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经典课文学考点
课时2
教材课外补充篇目:
《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2019湖北黄冈改编)
谢 冕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
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身上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身上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身上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圈点批注读文本】
读懂
1. 用横线画出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2. 第③段加线句子论证了什么观点?
读细
3.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运用论证方法的句子。
4. 用【 】圈出能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
证明“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
读透
5. 第④段加线句子提醒我们在“读书”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6.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读书”时一定要有选择,要读好书,读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的书。
1. (原创)从选文来看,作者认为读书都有哪些好处?
【统编其他设问】
(九上《怀疑与学问》“思考探究”)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①增广知识,能让人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获得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②感化与陶冶精神。
考点“面对面”辅导
考点
1
信息提取与概括(12年3考)
【中考设问】
①(2016河北15题)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首段信息提取)
②(2016河北16题)从选文内容看,埃森娜为什么要放弃社交媒体?(全文信息提取)
③(2015河北15题)从选文来看,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有哪些?(某一段信息提取)
【方法总结】河北中考对于此类考点的考查,一般而言答案是可以直接从原文中圈出来的,所以考生作答此类题首先要分析题干要求,看是针对全文还是某一段落,从而确定作答区域。其次是把握论点,筛选主要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点:①全文范围:找文章中与题干要求相关的语句,明确中心论点。再紧抓每段的第一句话或段尾总结性的语句,找到分论点。还要注意表关系、总结性的关键词,如“因为”“所以”“总而言之”“一般来说”等;②段落范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找到题干要求的段落范围,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段落分层,筛选出需要的内容。
2. (改编)选文第①段中,“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丧失的是什么?
【统编其他设问】
(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考探究”节选)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中考设问】
(2014河北15题)选文第⑦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什么?(解释“冷板凳”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除了现实世界之外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
考点
2
词句理解(2014.15)
【方法总结】作答词语含义类题,必须紧扣语境(加着重号词语的上下文)。具体方法如下:
(1)找到加着重号的词语,分析该词语的本义。
(2)然后揣摩该词所在的语境,联系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分析其语境义。
(3)最后将本义和语境义相结合,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此外,词语指代类试题也是中考常考考点,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在文中找准题目考查的代词。
(2)大致确定代词指代的范围。即在对文章整体内容感知的基础上,基本确定代词指代的内容是在本段还是涉及其他段落。
注意:一般来说,“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些”“某类”是不定指。
(3)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①概括答案时,如果指代涉及的范围较小,可直接摘取文中的词语或句子。②如果指代涉及的范围较大,则需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语言要简洁、通顺。
(4)最后,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合理。
3. (原创)请简要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身上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身上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身上学得道德的执著。
该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罗列了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的事例,使论证更具气势。
考点
3
词句赏析(12年2考)
【统编其他设问】
①(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积累拓展”节选)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②(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思考探究”)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中考设问】
①(2014河北16题)选文第⑧段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反问)
②(2008河北17题)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反复)
【方法总结】河北议论文阅读的词句赏析题,大都是从修辞角度进行考查的,可依据修辞手法的作用,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即可。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从句子的内容上分析。首先,分析句子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其次,分析句子是否使用修辞;再次,看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是否含有修饰、限定的成分;最后,综合以上几点进行赏析。
(2)从句子的结构上分析。①如果句子处于文章开头,则要从总领全文、提出中心论点的角度分析;②如果句子处于中间段落,则要看句子是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是否对上文有总结、对下文有引出作用;③如果句子处于文末,则要分析句子是否与全文的中心论点有呼应关系,是否 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4. (改编)第③段首句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概括了读书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
【方法总结】分析文段作用,首先看题干要求,如果要求答作用,则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如果题干要求从内容或从结构角度答,则按要求回答即可;如果题干问段落能否删去,则先需表明态度(一般不能删),接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即可。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与内容的作用也不同,如下:
考点
4
文段作用(备考推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结构方面
内容方面
开头段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①开头通过写……事例,提出……的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②开头引用名言,引出……的论点。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奇闻趣事),提出……的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中间段
承上启下
要结合具体段落内容分析,看其与前后文的关系,及其与文章中心论点的关系,据此总结出中间段存在的必要性即为作用。
结尾段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论点
①深化中心论点。②发出……的号召,希望人们……。③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④提出问题,引人深思,启发人们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5. (改编)请为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呼应开头的结尾。
示例: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考点
5
补写语句(备考推荐)
【方法总结】作答此类题,一要注意所补写内容与作者观点、题干要求的相关性与一致性;二要注意补写内容的合理性。解答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明确补写内容的位置,思考其特点及作用。
(2)研究补写方向,看题干是要求补写结论句还是观点句。一般而言,所补写的内容是对该段观点的总结或陈述,要能概括该段的主要内容。
(3)研究上下文的文段风格,如修辞、表达方式、句型、句式等特征,保证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下文连贯、通顺。
6. (原创)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读书的认识。
示例:读书能让人觉得幸福,它除了能增加知识、感化与陶冶精神外,还可以让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待人接物都有大格局。尽管平时的学习负担重,但我们也要记着多读一些经典作品。
考点
6
谈认识、谈看法
【中考设问】
①(2009河北18题)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情况,谈认识)
②(2008河北18题)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看法)
【方法总结】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本文的观点和论证思路,尤其是作者对文中涉及的每一个话题的态度和倾向都要清楚。其次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内化这些观点,并体现自己的看法。此考点主要有以下两种题型:
题型1:谈看法。作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所给选文的主要观点,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把它们迁移到选文中来。此类题目往往不是结合文章内容谈,就是结合实际回答,在作答前要准确审题。
题型2:谈认识。作答此类题,既要围绕阅读材料,又要结合实际生活谈自己的感悟。切忌绕开阅读材料,不切实际地空谈认识。答案组织上要采用总分结构。谈感受是在了解了作者的观点后,从自己的心理变化去谈;谈启示则从这个观点给自己以后的为人处事方面所带来的启发去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