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0 10:4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部编版
必修2
第十五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与公路
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此外,平民百姓若想外出,多为步行。因此,近代以前,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官员上任,百姓迁徙,多以月甚至年来计算行程。
历史纵横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琦善等人从京城到广东上任或返回京师,路上所花时间,少则个把月,多则几个月。若是官员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在路上走的时间更长。虽然有人乘车或坐轿,有人靠两条腿走,但路途的遥远,旅途的劳累,几乎是所有远行者的共同感受。
“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
“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
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
李鸿章就说修建铁路会“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
清政府早期反对修铁路的理由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
除。80年代初,清政
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
庄的铁路。辛亥革命
前夕,中国已建成多
条铁路,奠定了中国
近代铁路网的基本
格局。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20世纪90年代,国家更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青藏铁路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如今全国各地前往西藏观光的游客急剧增多。藏红花一类藏药及其他特产也逐渐为人们熟知。
一、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
4000
米以上地段达
960
千米,最高点为海拔
5072
米。
二、青藏铁路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千米。
三、青藏铁路还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千米。
四、海拔
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五、海拔
4905
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
六、全长
1686
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七、海拔
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
八、全长11.7千米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九、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千米,非冻土地段达到
120千米,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于2006年7月试运行。
新中国不仅在铁路建设上取得很大成就,而且在机车的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在不断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
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火车机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
“0"号机车
1882年“0"号机车投入唐骨铁路运行,是中国保存至今最早的基汽机车。
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
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随之,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历史纵横
20世纪初,汽车进入中国的城市交通。不久,天津、上海等城市又出现了有轨电车。但直到1949年,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尚不发达,人们出行大多依赖人力车、畜力车或自行车,甚至靠步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外,还有了出租汽车。不过,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因而中国有“自行车大国"之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汽车的不断增多,使城市道路更加拥挤。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政府除加大路网建设外,还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并发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
20
世纪20-
30年代北京流行的人力车生活
20世纪末以来。
轿车进入百姓
二、水运与航空
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后来,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
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受到一定影响,一些航线被取消,有的则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一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了这些限制,乘飞机出行的人越来越多,航线和航班也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也在各地陆续开设。不过,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到1949年,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万门,电话用户26万户,普及率仅0.05%。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讯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成为百姓离不开的生活帮手。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交通:鸦片战争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1905
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90
年代,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2006
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火车机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铁路营运居世界第四位。公路交通方面,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一些偏远闭塞的地区也被公路联系起来。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目前,我国已成为航运大国。
通讯:1877
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察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1900
年南京的电话局是最早的市内电话局,打破了通信事业由外商垄断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1.1919年,身居北京的张某有紧急情况需告知在上海的一位亲戚,他可以选择的方式是(
)①用飞机传送信件
②通过发电报的方式③打电话
④依靠驿站和通信局传送信息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C
练习
2.1881年开平矿务局开始兴造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以便利运输煤炭,“虑朝议禁驶机车,乃声明以驴马拖载,始得邀准”。这表明(
)A.清朝统治者对铁路仍存疑虑B.开平煤矿生产能力有限C.洋务派在朝廷并未掌握大权D.唐山附近地方风气未开
[解题思路]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虑朝议禁驶机车,乃声明以驴马拖载,始得邀准”表明,朝廷顽固派仍反对修筑铁路,声明以驴马拖载,才得以批准,故选A项。
3.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
)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提高C.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D.交通运输完成网络化布局
据材料可知,陆海空的交通工具的数量都由1949年到2018年剧增,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也在提高,B正确;据材料可知,早在1949年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就已形成完善,A说法错误。据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C错误;D与材料无关


4.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初创时历程艰难,从詹天佑从事铁路建设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中国铁路建设受到的制约(
)):]①帝国主义觊觎中国路权;②清廷腐败,处处干扰;③修路工具简陋;④工程难度大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④[来源:Z
xx
k.Com]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觊觎中国路权,竞相掠夺铁路修筑权;中国的修路工具简陋;工程难度大,导致中国铁路建设受到很多制约,①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清政府后来也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改变了干扰修铁路的做法,排除含有②的A、B、D项。
5.1882年上海出现了外商电话公司,1907年清政府投资以1902年的商办电话为基础开设上海电话局,打破了上海电话通讯事业基本由外商垄断的局面。不能从该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是(
)[来源:X
X
K]A.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政府推动了通讯发展
D.电话通讯方式的普及[]
根据材料“打破了上海电话通讯事业基本由外商垄断的局面”可知,选项D中的普及表述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选择D选项;电话的出现体现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商办电话的出现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上海电话局是清政府投资,可见政府推动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