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形状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数学中的另一分支——几何。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对几何的学习应该遵循“立体”—“平面”—“立体”的过程。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立体图形,再通过描立体图形的表面能够识别简单的平面图形。
本单元教材安排分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研究的重点落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累对几何体的经验。从外形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进行识别,对于上述几何体的认识只是初步的。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分一分”会根据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等)进行分类。本节课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几何体的形状以及其他特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从外形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进行识别。
此外,由于一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几何体,生活经验相对匮乏往往容易将圆、球和圆柱体三者概念混淆在一起。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能够区分圆柱体、球和圆。
教学目标:
通过触摸、滚动等操作行为识别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能通过滚动等操作行为区分平面和曲面。
提高观察能力,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4、初步形成简单几何形状的表象,建立所学几何图形与实物形状的可逆联想。
教学重点: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的识别。
教学难点:
圆柱体、球和圆的区分。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
引入:现在桌子上都放着一个篮子,篮子里有一些积木,你们能发现这些学具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颜色、大小、形状不同。
揭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形状,(板书课题:物体的形状)
【策略说明:通过观察实物作为引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二、 操作感知
1、分一分
提问:现在有个小任务,你能从篮子里把形状不同的物体分别拿出一个并把它们放在桌上吗?
小组分类(2)汇报交流
评价:你们观察地真仔细,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真棒!
揭示概念
提问:谁知道在数学中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叫什么名字吗?
(板书:出示各种图形图片和名称)
3、说出下列物体各是什么形状
举例: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物体,比如说字典(长方体)。谁能再来说一说?
(1)笔 筒( )(2)魔 方( )
(3)铅笔盒( )(4)可乐罐( )
(5)篮 球( )(6)骰 子( )
【策略说明:新知识的学习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续。通过分一分,认一认,使学生初步了解4种几何体的名称,并能正确辩认这些图形。借助实物、模型认识立体图形,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
三、体验特征
1、搭一搭:感受球是会滚动的(播放音乐)
过渡:刚刚通过学习知道了物体的名称,你们现在想不想自己搭一搭?
(1)同桌合作(2)展示交流
提问:为什么没有同学愿意把球放在其他积木下面?
预设:因为球会滚动。
追问:为什么会滚呢?
预设:因为它的表面不平,是曲的。
评价:怪不得前面分一分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在捡球,原来呀,不是我们小朋友管不好小球,而是小球太调皮了,它们会“滚”!
2、摸一摸:了解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提问:那正方体和长方体它们会滚动吗?为什么?
预设:不会滚,因为它们的面是平的。
评价:同学们学的真棒!已经知道了这些物体的特点了。
活动:请一个同学上来摸一摸曲面和平面(示范怎么摸),随后全班体验。
提问:除了球,这里还有会滚动的物体吗?(圆柱体)
过渡:我们知道因为物体的面是曲的才会滚,那么圆柱体的曲面在哪里呢?
触摸:先请一人上来找一找曲面,后全班体验。
3、探一探:归纳各种图形的特征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睁大眼睛观察:“顽皮的小球”在滚动时的方向是怎样的?(教师边说边示范)
学生体验(2)汇报交流
过渡:原来小球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那圆柱体滚动的方向又是怎么样的?(教师边说边示范)
(1)学生体验(2)汇报交流
小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球是朝任意方向滚动,圆柱体是朝一个方向滚动。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球-可以随意滚动”,哪些物体是“圆柱体——朝一个方向滚动”?
预设:足球、篮球;车轮。
评价:小朋友们都能举例出生活中的球和圆柱体,太厉害了!
完成:数学书P49 第二大题。
【策略说明:通过动手操作初步积累对几何体的经验。从外形上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进行初步的识别。通过对实物的探索、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体的滚动与表面之间的关系,继而认识和区分平面和曲面。】
5、游戏:摸一摸(机动)
(1)请台下同学说出物体的名称,台上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6、完成书上P50练习(机动)
【策略说明:二期课改教材关注“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基于此,设计时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通过多次操作、观察、实践等各种学习活动,进一步感知4种几何体的特征。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主意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四个物体的形状和名称。
(2)正方体和长方体不能滚动,球和圆柱体可以滚动。
(3)圆柱体朝一个方向滚动,球可以朝任何方向滚动。
五、课堂练习
练习册P62
板书设计:
物体的形状
长方体 不能滚动
正方体 不能滚动
圆柱体 朝一个方向滚动
球 朝任何方向滚动
设计意图:
一、结合实情,丰富课堂资源
因为球会滚动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孩子管不好球而掉到地上,于是我便顺应这一客观情况,请学生通过“球怎么会掉地上的?”“原来球很调皮,会滚动呢!”“请杯子来帮你管好球吧!”“试试球在杯子里是怎么滚动?”等思考或操作活动,把成为小学生才一个多月、刚过准备期的孩子管不好学具的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的课堂生产资源来充分利用。
二、结合特点,使概念具象化
一年级的孩子好动、坐不住、对周围充满好奇,同时认知水平还需要依靠实物来感知。结合上述特点以及儿童的发展规律,这节课我是想让学生从“玩”积木的过程中积累一些经验,使一些概念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譬如在搭一搭这个环节,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球是会滚动的,因此在搭积木时不会考虑把球放在其他积木底下。这时的学生处于第一种境界“知其然”,利用这点老师顺势追问:“为什么会滚呢?”通过一开始的“分一分”和“搭一搭”学生都已经直观的观察并接触过球,从视觉、触觉两方面也都已经体验到球的表面是曲的,自然而然会将球的表面是曲的和球会滚联系在一起。这时再由教师将“球的表面是曲的”深化为“曲面”,逐渐将具象的描述变为半抽象的概念。随后通过“摸一摸”进一步感受曲面和平面的区别,将概念建立牢固。
三、结合科技,感悟几何之美
本节课需要操作的活动比较多,对刚过准备期的孩子来说能放能收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课堂上怎么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这些成果呢?不同于以往的纸质作业,积木在搬运的过程中很容易掉落,投影仪也呈现不出立体的效果。
起初我先试用手机拍照,利用投影仪投影手机上的照片。虽然不用搬运积木,立体效果也有了,但由于手机屏幕的限制图片无法放大。同时两个电子产品放在一起会反光导致后排同学看不清。
于是我想到了网络,把拍摄好的照片传输到电脑版的微信上,终于实现了图片放大并解决了屏幕反光问题。同学们看到伙伴们的作品也十分兴奋,不仅在猜搭的是什么?还在猜作者是谁?由此我又进一步调整,在拍摄时连人带作品一起拍进去。并请“小小建筑师”和其他同学分享一下他搭的什么?在介绍的过程中设计者收获的是一份自信,而伙伴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又一次感受到了几何之美。
日 期2018.10.1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