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9 11:4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部编版
必修2
第二十一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
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
1953
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
1913
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
1913
年增加了
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
领域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历史纵横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后的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份报告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内容包括: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历史纵横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
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不仅如此,由于耕作粗放,垦荒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地方变得寸草不生。
热烈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
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其积极作用在于: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
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到
60
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其局限性在于: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设计讨论题: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练习:1.1957年6月,苏联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11人的主席团,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这反映的实质是(
)A.
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B.
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C.
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
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B【解析】从“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可以看出这是对原有的体制的一种改变,所以体现出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民主的“开始”;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与材料说法无关。
2.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这一做法A.
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
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C.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
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B【解析】
“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据材料“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最后失败了,“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说法错误,排除D项。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勃列日涅夫(1906-
1982)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共性特征:
在指导思想上,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
在内容上都重视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改革没有明显成效;
在结果上,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苏联社会长期存在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仍然坚持产品经济观和批判“市场社会主义”,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经济体制,只是在保留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因此,无法扭转苏联经济的颓势。
练习1.有学者认为,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中,前者揭开盖子是极其不容易,而后者正热衷于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这一时期党的高层越来越倾向于安于现状,老化现象日渐严重。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
)
A.
下放部分央企管理权
B.
允许外国资本家办厂C.
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D【解析】从材料中的“而后者正热衷于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这一时期党的高层越来越倾向于安于现状,老化现象日渐严重”来看,“这一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措施包括提高农产品价格。故答案为D项。A项属于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措施,排除;BC项均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内容,排除

2.下图中1971~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的主要原因是(
)
A.
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B.
苏联领导人推行“新经济政策”C.
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
D.
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失败
C【解析】1971~1980年属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的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导致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71~1980年不再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领导人推行“新经济政策”是后来的戈尔巴乔夫,选项在时间上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而非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戈尔巴乔夫
但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由于食品短缺,苏联居民要排长队购买
练习:1.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
A.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
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A【解析】由“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时期,故本题选A项。BCD都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2.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
)A.
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
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
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
C【解析】试题分析:1990年的时间判断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已经触及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思想僵化与材料中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苏联改革中,放弃共产的领导地位,出现反对:“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此题侧重是苏联出现的问题,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问题,
D错
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其结果是造成苏联的解体。
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
)A.
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C.
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
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改革,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发生在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时期,改革在一定程度是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课堂测试
2.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A.
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
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C.
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D【解析】本题材料的主旨是反映赫鲁晓夫改革时的在工业方面的权力下放,所以此举的影响只可能是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故D正确;苏联并没有走上市场经济道路,此举也没有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故A、B、D错误。由关键信息“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可知政府在工业方面的权力下放,激发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来源:Z。xx。
D【解析】“1971年”“五年计划”说明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代,对斯大林体制虽有触及,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减少了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D项符合题意;“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A、B、C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排除。
4.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这一变化反映苏联(
)
[]A.
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
B.
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C.
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
D.
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
C【解析】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体现出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加强国防力量,“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体现出工业布局要符合工业发展规律,故C正确;A不符合“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排除A;20世纪60年代,世界还是美苏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激烈,B错误;D选项“彻底”表述不恰当,不符合材料,排除。
5.1958~1964年期间,苏联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有所精简,反而扩大了二三倍。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没能发挥作用。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A.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行政命令
D.
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个体劳动者发展
B【解析】根据“1958~1964年期间”可知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排除;B符合赫鲁晓夫改革措施,B正确;C、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排除。
6.有研究者指出,赫鲁晓夫“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该观点意在说明赫鲁晓夫(
)A.
建立了新的官僚政治体制
B.
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C.
不自觉地延续斯大林模式
D.
改革使苏联经济失去活力
C【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没有建立新的官僚政治体制,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给了农业以及部分中央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排除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利用了斯大林模式的独裁主义”,即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故选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给了苏联经济一点活力,排除D。
7.1962年9月,利别尔曼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文章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这一文章的发表A.
表明苏联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
表明扩大企业自主权已为苏共中央所认可C.
推动了苏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推动了赫鲁晓夫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
B【解析】“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表明苏共中央所认可扩大企业自主权,故B正确;1962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没有打破苏联经济体制,A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主张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C时间不符合题意;D是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与材料企业生产无关,排除。
8.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1963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89%.这些做法(
)A.
有利于苏联获得资金和技术
B.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C.
推动苏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D.
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斗争
A【解析】从材料看,苏联两次调整石油出口的价格,降价幅度都是对西欧或者非社会主义国家降价幅度远远大于东欧国家,结合当时西欧和东欧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其社会性质来看,苏联选择对跟自己社会性质不一样的西欧降价幅度大,肯定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当时有比社会制度更重要的利益,那就是获得发展高科技、增强综合国力的资金或者技术,而在这些方面东欧国家是没法为其提供帮助的,故选A。
9.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试图扩大企业自主权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B【解析】根据材料“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政府依然坚持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调节,故A、D项错误;材料一方面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一方面又强调不能用“市场调节”取代“国家计划”体现出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扩大企业自主权,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关于私营企业发展的内容,故C项错误。
10.“它是作为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载入苏联历史的”。这是俄罗斯学者菲利波夫对第八个五年计划的评价。“最成功”指的是A.
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B.
拄着拐杖在二战后初期迅速崛起C.
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优势地位
D.
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C【解析】苏联第八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这个时期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大国,故C正确;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A时间不符合题意;B时间不符合题意;1949年的苏联研制成功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D时间不符合题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