农民工进城就业,得到政府鼓励。这种变化取决于 A.国民经济比例的调整 B.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C.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D.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B 材料“1959年4月……安置到农村去”意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1979年后,大量农民工进城就业,得到政府鼓励”是符合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的需要,故B符合题意;1960年,中共提出八字方针,着手调整国民经济比例,故A不符合题意;发展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举措,故C不符合题意;1959年4月时,我党的工作重心尚未转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星期日工程师”是指周一到周六为国营企业工作,周日或节假日为民营、乡镇企业提供无偿或有偿技术服务的国企技术人员。20世纪80年代初,“星期日工程师”开始在中国大量出现。这反映了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成效 B.企业发展需要政府扶持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D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星期日工程师”的出现,满足了民营、乡镇企业的技术需求。因此,20世纪80年代初,“星期日工程师”的大量出现反映了当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故D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政府扶持,故B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指的是国有企业改革,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
10.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的经济比重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 C.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全面展开D.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答案】B题干体现的是198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显著,这两者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而且主要是农村的改革成效显著,而城市的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所以经济比重的失调状况有所改变,故选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1992年之后,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A;平凡冤假错案的工作与上述结果关系不大,不可以作为主要因素考虑,故排除C;题干说到的是国内经济建设的成就,故D不是主要因素,而且当时对外开放处于初期,“新阶段”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