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修正与补充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资料助读】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在副刊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一、自学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 》《望舒诗稿》和《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so( )哑 荇( )藻 hour( )咙 蝼蚁( ) 锦zhàng( ) 憔cuì( ) 蓬蒿( ) 河堤(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B.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D.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4.《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点明题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 二、理解探究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 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3.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4.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5.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三、达标检测(一)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1.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5.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6.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 (二)完成《语文基础训练》课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