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9 12:0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部编版
必修2
第十四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当时,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无论食物是否精美,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中山装,依据“礼,义,廉,耻”定前身四个口袋,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依据五权分立原则,前身改为五粒钮扣,依据三民主义原则,将袖口定为三粒扣;
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旗袍
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的一种时尚。
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
随着中国开设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和新建的小洋楼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历史纵横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漸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民国政府还领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①,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民国时期的新式婚礼
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遇到灾荒,流离失所,冻饿而死于路途中是常有之事。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从20世纪50~ 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家具陈设只有床、饭桌、椅子等必需用具。那时候,由于物资比较匱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粮票、布票和油票
历史纵横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言”,花布衣衫或花布袄是中青年女性的衣装。“文化大革命”时期,从红卫兵小将到女民兵,都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当时大力提倡艰苦补素,加上衣料要凭布票购买,人们的衣服很少,衣裤多洗得发白,补了又补,成为“时尚"。衣殿式样和衣着习惯在“文革”时期一度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有的爱美女性就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蓝、黑、灰、绿色调充斥中国街头。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时装表演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楼房比比皆是。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目前,不少人已不仅仅满足于住房的宽敞,更追求家居内部陈设的舒适、外部环境的优美。





改革开放初
平房
筒子楼
现代楼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政府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部分。人们更多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外出旅游,等等。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
变化表现:
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
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
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变化原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1.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盈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 ) A.促进了西学传播 B.有利于西装普及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社交礼仪渐西化
根据材料可知服饰本为判断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志,但清末民初这种从外貌无法准确判断社会阶层的现象淡化了传统的社会等级,现象C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象征社会地位的服饰是中式还是西式,因此不能认定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选项A、B排除;选项D偷换概念,材料中提到的是服饰而非社交礼仪,排除。
课堂练习
2.下图为清末竹枝词《沪江商业市景词》,其内容反映了( )
A.都市女性已经基本职业化
B.近代工业的生产组织方式 C.近代生活方式已丰富多彩
D.工人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
【答案】B 据材料清末竹枝词《沪江商业市景词》可知,缫丝厂、织布厂女工的生产劳动场景,从劳动的场面及分工合作体现了近代工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厂,D符合题意;据材料没有涉及女工的来源地,故A说法错误;C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缫丝厂、织布厂女工的生产劳动场景,没有涉及工人生活状况得到改善,D错误。
3.晚清民国时期,女子的社会地位不断发生变化,而评价女人“美丽”的标准也不断演化。下表反映了( )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美丽女人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1920—1929年
才华横溢的女人
1930—1939年
穿着时髦的名媛
1940—1949年
投身政治的名女人
【答案】D 评价女性的标准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从服饰、婚姻思想,再到政治,说明社会价值风尚在变化,选项D正确;近代中国女性的经济地位并未有明显提高,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教育的作用,排除B;选项C错在“开始”,排除。
A.女性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近代教育推动男女平等
C.女子开始关心国家命运
D.社会价值风尚发生变化
4.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A.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B.剪辫是革命完成的重要标志 C.民众审美观受西方观念影响 D.封建陋习彻底丧失社会土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人从顽固地留辫,到将辫子当作封建余孽剪之而后快,改变了长期以来留辫子的生活习俗, A选项符合题意;剪辫不代表消灭了封建的思想和制度,不能作为革命完成的标志,B选项错误;民众生活中的辫子代表着对清政府的态度,接受剪辫与审美观受西方观念影响无关,C选项错误;封建陋习“彻底”丧失社会土壤的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
5.以下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判断它主要反映:“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 A.当时中国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 B.辛亥革命在中国并不彻底 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正深入人心 D.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依据“1913年”可知,此时辛亥革命已经发生,依据日记的内容中“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等信息,反映了作者的保守落后及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体现辛亥革命在中国并不彻底,故B项正确;A项虽然材料中有所反映,但是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作者的保守落后及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正深入人心,C项错误;依据“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可以看出,作者对洋物的不满与鄙夷,并不是主张全面学习西方,D项错误。
6.小说《子夜》描写20世纪30年代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坐进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 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 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 ) A.近代上海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已解除 C.国人大多坚持中西合璧观念 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仍然艰
【答案】D 材料反映代表传统社会的“吴老太爷”无法接受传统西方文明,说明近代社会习俗变迁仍然艰难,故D符合题意;近代中国新旧并存,所以“全盘西化”太绝对,传统道德对女性束缚依然存在,故A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传统社会的“吴老太爷”无法接受传统西方文明,说明近代社会习俗变迁仍然艰难,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 A.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B.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 C.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 D.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的价格是统一市场形成的直观标志;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表明,当时贵州的农业仍被封闭在扩大了的自然经济圈即地方小市场中,说明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体现的是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这种悬殊的价格差与国际市场无关、与工业原料的需求状况无关,排除A、B项;题干没有涉及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 (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1)原因:殖民者设立租界,小刀会起义的冲击。
影响: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凸显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特征。
(2)影响: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淡化了等级观念。
特征: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