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第一单元(鲁科版必修1)(共7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教案:第一单元(鲁科版必修1)(共7份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1-05 21:02:27

文档简介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胡玉芹 审稿人 胡玉芹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第二课时)
地方时和区时
一、教材分析见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2、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和学生的探究全面掌握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理解日界线两侧日期的进退规律,学会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来巩固复习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等问题。
运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规律,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地方时的计算和日期的判断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
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理解地方时的产生。
2、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巩固复习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等问题。
3、充分运用课本插图、板图和投影片,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来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为什么2010年世界杯的比赛都是在深夜或凌晨举行?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二)产生时差
1、地方时
[引入]由学生身边实例引入地方时差异
[学生分组活动,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先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纽约。烟花三月旅游节期间,扬州玩具厂的工作人员下午2点上班后要给美国纽约的客商打电话,以落实玩具出口合同,这个时间与客商联系合适吗?你认为什么时候与客商通电话比较合理?
(2)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一样?
[知识讲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就会有早晚。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推导]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学生讨论]1、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是否相同?(考察对概念的理解)
2、生活中使用地方时是否方便?(不方便)
2、时区与区时
使用地方时,常会造成时间上的混乱。为了便于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国际上进行了时区划分。关于理论时区的划分,初中地理已有明确描述,这里可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回顾。
[知识讲解]为统一起见,国际上采取全世界按照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将一定范围的地方时统一为相同的区时,为生活和计算带来方便。根据一昼夜24小时,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各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的区时。
[讨论]区时与地方时的区别-------
[学生活动]读图1-2-4,讨论:
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2、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分别是哪条经线?有何规律?试给出公式(中央经线度数=15 *时区序数)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4、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如何计算?(时区数=已知经度/15,结果进行四舍五入)
[知识讲解]偏东的地点的时刻要早于偏西地方的时刻,这样已知两时区及一个时区的区时,则另一时区的区时可求。
[学生思考]已知东八区9点,此时西八区几点?已知西三区2点,此时东五区几点?
[共同总结]其规律可用公式表示为: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差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号的使用方法:所求地在已知地之东用“+”;所求地在已知地之西用“-”
(2)公式中时间差的计算:当两时区同时位于东时区或同时位于西时区时,时差为两时区数之差;当两时区一个位于东时区,一个位于西时区时,时差为两时区数之和。
[过渡]由于区时是特殊经线上的地方时,所以可将上面的公式推广为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时差
说明:
(1)时差=4分*经度差
(2)式中+、-使用方法:所求地在已知地之东用“+”;所求地在已知地之西用“-”
(3)经度差(经度差≤180 )的计算:
① 两地的经度同是东经或同是西经,则经度差=两经度数之差
② 两地在0°经线两侧,则经度差=两经度数之和
③ 两地在180°经线两侧,则经度差=360-两经度数之和
3、日界线
[情境创设]有这样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比妹妹小一岁,这可能吗?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所学区时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题目,并思考有何规律?
(1)西12区1点钟,此时东12区几点?(第二天的1点钟)
(2)东12区4点钟,此时西12区几点?(前一天的4点钟)
[交流意见得出结论]东、西12时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东12区要比西12区日期早一天。
[教师活动](举例)在航海和时刻换算上,常出现日期混乱的现象。当年麦哲伦率船队,自西班牙向西航行,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掉一天。为了避免日期上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原则上以180 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即“国际日界线”。
[学生活动]读图1-2-4,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找出国际日界线 ,判断东、西12区与180 经线的位置关系
2、分组讨论,自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或自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是怎样变更的?
[交流总结]
[知识讲解]实际中,为避免日界线从某个国家或岛屿穿过,将某个国家分成两个日期,实际的日界线为折线(如下图)。
[讨论]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解释为什么双胞胎姐妹,姐姐会比妹妹小吗?
2、你能在一年中过两个生日吗?
前面我们学习了理论时区的划分,实际上,由于时区的界线往往是参照各国的行政区划或自然界线划分的,不完全根据经线划分;许多国家实际使用的标准时,也往往不同于上述的理论区时,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需要来确定各自的时间。
如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时区,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
的时区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作为统一区时,如印度。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光照采用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统一区时,如朝鲜。还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如我国幅员辽阔,领土跨东5、6、7、8、9五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统一采用北京(40 N116 E)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称为北京时间。
[讨论]1、北京时间和北京地方时有何区别?(北京的地方时是116 E经线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首都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120oE经线的地方时,也是我国实际统一使用的记时方法。各国不一定用区时记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人为规定以便利生活。)
2、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伦敦、开罗、莫斯科、东京、纽约旅行的游客,在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结合各城市所在时区采取东加西减的方法拨动时针。)
(三)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发生偏向
[演示实验]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通过让地球仪不动和地球仪模拟地球不停自转,对比实验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地球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了偏移。
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一定有力对它起作用,我们把这种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学生观察]再看地球仪上的红墨水的曲线轨迹,两次轨迹相比,曲线轨迹向直线轨迹的什么方向偏转呢?(顺着红墨水的运动方向观察,向右偏)
[学生活动]地球仪的南极上空重复上述实验,注意地球自转方向,重新观察曲线相对直线的偏转方向(顺着墨水运动方向观察,向左偏)
规律总结: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在此解释课前情境创设中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地转偏向是实际存在的,这种偏转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的最明显。地转偏向力很小,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如长江三角洲的发育(给出示意图)深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注意避开地转偏向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或利用地转偏向力取得效益,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北半球某国一导弹实验基地要发射一枚落点在赤道的导弹,该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发射角度,正南偏东还是正南偏西?(正南偏东)
2、南半球某国一条较平直的河流中沙金含量较多,许多人在沙中淘金,这些人一部分在左岸,一部分在右岸,你认为哪些人的收获大?为什么?(沙金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南半球较平直的河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左岸冲刷,右岸沉积,因此右岸的人收获大)
(说明:上述两个问题难度不大,但是这些问题和实际联系紧密,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引起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灵活思维,发展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差的产生,主要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和计算方法,掌握日期判断方法。重点难点较多,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当堂检测见学案练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二、地球的自转的地理意义
(二)产生时差
1、地方时的产生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2、区时和日界线
(1)时区和区时
(2)国际日期变更线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三)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发生偏向
十、教学反思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部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我们利用动画和实际演示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地球的运动,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思考和集体讨论之中,探究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地理自转的地理意义,难点是地方时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要补充初中地理的经纬线的相关知识,来理解计算产生时差,总结教给学生方法,同时通过练习巩固。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胡玉芹 审稿人胡玉芹
第一单元 第2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知道时区的划分,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二、预习内容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昼夜交替
(二)产生时差
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得_______地区见到日出的时刻有早有晚,相对位置_______的地点比位置_______的地点的时刻早。
2、地方时:①含义:因_______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②时差:经度每隔15°的地方时相差_______。
3、区时:①区时规定:每个时区_______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区时。
②北京时间: 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
③区时换算: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_______(加、减1小时),往西相反。
④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_______1天,反之,_______1天。
(三)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________________。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 偏转,南半球向 偏转,赤道上 偏。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2.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知道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学习重、难点: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二、学习过程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二)产生时差
探究1 地方时
用手电筒或投影仪光线照射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球仪,观察同纬度地区(如赤道)的不同经度地点见到日出时刻的早晚,理解地方时的产生,完成下列要求:
(1)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一样?地方时应如何计算?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就会有早晚。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2)先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纽约。烟花三月旅游节期间,扬州玩具厂的工作人员下午2点上班后要给美国纽约的客商打电话,以落实玩具出口合同,这个时间与客商联系合适吗?你认为什么时候与客商通电话比较合理?
(不合适,扬州下午2点,美国纽约应是午夜,客商正是休息时间,应在美国纽约的客商上班时间。)
(3)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是否相同?(考察对概念的理解)
(4)生活中使用地方时是否方便?(不方便)
使用地方时,常会造成时间上的混乱。为了便于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国际上进行了时区划分。关于理论时区的划分,初中地理已有明确描述,复习回顾以下问题:
为统一起见,国际上采取全世界按照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将一定范围的地方时统一为相同的区时,为生活和计算带来方便。根据一昼夜24小时,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各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的区时。
探究2 区时与地方时的区别-------
[学生活动]读图1-2-4,讨论:
(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0°经线)
(2)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分别是哪条经线?有何规律?试给出公式(中央经线度数=15 *时区序数)(中时区以东和以西分别是东1至东12区和西1至西12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为:时区数乘以15)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东西12区各跨7.5个经度,共用180°为中央经线,二者合为一个时区)
(4)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如何计算?(时区数=已知经度/15,结果进行四舍五入)
偏东的地点的时刻要早于偏西地方的时刻,这样已知两时区及一个时区的区时,则另一时区的区时可求。你能总结区时的计算方法吗?
(公式: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差。公式中+、-号的使用方法:所求地在已知地之东用“+”;所求地在已知地之西用“-”;公式中时间差的计算:当两时区同时位于东时区或同时位于西时区时,时差为两时区数之差;当两时区一个位于东时区,一个位于西时区时,时差为两时区数之和。)
反馈练习
已知东八区9点,此时西八区几点?已知西三区2点,此时东五区几点?
探究3 日界线
有这样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比妹妹小一岁,这可能吗?
根据前面所学区时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题目,并思考有何规律?
(1)西12区1点钟,此时东12区几点?(第二天的1点钟)
(2)东12区4点钟,此时西12区几点?(前一天的4点钟)
规律:东、西12时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东12区要比西12区日期早一天。
读图1-2-4,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找出国际日界线 ,判断东、西12区与180 经线的位置关系
2、分组讨论,自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或自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是怎样变更的?
[交流总结]实际中,为避免日界线从某个国家或岛屿穿过,将某个国家分成两个日期,实际的日界线为折线(如下图)。
日期变化规律:自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自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加一天。
讨论: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解释为什么双胞胎姐妹,姐姐会比妹妹小吗?
2、你能在一年中过两个生日吗?
反馈练习:1、北京时间和北京地方时有何区别?(北京的地方时是116 E经线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首都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120oE经线的地方时,也是我国实际统一使用的记时方法。各国不一定用区时记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人为规定以便利生活。)
2、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伦敦、开罗、莫斯科、东京、纽约旅行的游客,在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结合各城市所在时区采取东加西减的方法拨动时针。)
(三)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发生偏向
探究4 [演示实验]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通过让地球仪不动和地球仪模拟地球不停自转,对比实验结果,看地球仪上的红墨水的曲线轨迹,两次轨迹相比,曲线轨迹向直线轨迹的什么方向偏转呢?(顺着红墨水的运动方向观察,向右偏)
在地球仪的南极上空重复上述实验,注意地球自转方向,重新观察曲线相对直线的偏转方向(顺着墨水运动方向观察,向左偏)
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2)动手做:在洗碗池里先放满水,然后拔出池底的塞子放水,发现水池中水呈 时针旋转。解释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逆时针 由于地球自转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发生偏向的结果)
探究7 地球在一刻不停地转动,但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转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能证明地球的自转?
(地转偏向是实际存在的,这种偏转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的最明显。地转偏向力很小,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如长江三角洲的发育(给出示意图)深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台风的形成:强烈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由于热带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空气向中心辐合,气流在辐合运动中在地球自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致使整个气旋系统的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台风)
反馈练习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注意避开地转偏向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或利用地转偏向力取得效益,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北半球某国一导弹实验基地要发射一枚落点在赤道的导弹,该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发射角度,正南偏东还是正南偏西?(正南偏东)
2、南半球某国一条较平直的河流中沙金含量较多,许多人在沙中淘金,这些人一部分在左岸,一部分在右岸,你认为哪些人的收获大?为什么?(沙金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南半球较平直的河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左岸冲刷,右岸沉积,因此右岸的人收获大)
(三)反思总结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当格林尼治时间为2005年1月1日零时,说出下列城市的时间,并完成下表。
城市 时区 区时 日期
悉尼 东10区
北京
华盛顿 西5区
莫斯科 东2区
(四)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某军航在东经160°、南纬59°的海面上,沿160°经线方向向南发射导弹,射程为90千米,落弹点将在( )。
A、东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B、东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C、西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D、西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2、当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11点44分时,华盛顿(78°W°)的标准时是( )。
A、第二天1点 B、前一天23点
C、前一天11点48分 D、当天9天12分
3、当你站在天安门广场(116°E)听到广播报时为北京时间12点整,此时太阳在(  )
A.正南天 B.正南天偏东
C.天顶 D.正南天偏西
4、南北半球分别有一物体沿同一经线向赤道方向作水平运动,由于地球自转使物体运动产生偏向是(   )
A.都向西偏 B.都向东偏
C.北半球向西偏,南半球向东偏 D.北半球向东偏,南半球向西偏
5、北京时间不是(   )
A.北京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B.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C.东经1200的地方时   D.东8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6、有一艘轮船航行在太平洋上,当船上的人看到太阳位于最高位置时,收音机播出北京时间是9时正。此时该船所处的经度是(    )
A.750E B.1650E C.1200W D.1650W
7、地球上新的一天起始于 ( )
A.晨昏线 B.国际日期变更线
C.中央经线 D.本初子午线
8、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最西端约在东经73°,两地地方时相差(   )
A.5小时 B.4小时
C.4小时08分      D.5小时08分
二、判断题(下列正确的请在题后括号内填打“√”,错误的在题后括号内打“×”)
9、当北京时间为12时时,北京城正处于正午时分。( )
10、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南岸冲刷显著。( )
三、综合题
11、某卫星发射站于北京时间元月1日10时向赤道上空发射了一颗地球同步试验卫星,该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3000千米。回答下列问题:
(1)发射卫星时,纽约(西五区)的区时是________,此时地球上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时间范围占全球的_______(多一半、少一半、正好一半)点。
(2)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充分利用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沿地球赤道半径为R(半),自转周期为T(秒),则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_______。
(3)在卫星运行的轨道附近,有没有流星现象发生?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该同步卫星环绕一周(360°)的时间应是_______。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
A.10月1日3时 B.10月1日15时 C.10月2日3时 D.10月2日15时
2、若全球各地的日期皆为10月1日,则北京时间为10月1日( )
A.24点 B.20点 C.12点 D.8点
3、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
4、某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 )
A.20时 B.20时56分4秒 C.19时 D.19时56分4秒
二、综合题
5、读下面关于太阳对地球光射示意图(图1---5),分析回答:
图1---5
(1)图中虚线①和②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其中是__________晨线,__________是昏线。
(2)图中,经线①为___________经________度,②为__________经____________度。
(3)如图所示,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时,经线①所在的时区为____________。
(4)从B处瞄准C点发射的火箭,由于地球的自转,其落地点会发生偏移,不考虑风的影响,落地点应该比瞄准点偏___________(东或西)。
6、读下图分析回答:
(1)分析A--F 六处地球自转线速度规律,线速度最大处是__________,线速度最小处是__________。
(2)自A向B水平运动的物体先向__________偏,越过赤道后再向__________偏。
(3)C、E两地所在国家一年之内每天举行升国旗仪式(要求与旭日同升),10月1日到12月22日这段时期C、E两国每天升旗时间最早的是______。5月1日到6月22日这段时期C、E两国每天升旗时间最早的是______。
(4)地球上的居民设计住宅区要求门窗朝向以多接受阳光为标准。E处住宅门窗应朝向______,A处住宅门窗应朝向______。
7、读中心点为极点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 半球的示意图。
(2)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的时间为 时;北京时间是 时。
(3)若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那么非阴影部分表示 ,北京为 月 日 时。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参考答案
预习内容
(一)1、同纬度 偏东 偏西 2、经度 1小时 3、中央经线 东八区 东经120° 加1小时 减 加 (二)1、地转偏向力 右 左 不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A 2、C 3、B 4、A 5、A 6、B 7、B 8、C
二、判断题
9、× 10、√
三、综合题
11、(1)上一年的12月30日21时 多一半(2)2πR/T(3)没有 大气稀薄摩擦小(4)23时56分4秒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B 2、B 3、B 4、D
二、综合题
5、(1)② ①(2)东 90 西 90(3)20 东6区(4)东
6、(1)D;F
(2)西;东 (3)C;E (4)南;北
7、(1)北 (2)9;14 (3)7月7日;7;7;8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梁文霞 审稿人:胡玉芹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材分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主要内容有:1.认识地球公转的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通过分析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
黄赤交角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难点: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
五、教学方法:图表分析
六、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叠加,通过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公转的的相关知识,基本思路和自转类似:基础知识、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三课时:昼夜长短与四季的更替。
一、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flash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课件提示: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结合着(图1-3-2)。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总结⑴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⑵地球近日点(1月初)与远日点(7月初)⑶地球的公转速度的差异
【教师讲解】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由近日点到远日点越来越慢,由远日点到近日点越来越快【开普勒第三定律: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归纳:】方向:自西向东;速度: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通常所用的年的计算为一回归年——四年一个闰年】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课堂练习】见学案
二、黄赤交角:
【图1-3-3flash动画演示:】
【问题导学】
(1)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为多少?
(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flash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归纳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 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纬23 26’分别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
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⑵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
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⑷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
⑸回归线与极圈数值有何关系?
四、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flash动画演示(图1-3-4)】
【讨论】: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⑴如何根据地轴判断地球的公转方向(地轴总是指向北)
⑵区分二分二至与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关系(近日点 1月初 冬至 12月22日; 远日点 7月初 夏至 6月22日。 近日点与远日点分别位于冬至与夏至相对偏东的位置。 )
⑶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如何来判断节气?
【教师讲解】判断节气的方法如下:
①先画出赤道 和地轴垂直② 连接日心和地心,找出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③交点在赤道以南,则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节气为冬至,则另外一侧为夏至④沿着地球公转方向:春夏秋冬判断,从而确定二分。
【拓展】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则全球的直射范围与极昼极夜范围有何变化?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是从读图中找取知识点,并有效的归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从根本上掌握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
【教学反思】变抽象为具体更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
【课下作业】基础训练相关题目,预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㈠正午太阳高度
学校 临清一中 学科 地理 编写人 梁文霞 审稿人 胡玉芹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2.通过分析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二、预习内容
一、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⑴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 ⑵地球的公转速度的差异
⑶周期:一恒星年: ;一回归年:
二、黄赤交角:
【问题导学】
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为
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
⑴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⑵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
⑶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⑷ 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 阳光直射机会。
⑸回归线与极圈数值的关系 。
四、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讨论】: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⑴ 如何根据地轴判断地球的公转方向
⑵ 区分二分二至与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关系:
⑶ 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如何来判断节气?
【拓展】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则全球的直射范围与极昼极夜范围有何变化?

课内探究学案
一、地球公转的特点?
1.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周期?
(1)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样,都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公转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方向呈顺时针。下图就表示从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公转的方向。??
(2)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一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2.地球公转的轨道与速度?
地球公转的轨道为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如下图。?
?
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角速度约1°/日;线速度约30千米/秒。?
公转速度的变化:?
地球绕日公转遵循开普勒第二定律:同一行星的面积速度保持不变。即行星同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所扫过的面积相等。上图中S1、S2、S3分别是地球与太阳连线在一个月内所扫过的面积,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S1=S2=S3;从图中可看出,近日点的弧长大于远日点的弧长,所以近日点公转线速度快,而远日点公转线速度慢。
拓展延伸
北极极昼天数多于南极?
北极极昼的天数为186天,而南极极昼的天数则为179天,北极极昼天数比南极多7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主要是因为: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
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北半球冬半年,日地距离稍近些。要使面积相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较大,弧长较长。即在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线速度较大,公转整个冬半年需时间较短,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极昼。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速度较慢,需时较长,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所以北极极昼天数多于南极。
二、黄赤交角及影响?
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两面并不重合,两个面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
直接影响:地球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指示不变。从而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如下图。?
?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北纬23°26′,最南是南纬23°26′。这与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一致。?
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时,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到了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这一天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后太阳直射点北返,当太阳再次直射赤道这一天时,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又直射北纬23°26′。这样以一年为周期,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拓展延伸
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
黄赤交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
数变大,而极圈度数变小。因五带的划分是以回归线和极圈为依据的,所以影响到五带范围的大小。黄赤交角变大时,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而温带的范围变小;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故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公转运动和不变的地轴倾角
C.太阳的运动
D.地球的自转
2.当地球公转运行到远日点附近时,地球上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快
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慢
C.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快
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慢
3.下面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当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此时为春分日到秋分日之间
B.南半球逐渐变暖
C.此时间段内的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
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远
5.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较快
B.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快而线速度慢
C.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快
D.黄赤交角变小
6.每年的劳动节到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  )
A.先向南再向北 B.一直向北
C.一直向南 D.先向北再向南
7.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改正。
(2)图中字母代码表示的含义是:A为 星;B为 面;C为 面。α、β两角中, 为黄赤交角,度数是 。
(3)黄赤交角度数与回归线度数关系是 。
(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是 和 基本不变。
8.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C.图示为从南极所看到的地球公转运动
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
9.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至23°31′,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
A.北极圈范围增大,南极圈范围减小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
C.7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D.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10.2006年6月4日以来,福建省中北部地区持续发生暴雨和特大暴雨,致使闽江支流建溪和霍同溪发生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夏至日,下列哪个地点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  )
A.北回归线附近 B.南回归线附近 C.赤道附近 D.两极附近
12.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
(2)图中A、B、C、D四地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 ,位于远日点附近的是 。 (3)当地球运行到C点时,公转速度较 ,此时南半球为 季。
(4)自地球公转到C点以后几天开始,过D点到A点,在此时段,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5)地球公转自B—C—D与自D—A—B比较,哪一段用时较长?为什么?
13.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为 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为 日。 (2)当太阳直射点由B点移动到D点时,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何变化?
(3)太阳直射点从A点到再次回到A点的时间间隔为 。
(4)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点时,地球距离太阳较近。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课前预习学案参考答案
一、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⑴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⑵地球的公转速度的差异:近日点处速度较快,远日点处速度较慢,由近日点到远日点速度越来越慢,由远日点到近日点速度越来越快
⑶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二、黄赤交角:
【问题导学】
⑴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为23°26'
⑵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的关系:互余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⑴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6月22日至12月22日
⑵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
⑶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6月22日至9月23日。
⑷ 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一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无阳光直射机会
⑸回归线与极圈数值两者互余
四、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讨论】:
⑴ 如何根据地轴判断地球的公转方向地轴总是指向北
⑵ 区分二分二至与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关系:近日点 1月初 冬至 12月22日; 远日点 7月初 夏至 6月22日。 近日点与远日点分别位于冬至与夏至相对偏东的位置。
⑶判断节气的方法是:①先画出赤道 和地轴垂直② 连接日心和地心,找出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③交点在赤道以南,则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节气为冬至,则另外一侧为夏至④沿着地球公转方向:春夏秋冬判断,从而确定二分。
【拓展】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则全球的直射范围与极昼极夜范围有何变化?
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
课后练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B 2.D 3.D 4.B 5.C 6.D
7.(1)图略?
(2)北极 黄道平 赤道平 α 23°26′?
(3)相等?
(4)地轴的空间指向 黄赤交角的大小
8.D 9.B 10.B 11.A
12.答案:(1)逆时针方向。?
(2)C A?
(3)快 夏?
(4)逐渐减慢。由近日点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5)D—A—B用时长。位于远日时段,公转速度慢。
13.答案:(1)春分 冬至?
(2)自6月22日至7月初,公转速度渐慢;自7月初以后,公转速度变快。?
(3)365天5时48分46秒?
(4)D 学校 临清一中 科目 地理 编写人 杨尊利 审稿人 胡玉芹
第一章 单元活动 辨别地理方向教案
一、教材分析
《辨别地理方向》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利用地图中的指向标、经纬网辨别方向,利用罗盘、恒星等在野外辨别方向等内容。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有效养成读图、析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节内容既是初中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本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他章节知识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地形图中的方向:指向标、经纬度。
(2)学会利用罗盘、恒星等工具判读方向,学会常见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地形图和其他工具解决一些问题。
(2)增强动手能力,培养辨别方向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进一步在地形图辨别方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激发读图、用图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向标、经纬网地形图判读方向的基本方法,利用经纬度判断方向。
难点:用经纬网和经纬度的应用,如何使用罗盘和找到北极星。
四、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面向的是高一学生,高一尚未分科,在各高中学校基本都是平行班教学,所以班内学生的程度差异较大,再加上本节内容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读图能力,所以建议运用分层次教学的手段,既要照顾程度较好的学生,也要照顾程度较差的学生。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初步掌握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课件展示:课本指向标图
教师首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常见的方向判断标准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地图上基本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规律)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常见地图的方向判断:
课件展示:如下图
(1)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说出夏津县位于聊城的什么什么方向?
教师: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夏津位于聊城的北方。
(2)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如何建立方向坐标系?
教师:以观测地为中心,建立方向坐标系。在图中是以聊城看夏津,所以是以聊城为坐标系中心。
(3)给出带有指向标的地图,分析如何利用指向标辨别方向?
教师:以指向标为正北的坐标轴,以观测地为中心建立方向坐标系。
探究二:经纬网判读方向
(1)根据教材P21图1-4-2想一想:经纬网的方向是怎样的?
教师: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根据教材P73图1-4-3想一想:经度的方向是怎样的?纬度的方向是怎样的?
教师:经度指示东西,纬度指示南北;
(3)展示下图,
若两个地区同时位于东经度,则两地的方向如何判断?
教师:东经度越往东则经度越大,因此东经度较大的位置偏东
若两个地区同时位于西经度,则两地的方向如何判断?
教师:西经度越往西则经度越大,因此西经度较大的位置偏西
展示下图:
若两个地区分别位于东经度和西经度,则两地的方向如何判断?
教师:当两地的经度相加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方,西经度在东方;当两地的经度相加不超过180°,则东经度在东方,西经度在西方;
给出课本图1-4-4,分析如何利用导游图找出方向?
教师:关键在于找到所在地、目标物在地图和视线中的位于同一直线上。
探究三:如何使用罗盘。
(1)读图1—4—5和相关的课文,说出罗盘使用的基本步骤,说出图中的罗盘度数规律?你总结出了什么规律?
教师:使用罗盘的基本步骤是照准、保持仪器水平、读数。罗盘的刻度数为逆时针变大。
(2)如何保持仪器水平?
教师:罗盘上面有一个圆形水泡,其中有一个气泡,当气泡位于水泡中央时,仪器就是水平了。
(3)读数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读数要注意数值的浮动,尽量在上方读数,同时读数时要注意方向的正确说法。
探究四:利用恒星辨别方向:
1、回顾课本地球知识,主要是昼长和日出日落的计算等内容。
2、展示课本22页1-4-7图,分析太阳的轨迹图
(1)当昼长为12小时时,太阳在天空的轨迹可以看做一个半圆,其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为?
教师: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2)当一天当中白昼时间长于12小时时,太阳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做超过一个半圆,则其升起和落下的方向是什么?
教师:昼长超过12小时时,北半球的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南半球的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
(3)当一天当中白昼时间长于12小时时,太阳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做超过一个半圆,则其升起和落下的方向是什么?
教师:昼长小于12小时时,太阳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做小于一个半圆,北半球的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南半球的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
3、如何寻找北极星?
(1)如何利用大熊座寻找北极星?
教师:北斗七星的勺头连线向天枢方向延长约5倍所见的亮星就是北极星;
(2)如何利用仙后座寻找北极星?
教师:三颗亮星中间的一颗与前面较暗的一颗连线有一颗亮星即为北极星;
4、还有那些方法可以辨别方向?
教师:生活既是知识,各种常见的方法都可以辨别方向,大家可以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本节是第一单元的单元活动,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辨别地理方向的基本知识,这使我们能更好的阅读地形图,辨别方向,能促进我们今后的地理学习。下一节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节,请同学们做好预习,预习好教材并做完本节的导学案。
九、板书设计
一、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1.利用指向标辨别方向
2.利用经纬网辨别方向
3、利用地图辨别方向
二、利用罗盘辨别方向
1.罗盘的使用步骤
2.罗盘的读数
三、利用恒星辨别方向
1、根据太阳辨别方向
2、根据北极星辨别方向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方向感和空间能力,对于数学几何知识较差的同学不容易理解,所以需要课前做好了解。另外,本节课设计很多星球,多用多媒体展示,既有利于学生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 地理 编写人 杨尊利 审稿人 胡玉芹
第一章单元活动 辨别地理方向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辨别地理方向,可以利用地图中的指向标、经纬网辨别地图上的方向,可以利用罗盘、恒星辨别方向。
二、预习内容
(一)利用地图辨别方向:
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1)用方向标辨别方向:阅读图1—4—1,要确定甲地位于乙地的什么方向,首先应以乙地为 ,建立 ,然后根据 在坐标中的位置,确定其所在方向。
(2)用经纬网辨别方向: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方向的辨别应该根据 和 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3)利用地球自转方向,地球永远是 进行旋转的,当经度变化小于180°时,顺地球自转方向为 部;
2、在野外用地图辨别方向:
首先,应在导游图上找到与 的地物,然后在 转动地图,使图上的地物方位与 。其次,在地图上确定自己所在地位置,以及要去游览的地点所在 ;然后根据导游图中的线路行走,即可到达要去的地点。
(二)利用罗盘辨别方向:
1、罗盘使用步骤, 、保持 、 ;
2、过程:在保持仪器 下,将刻度盘上的 指向目标,根据 在刻度盘上的 ,可确定目标相对于 的方位角。
(三)利用恒星辨别方向:
1、太阳东升西落,只有在 和 真正的日出正东,日落正西。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时,太阳日出 ,日落西北;冬半年时,太阳日出 ,日落西南。对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来说,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太阳位于 天空,物体影子总是朝向 ,正午时物体的影子朝向 ;
2、在 北半球可以根据北极星定位,北极星位于 天空。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如何判定地图上的方位。
2.说出如何利用地图和罗盘判断方向。
3.可以利用恒星辨别方向;
学习重难点:判定地图上的方位和利用恒星辨别方向
二、学习过程
(一)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探究一:如何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
1、以什么地方建立坐标系的中心?
2、以什么方向为坐标系的正北方向?
3、如何判断另外一地的方向?
探究二:若给出两地的经纬度,该如何比较两地的方位?
提示:
当两者经度相同时,则 ;
若两者纬度相同时,则 ;
若两者的经度都是东经时,则 的地方位置偏东;
若两者的经度都是西经时,则 的地方位置偏西;
若两者的经度一为西经,一为东经时,则 ;
(二)在野外用地图辨别方向:
探究三:如何利用导游图判断方向?
1、把可以看见的典型地物与地图地物进行比较,其目的是什么?
2、当两者都位于同一直线上时,现实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三)利用罗盘辨别方向
探究四:如何利用罗盘辨别方向?
照准的目的是什么?其方法是什么?
如何保持仪器的水平?
如何读数?
(四)利用恒星辨别方向:
1、利用太阳判别方向:自古以来,人们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辨别方向。
探究五:1、太阳真正东升西落的时间有哪几天?
2、以北方球为例,在夏半年中,白天的时间与十二小时相比长短如何?所以太阳升起的时间比春秋分早还是晚?因此其升起的地方是什么方向?落下的地方时什么方向?
3、以北方球为例,在冬半年中,白天的时间与十二小时相比长短如何?所以太阳升起的时间比春秋分早还是晚?因此其升起的地方是什么方向?落下的地方时什么方向?
2、利用北极星判断方向:
探究六:如何寻找北极星?
1、如何利用大熊座找出北极星?
2、如何利用仙后座找出北极星?
(三)反思总结
还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判断方向?
(四)当堂检测
现有甲(112°E,43°N),乙(112°W,34°S),丙(88°E,23°N)三地,完成1至2题:
1、对于甲乙两地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甲在乙地的西北 B 甲在乙地的东北
C 乙在甲地的西北 D 乙在甲地的东北
2、就乙丙两地来说,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B
A 乙地在丙地的东北 B 乙地在丙地的西北
C 丙地在乙地的西南 D 丙地在乙地的东北
3、小刚在五月二十一日登泰山观日出,他应该在什么方向找到地平线上的太阳( )D
A 正北 B 正东 C 东南 D 东北
4、阅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河流在ab之间的河水流向为 ;判断理由是 ;
(2)甲地位于丁地的 方向,悬崖位于甲地的 方向;
(3)丙为沙心洲,未来发展变化状况为 ;从该处看向丁村的方向为 ;
答案:1-3:ABD
4、(1)由东向西 等高线在图偏上位置数值大 (2)正西 东南 (3)与凸岸连接 正东
课后练习与提高
阅读某理想区域图,G地在十二月份看到日出方位为正东南。回答1至3题:
1.H地位于F地的什么方向( )
A 正南方 B 正北方 C 东北方 D 东南方
2.一人从E地到F地行走,其方向为( )
A 正东方 B 东南方 C 东北方 D 正北方
3.该地区可能位于( )
①北半球中高纬度 ②北半球中低纬度 ③南半球中高纬度 ④南半球中低纬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4.某人从赤道向南行走200千米,向东行走200千米,再向北行走200千米,再向西行走200千米,则停下的地点与出发地的关系是( )
A 两者完全重合 B 出发地在停止地的正南
C 出发地位于停止地的正西 D 出发地位于停止地的正东
阅读经纬度图,回答5至6题:
5.A地位于B地的什么方位( )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6.在B地观测北极星的高度是( )
A 40° B 50° C —40° D 无法观测
7.阅读北半球俯视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位于C地的 方向;点N位于B、C的 ;
(2)A地位于B地的 方向,从B地出发到D地的方向为 ;
(3)一架飞机通过最短路线从C地飞往D地,其方向为 ;
答案:1-6:BCCCBD
7、(1)东南 北部 (2)正西 东北 (3)先西北后西南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祝维荣 审稿人:胡玉芹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通过动画演示,能归纳并且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正午太阳高度
三、教学重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方法、应用
四、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图例分析,自主归纳
六、学生分析
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辅助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分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考查上节课相关知识点
课本14页材料: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㈠、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当地地方时为12时,白昼的一半。
【补充】直射光线的画法:①过地心②和晨昏线垂直
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flash动画演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教师点播]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确定一点,让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观察在直射点运动过程中,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同一地点】
学生归纳(老师补充):两种情况:⑴回归线以外(假如为40°N)则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当直射点位于北纬23 26’该地的个、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直射点往南移,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到了南纬23 26’最小,然后直射点往北移,正午太阳高度再开始变大,到北纬23 26’有达到最大。⑵回归线之间:直射某地时,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具体过程如10°N 直射点由北纬23 26’向南移动,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到10°N最大,达到,然后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到南纬23 26’达到最小。直射点有南纬23 26’向北移,其正午太阳高度再变大,到到10°N最大,达到90°,然后直射点接着向北移,到北纬23 26’,继续变小,然后再循环。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某地,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在赤道与北纬23 26’之间的,当直射点在南纬23 26’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赤道与南纬23 26’反之。
【同一时刻】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如:,当太阳直射北纬23 26’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当太阳直射南纬23 26’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㈢、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两地的纬度差(该地的地理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同减异加)
【举例学生练习:】见学案: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是10°N,北京( 120°E 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亚马孙河口(50°W 0°)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呢?【注意:正午太阳高度只与纬度相关与经度无关】
㈣、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⑴确定房屋的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房屋大多坐南朝北。
⑵确定楼距:【相关知识:一年中影子最长的时候,只有不遮光,则一年中均有阳光】尤其是回归线以外,北回归线以北,计算冬至(12月22日)的影长,南回归线以南,计算夏至(6月22日)的影长 ,如图所示:
H为正午太阳高度 L 为楼距 h 为楼高
公式为:h/L =tanH 。
⑶热水器夹角的调整: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判断 α +H=90° H=90°- 两地的纬度差
则α=| 地理纬度- 直射点|
(四)思考练习 见学案:北京的热水器与地面的最大夹角为多少?是什么节气?最小夹角为多少?是什么节气?一年中调整的最大幅度为多少?试推出。
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公式和应用,都是重点内容,一定要掌握其规律,理解灵活运用。
(五)课下作业 见学案:30°N处,楼高为25米,楼距为25米,则一年中约有几个月挡住太阳光?预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四季与五带的更替。
课堂小结:本节课重在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通过其应用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
十、教学反思:学生正确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用更直接的方法去培养。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祝维荣 审稿人 胡玉芹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其应用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动画演示,能归纳并且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正午太阳高度
预习内容
根据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㈠、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太阳高度角定义:
正午太阳高度:
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两种情况:⑴回归线以外(假如为40°N)则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⑵回归线之间:直射某地时, 。具体过程如10°N
。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某地,一年中有 太阳直射,在赤道与北纬23 26’之间的,当直射点在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赤道与南纬23 26’反之。
【同一时刻】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 。如:,当太阳直射北纬23 26’时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当太阳直射南纬23 26’时,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㈢、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举例学生练习:】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是10°N,北京( 120°E 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亚马孙河口(50°W 0°)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注意:正午太阳高度只与纬度相关与经度无关】
㈣、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思考练习】北京的热水器与地面的最大夹角为 ?是 节气?最小夹角为
是 节气,一年中调整的最大幅度为 。试推出。
【课下作业:】见学案:30°N处,楼高为25米,楼距为25米,则一年中约有几个月挡住太阳光?
课内探究学案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正午太阳高度由此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降低。如图甲所示。?
?
甲?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如图乙所示。?
?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如图丙所示。?
?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直接套用。根据太阳直射点一年之中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也可设计下图,计算各地太阳高度角。?
?
?
例如:计算6月22日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图中清楚地看出:?
(1)北极圈与北回线之间纬度相差43°8′,?6月?22日,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北极圈上太阳高度是90°-43°8′=46°52′。?
(2)南极圈与北回归线之间纬度差90°,6月22日,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90°=0°。?
(3)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纬度相差23°26′,6月22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23°26′=66°34′。?
(4)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纬度相差46°52′,6月22日,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46°52′=43°8′。?
结论:求某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就用90°减去该点与太阳直射点间的纬度差。
拓展延伸
1.太阳能的安装?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调整角度,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应等于当天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如图所示,α+H=90°时效果最佳。?
?
2.正午太阳高度与建筑物采光?
建筑物正午影子的长度是由正午太阳高度决定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间变化,造成建筑物影子长短的时间变化。如下图。?
?
建筑物采光的基本原理是前一幢楼在太阳最低时(即太阳高度角最小,日影最长时),不挡住后一幢楼的阳光(如下图,在北半球某地,纬度为φ,楼高为h,若冬至日的太阳也能照到一楼,则全年一楼阳光充足)。在充分考虑土地的利用面积和采光良好的情况下,两
幢楼之间的最适合距离是:L=h cot\。?
课后练习与提高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其应用
课前预习学案参考答案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太阳高度角定义: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⑴回归线以外(假如为40°N)则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当直射点位于北纬23 26’该地的个、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直射点往南移,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到了南纬23 26’最小,然后直射点往北移,正午太阳高度再开始变大,到北纬23 26’有达到最大。
⑵回归线之间:直射某地时,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具体过程如10°N 直射点由北纬23 26’向南移动,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到10°N最大,达到,然后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到南纬23 26’达到最小。直射点有南纬23 26’向北移,其正午太阳高度再变大,到到10°N最大,达到90°,然后直射点接着向北移,到北纬23 26’,继续变小,然后再循环。 两次 南纬23 26’
【同一时刻】越大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整个南半球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整个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举例学生练习:】60° 80°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思考练习】73°26' 夏至 26°34' 冬至 46°52'
MAXα=| 40°- 23°26'| MINα=| 40°+23°26'|
MAXα - MINα=46°52'
【课下作业】 约2个月
课后练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1.B 2.C 3.B 4.C 5.A
h
H
L
H
α
热水器板
正午太阳光线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梁文霞 审稿人:胡玉芹
第一单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材分析:
地球的宇宙环境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丰富的光热资源;它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它又是风能、水能与生物能等能量之源泉。太阳活动对地球大气运动产生影响,其周期使地球气候波动也呈现相应的周期性;太阳活动会扰动地球磁场而产生“磁暴”现象;它会骚扰地球电离层而中断无线电短波通讯;它还能引起地球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3.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可以运用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从各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来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对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从而说明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天体的定义、类型及其天体系统的层次性
2. 运用材料结合实际说明太阳辐射的、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作用
3. 分析太阳系模式图,结合图表信息概括总结地球普通又特殊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既普通又特殊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地球既普通又特殊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主题探究、总结
学生分析: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七、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宇宙中是否存在“地外文明”,人类迄今还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在人类发射的宇宙探测器上,携带了一幅“人类信息图”,介绍了人类与地球最基本的情况。人类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生成、演化离不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宇宙
宇宙的概念:(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宇宙具有物质性特点,
宇宙中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存在于星际空间的物质 有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通信卫星等(发射出以后)
学生思考:判断下列是否天体:白云?亟待发射的卫星?正在工作的嫦娥卫星?
宇宙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片,在练习本上画出天体系统的层次性,并大概的确定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
总星系(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约
150亿光年)

河外星系(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师生共同阅读] 知识窗: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观察到的宇宙范围会不断扩大,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开发宇宙的重大事件。
在所有的恒星中。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并且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很密切,下面我们就学习关于太阳的相关知识。
【课堂练习】见学案
太阳
1.太阳的概况:
学生阅读归纳总结:
太阳是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表面温度6000K,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两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辐射方式:电磁波;分层: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我们肉眼看到的为太阳的光球层)。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验讨论,然后再结合课文简要的归纳
维持地表温度;提供能量;提供能源(常规能源、新能源)。
3. 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甚至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学生阅读第6页知识窗,列表对比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从类型、发生的位置、周期等方面分析)太阳大气的异常对地球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4.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读图1-1-15“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的相关性”,思考一下问题:
(1)从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从太阳黑子相对数曲线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如果将两种曲线叠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周期,与年降水量变化周期基本吻合,大约为11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太阳活动的确会对气候有影响。
学生阅读课文7、8页归纳: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失灵);产生极光(两极同时同纬度发生,只有极夜能看到)。
很多同学都相信有地外生命的存在,宇宙中存在生命的天体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呢?如果你生活在其他星球,你认为这颗星球应为你的生存提供什么条件?
地球
地球的普通性
根据图1-1-11 知道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分布。
我们常用运动的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来描述九大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试根据图1-1-11和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八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轨道倾角 7 3.4 0 1.9 1.3 2.5 0.8 1.8
偏心率 0.206 0.007 0.017 0.093 0.048 0.055 0.051 0.006
问题:⑴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方向相同吗?(同向性)
⑵ 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倾角相差大吗?是不是近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共面性)
⑶ 八大行星公转运动轨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近圆性)
⑷ 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得出结论]从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征看,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设问导学]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三类。结合表1-1-1回答下列问题:
⑴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⑵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得出结论]地球与九大行星尤其是类地行星比较,没有特殊的地方,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地球的特殊性
[承转提问]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是哪些条件决定着地球上能繁衍出勃勃生机。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地球处在怎样适合生物生存的宇宙环境中?
[结论]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的空间运行轨道
[讨论]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处在这样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中,为什么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呢?地球自身又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哪些条件?
[结论]日地距离适中——近地面平均气温约为15 ,地球表面的水多以液态存在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对地表保温)
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表温差变化幅度不太大,适宜生命的新陈代谢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现代的天文观测和实验,越来越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宇宙间的天体,只要条件合适,就可能产生原始生命,并逐渐进化为高等生物。
课堂练习见学案
课堂小结:本节由远及近,由宇宙到太阳到地球,让我们逐渐的了结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地球既普通又特殊的原因。即地球生命的出现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演化离不开宇宙环境。
教学反思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课下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题目。预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基础知识
十、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
1.天体
2.天体系统
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太阳
1.太阳能量来源——核聚变
2.太阳的大气层:光球、色球、日冕
3.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
4.太阳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存在生命的行星
十一、课前预习学案 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梁文霞 审稿人:胡玉芹
第一单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 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天体的定义、类型及其天体系统的层次性
2. 运用材料结合实际说明太阳辐射的、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作用
3. 分析太阳系模式图,结合图表信息概括总结地球普通又特殊的原因。
二、预习内容
㈠宇宙
1.宇宙的概念:
2.天体:存在于星际空间的物质 有 和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天体系统的层次性为
【课堂练习】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属于那一个天体系统? 其上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
㈡太阳
1.太阳的概况: 太阳是 ,主要成分是 ;表面温度 ,能量来源
辐射方式: 分层:由内到外
肉眼看到的是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 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
3. 太阳活动的类型
类型: 活动周期为
4.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㈢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方向 运动轨道形状
公转轨道面 既:
地球的特殊性 :是因为地球上有
原因是:外部条件:
自身条件:
【课堂练习:】 假如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需要考虑的问题有那些
课内探究学案
一、宇宙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
2.天体的概念: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统称天体。?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学习提示】 注意判断物体是否为天体。天体是宇宙空间中相对独立存在并有规律运动的。如恒星、彗星等。但有些物体属于另一天体的一部分,并不独立存在,如飞行的飞机。
3.天体系统:宇宙中邻近的天体彼此相互吸引,形成以质量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称为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
二、太阳及太阳系?
1.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及行星际物质组成。由于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以上,因此太阳是太阳系各成员的绕转中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A)、色球层(B)、日冕层(C)三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黑子:光球层上出现的黑色斑点,由于黑子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耀斑:色球层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
周期: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
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与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3)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
④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3.八大行星的运动和结构特征?
地球的普通性主要体现在其运动和结构特征与其他行星相比,并没有特殊的地方。?
下图体现了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
(1)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即具有同向性。?
(2)八大行星公转的轨道倾角相差很小,都近乎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即具有共面性。?
(3)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形状都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即具有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并没有特殊的地方。?
?
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由以上可知,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一员。
三、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的特殊性体现在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存在生命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地球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一直没有中断。?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也保证了地球上液态水的存在,为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
(2)地球自转周期适当。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太长,昼夜交替的周期只有24小时,使白天增温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3)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气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原始大气层,并逐渐演化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4)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
A.金星 B.水星 C.太阳 D.月球
3.目前人类能够探测到的宇宙最大范围是( )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4.晴朗的夜晚,我们用肉眼看见的满天星星绝大多数是( )
A.恒星 B.行星 C.流星 D.彗星
5.晴朗的夜空中看到的一闪即逝的天体是( )
A.彗星 B.流星 C.行星 D.气体和尘埃
6.太阳能量来源于( )
A.核裂变 B. 核聚变 C.其他恒星 D.银河系中心
7.关于太阳黑子的正确叙述是( )
A.太阳表面黑色的斑点
B.出现在日冕层
C.因为温度比周围大约低1 500 ℃,所以略显阴暗
D.活动周期为12年
8.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性主要是指( )
A.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命 B.地球上有大气
C.地球上有液态水 D.地表有固体硬壳
9.下列天体中距地球最近的是( )
A.月球 B.金星 C.水星 D.太阳
10.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八大行星依次为( )
A.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B.金星、水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C.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D.水星、金星、地球、土星、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第一单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预习学案参考答案
㈠、宇宙
1.宇宙的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天体:存在于星际空间的物质 有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通信卫星等(发射出以后)
3. 天体系统的层次性:总星系(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约
150亿光年)

河外星系(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课堂练习】 太阳系 银河系
㈡、太阳
太阳概况:太阳是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表面温度6000K,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两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辐射方式:电磁波;分层: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我们肉眼看到的为太阳的光球层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维持地表温度;提供能量;提供能源(常规能源、新能源)。
3.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和耀斑 周期:平均约为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失灵);产生极光(两极同时同纬度发生,只有极夜能看到)。
㈢、地球
1.地球普通性:八大行星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均相同 运动轨道形状 近乎圆的椭圆
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既: 同向性 近圆性 共面性
地球的特殊性:是因为地球上有生命
原因是:外部条件:比较稳定的光照 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近地面平均气温约为15 ,地球表面的水多以液态存在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对地表保温)
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表温差变化幅度不太大,适宜生命的新陈代谢
【课堂练习】⑴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
⑵一颗什么样的恒星?
⑶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
⑷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⑸……
课后练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B 6.B 7.C 8.A 9.A 10.A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胡玉芹 审稿人胡玉芹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现象的发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主要由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一节主要讲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计算的思维方式,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引导学生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判读晨线和昏线,以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为依据确定太阳直射点及日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教学生进行区时和地方时计算时,要注意几个问题,如要理解北京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区时和地方时等概念,要注意时差确定的方法,要注意用“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的规律判断是用“加时差”还是“减时差”;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时,要抓住“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无偏转”这一规律,以降低学生因物理知识不足而带来的学习困难。
二、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
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掌握地球自转特点、昼与夜的形成及昼夜交替的产生。
2、学案导学,见学案
3、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地球的自转(板书)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1、方向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同学画出以下示意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
A图方向为自西向东(箭头从左到右);B图为逆时针方向;C图为顺时针方向。
[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俯视: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一个恒星日32时56分4秒
3、地球自转的速度
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地球自转的周期粗略地看成24小时)。
地球仪演示、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为0,其它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大约是/小时。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
总结 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因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根据地球自转周期(粗略地看成24小时)和地球半径(平均半径为6371km),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推算地球自转速度的大小和变化规律。
①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赤道上各点的线速度是1670千米/小时;北纬600各点的线速度是837千米/小时。
②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可进一步设问,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1.对比北京、上海两地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 (略)
2.纬度60°的线速度与赤道处的线速度有无大致的比例关系 (1/2)
3.若只考虑地球运动速度对卫星发射的影响,酒泉、西昌哪个地点更利于卫星发射 (西昌)
(过渡)地球昼夜不停地自转,这种运动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昼夜交替
[模拟演示] 首先应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有着本质的区别。
用手电筒或投影仪的光线模拟太阳的平行光线,教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运动。
平行的光线照在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上,就产生了向光的半球和背光的半球,即产生了昼夜现象。昼夜半球的界线叫晨昏线(圈),其中一半为晨线,另一半为昏线。
转动地球仪,可看到昼、夜半球不断变化,即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可结合演示,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区别
2、我们有时处在白天(昼半球),有时处在黑夜(夜半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说出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的形状、组成及其与赤道的关系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3)移动规律
(4)如何判读晨昏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它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昼夜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时刻不停的自转。强调:①若地球是静止的,只有昼夜之分,没有昼夜交替。
3、昼夜半球:下图中甲处所在半球为夜半球,是黑夜;乙处所在半球为昼半球,是白天。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由晨线和昏线组成,上图中AB线为晨昏线。
4、晨昏线(圈)的特点
(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圆。
(2)所在平面永远平分赤道。
(3)晨昏线(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应当是静止的,根据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速度为15°/小时。
5、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温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有利于地表液态水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
从中总结经验。判断方法如下:
第一种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如图一,这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BC线是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为昏线;AB线是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为晨线。
第二种方法——昼夜半球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也就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位置可判断晨线或昏线。由夜半球转向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如图二左图;昏线正好相反如图二右图,。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予以科学的解释。本节课重点、难点较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当堂检测
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中心点为__________极的光照情况。?
(2)此时A点是__________时,A、B、C三点中白昼最短的是__________,昼长是__________小时。?
(3)A、B、C三点自转角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_。?
(4)A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B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__时。?
(5)C点再转过多少千米后日落地平线以下?__________。?
【剖析】 第(1)题,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中心点为北极点。第(2)题,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则为18时,图中C点即为晨线与赤道交点,其所在经度根据标注出的180°经线可以推断出为135°W,也就是135°W为6时,而A点所在经线0°位于C点135°W以东135°,时间应加9小时,为15时。地球表面各地昼夜长短可根据昼弧、夜弧长度判断:地球表面某点一昼夜围绕地轴在所在纬线圈上旋转一圈,纬线圈中处于昼半球中的称为昼弧,处于夜半球的称为夜弧。C点昼弧长最短为12小时,B点昼弧长最长为18小时。第(3)题,角速度均相同,线速度根据各点纬度可以推断出。第(4)题,A点可以根据图示判断;B所在纬线圈与晨线交点即日出点。第(5)题,C点位于赤道,昼夜等长,日落在12小时后。?
【答案】 (1)北
(2)15 C 12?
(3)A=B=C C>A>B?
(4)23°26′N、0° 3?
(5)约2万千米?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做学案练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一、地球自转
1、方向
2、周期
3、速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昼夜交替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印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
用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求知的兴趣。课堂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机会;直观演示问题和知识,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思考和集体讨论之中,探究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教学设计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胡玉芹 审稿人胡玉芹
第一单元第2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初步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
二、预习内容
一、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__________向__________。?
2.地球自转的周期: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分___________秒,一个恒星日。?
3.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自转的__________速度和__________速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1)昼夜的产生: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
(2)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的__________。?
(3)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__________,24小时。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在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等基本概念。
3.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
学习重、难点:昼夜交替的成因。
二、学习过程
一、地球的自转
探究1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每组两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补充。
1、自转特点 地球围绕着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这里有一个大地球仪,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
(自转轴称为地轴,过地心,是人们假想的轴,且地轴北端指向始终不变;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自西向东,观察发现北极点上空逆时针,南极点上空为逆时针。)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反馈练习
在下图中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A图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左到右);B图为逆时针方向;C图为顺时针方向。)
阅读教材,结合地球仪演示,解决以下问题: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2、地球自转角速度及线速度的意义、大小及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个恒星日32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速度
(1) 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地球自转的周期粗略地看成24小时)。
(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为0,其它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大约是/小时。)
(2)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因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根据地球自转周期(粗略地看成24小时)和地球半径(平均半径为6371km),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推算地球自转速度的大小和变化规律。①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赤道上各点的线速度是1670千米/小时;北纬600各点的线速度是837千米/小时。②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3)地球在一刻不停的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转动?
(自转速度均匀,地球大,地心强大的吸引力及无明显对比的参照物等)
反馈练习
1.对比北京、上海两地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上海大于北京)
2.纬度60°的线速度与赤道处的线速度有无大致的比例关系 (1/2)
3.若只考虑地球运动速度对卫星发射的影响,酒泉、西昌哪个地点更利于卫星发射 (西昌)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昼夜交替
探究2 [模拟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首先应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有着本质的区别。
用手电筒或投影仪的光线模拟太阳的平行光线,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运动。探究以下问题:
1、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有什么区别
2、我们有时处在白天(昼半球),有时处在黑夜(夜半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说出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的形状、组成及其与赤道的关系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3)移动规律
(平行的光线照在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上,就产生了向光的半球和背光的半球,即产生了昼夜现象。昼夜半球的界线叫晨昏线(圈),其中一半为晨线,另一半为昏线。 转动地球仪,可看到昼、夜半球不断变化,即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晨昏线(圈)的特点: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圆;所在平面永远平分赤道;晨昏线(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应当是静止的,根据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速度为15°/小时。)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它有何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温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有利于地表液态水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5、学法指导 如何判读晨昏线?
(第一种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第二种方法——昼夜半球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也就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位置可判断晨线或昏线。)
学以致用:
判断下图中的晨昏线为晨线还是昏线:
(如图一,这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BC线是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为昏线;AB线是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为晨线。图二左图晨昏线为沿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转向昼半球的分界线,因此为晨线;昏线正好相反如图二右图中晨昏线为沿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转向夜半球的分界线,因此为昏线。)
(三)反思总结
地球自转的特征总结完成下表
地球自转的特征
方向 自 向 。 从北极上空俯视:呈 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俯视:呈 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 1个恒星日,即 时 分 秒,转过角度为360°
速度 角速度 除 外,均为15°/小时 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线速度 自 向 递减, 最大
(四)当堂检测
一.填空题
1、地球时刻围绕 自 向 转,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 时针方向旋转。其周期为 小时 分 秒。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其他地点的角速度大约为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 ,赤道上的线速度为 。
3、地球上昼夜形成的原因是 ,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原因是 。
4、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 线,该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 ,该线移动的方向是 。
二、单项选择题
5、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B.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
C.晨昏线上永远平分赤道
D.晨昏线相对于地表自西向东运动
6、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
C.四季变化 D.太阳东升西落
读下图,完成7~8题。
7、C点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
A.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B.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多3分56秒
C.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少3分56秒
D.为23小时56分4秒
8、在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速度是( )
A.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A、B、C、D
B.各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自大到小依次是C、D、B、A
C.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大,C最小
D.B、C、D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B最小,C最大,A无角速度和线速度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各图表示正确的是(  )
2、发射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线速度密切相关,据此分析下列各地最有利卫星发射的是
A、拜科努尔(46°N) B、肯尼迪(28°N′)
C、酒泉(40oN) D、库鲁(5oN)
3、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最吻合的地点是
A、90°E,90°N B、30°W,60°N
C、120°E,1°S D、180°W,37°S
4、运行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表面相对应的点相比(    )
A.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大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D.线速度相同,角速度不同
5、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B.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东向西自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地球自转的周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天
D.在地球不同纬度的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同,自转线速度不同
6、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任何地点都一样 B.南北纬60度处角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D.两极点只有角速度,无线速度。
7、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C.地球自转 D.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8、一艘海轮自洛杉矶向西驶向上海,船上的乘客看到的昼夜交替周期是( )。
A、24小时 B、23小时56分4秒
C、大于一个太阳日 D、小于一个太阳日
9、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上昼夜温差不大的原因有( )。
A、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短
B、日地距离较长
C、地球内部不断有热能传向地表
D、月球在夜晚给地球光热
二、判断对错
10、除南北两极外,地球表面各地的角速度处处相等。( )
11、地球表面的线速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同一纬度的地点,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大。( )
12、地球不自转就没有昼夜现象。( )
参考答案
预习内容
西 东 23 56 4 线速度 角速度 自转 太阳日
当堂检测
一、填空题
1、地轴 西 东 逆 23 56 4 2、15°/小时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670千米/小时 3、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地球时刻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 4、晨昏线 垂直 自东向西
二、单项选择题
5、D 6、D 7、B 8、D
课后练习与提高
1、B 2、D 3、C 4、A 5、A 6、C 7、D 8、C 9、A 10、√ 11、√ 12、×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地理 编写人:祝维荣 审稿人 胡玉芹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更替
一、教材分析:见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通过动画演示,能归纳并且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了解天文四季与传统四季的区别
了解全球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三、教学重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四、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图例分析,自主归纳
六、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课前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课本插图、投影仪等,给学生分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提问考查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讲述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基础知识、计算及应用,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五带的划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黄赤交角的变化对直射点回归范围以及极昼极夜范围的影响
㈠、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动画演示】【提示:通过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晨昏线的移动过程】学生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填写在学案上】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并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并且越往南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二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并且越往北夜越长昼越短,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夜最短,昼最长,并且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拓展1:】直射点直射某地时,某地的昼最长说法是否正确?
【拓展2:】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夜状况?
【拓展3:】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中,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昼长是怎样变化的?从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补充】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技巧:
白天的一半为12时,晚上的一半为24时或0时
昼长=(12-日出时间)X2或者(日落时间-12)X2
夜长=(日出时间 - 0)X2或者(24-日落时间)X2
【课堂练习:】见学案
40°N纬线上的某地日出时间为5时,则该地的昼长为多少?夜长呢?
从而得出结论:同一纬线同一天的昼长均相等。
【拓展:】见学案
某地的昼长为16个小时,则该地的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分别为几时?
【练习】P18活动的三个问题:在课本上写出答案读出。
㈡、四季的更替:
1. 四季产生的原因:
前引:由于直射点的回归移动,地球上出现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长、正午太阳高度大,则温度高,反之,温度低,从而形成四季,根据上面的引语,回答下列问题:
夏季:昼夜状况如何?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冬季呢?就全球的温差状况来看的话:四季更替表现最明显的是何地区(低、中、高纬度)?
传统四季与天文四季的区别【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填空】
天文四季:夏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春秋季则是冬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传统四季:我国:立冬、立春、立夏、立秋分别为四季的开始。
西欧: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为四季的开始。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根据P19活动图1-3-12五带的划分,完成学案填空。
五带划分的依据是: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课堂小结 本节的重点是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总结和昼长、夜长、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问题,可以通过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总结四季的更替规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做学案练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十、教学反思 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 临清一中 学科 地理 编写人 祝维荣 审稿人 胡玉芹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更替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动画演示,能归纳并且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 了解天文四季与传统四季的区别
3. 了解全球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二、预习内容
㈠、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 ,
北半球:
北极圈内有 现象;南半球:
, 南极圈内有 现象。
二分时:太阳直射 ,全球 。
冬至日:太阳直射 ,北半球:
,北极圈内有 现象;
南半球: 南极圈内有 现象。
【拓展1】直射点直射某地时,某地的昼最长说法是否正确?原因是什么?
【拓展2】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夜状况?
【拓展3】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中,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昼长是怎样变化的?从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课堂练习:】40°N纬线上的某地日出时间为5时,则该地的昼长为多少?夜长呢?
从而得出结论: 同一纬线同一天的昼长均相等。
【拓展:】见学案
某地的昼长为16个小时,则该地的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分别为几时?
㈡、四季的更替
1.夏季:昼夜状况如何?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冬季呢?就全球的温差状况来看的话:四季更替表现最明显的是何地区(低、中、高纬度)?
2.传统四季与天文四季的区别【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填空】
【思考】根据P19活动图1-3-12五带的划分,完成学案填空。
课内探究学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同一纬度地区一年内随季节而变化,如下图:?
?
2.全球随纬度的变化?
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有极昼;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有极夜。
课后练习与提高
1.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判断下面三地纬度:A ,C ,D 。
图1-13表示6月22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2~3题。
图1-13
2.(基础题)四个地区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
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
C.①④③②
D.②③④①
3.此日,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的有( )
A.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③
4.下列关于我国传统季节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分二至为起点的
B.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是符合地球公转规律的
C.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更能反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D.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是以“四立”为起点的
下图为“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状况”(圆圈为等太阳高度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此刻北京时间是(  )
A.10:00 B.14:00 C.8:40 D.15:20
6.①②两地经度相同,①③两地纬度相同,则此刻的太阳高度(  )
A.①>② B.①=② C.①<③ D.①=③
7.E地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夜平分 B.昼短夜长 C.极夜 D.极昼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更替
课前预习学案参考答案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总结: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并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并且越往南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二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并且越往北夜越长昼越短,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夜最短,昼最长,并且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拓展1】 不正确:如:北半球只有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昼最长。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某地同样在直射北回归线时达到最大。
【拓展2】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的昼长夜短,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拓展3】南半球的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但是是昼长夜短,直射点直射赤道时昼夜等长,过后,昼继续变短夜继续变长,直射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同样推之。
直射点往哪个方向移动,那个半球的昼变长。
【课堂练习】昼长为14 夜长为 10结论:同一纬线同一天的昼长均相等。
【拓展:】日出时间为4时和日落时间为20时
二、四季的更替
1.夏季: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冬季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小,就全球的温差状况来看的话:四季更替表现最明显的地区是中纬度
2.传统四季与天文四季的区别:
天文四季:夏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春秋季则是冬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传统四季:我国:立冬、立春、立夏、立秋分别为四季的开始。
西欧: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为四季的开始。
【思考】五带划分的依据是: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课后练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1. 0° 66°34′S 90°N 2. B 3. C 4. D 5.D 6.A 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