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思
考点
1、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2、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对应关系。
3、理解本文喻证法和对比法相结合的论证特点
疏
疏,奏议的一种,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包括奏、议、疏、表、对策。
本文形式为应用文(疏);內容为议论文
作家作品知识
魏征,唐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以敢于直谏著称于史,史称“诤臣”
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著作有《隋书》绪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群书治要》
以铜为镜,
正衣冠;
以古为镜,
知兴替;
以人为镜,
明得失。
魏征没,
朕亡一镜矣
写作背景
唐太宗跟随其父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研读第一段: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统领着高至上天般的险峻,就应该长保无边的美德。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求木长 固根本
欲流远 浚泉源
源不深 望流远
根不固 求木长
思国安 积德义
德不厚 思国安
臣知不可,而况明哲
人君当重 居大
不念安危 奢俭
亦
伐根 求 木茂
塞源 欲 流长
段意
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从设喻入手正面设喻,然后从反面设喻,加重强调意味。
通过正反设喻明确作者的本意,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即积其德义。
第二段:
所有的国君,承受上天(赋予的)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的人。即使(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用威风怒气来吓唬(百姓),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他们可以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段意
论证古代帝王殷忧道著,功成德衰之故。
思考:
1、本段中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段总结历史经验,简要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
接着从取守天下的不同心态上进行论证,说明是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阐明其“民本”思想。
研读第三段: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自足来克制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河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欢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地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享受安逸的生活,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以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要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老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
段意
论述君人者弘德保功的十种方法。
讲读第三段
解决问题:
十思
见可欲
将有作
戒奢侈
念高危
惧满盈
戒骄傲
乐盘游
忧懈怠
戒纵欲
虑壅蔽
惧谗邪
戒轻人言
恩所加
罚所及
戒赏罚不公
结果
垂拱而治
不必劳神苦思
思
人君当思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一、顾本思源(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积其德义
二、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引出警告
反面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三、提出十思
正面
文武争驰
垂拱而治
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如:在第一段中,“固本”与“伐根”,“浚源”与“塞源”,“积其德义”与“德不厚”,国家安定与不安定等,就是正反对举;又如第二段中,“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取之易”与“守之难”,“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吴越为一体”与“骨肉为行路”,“载舟”与“覆舟”等,也是正反对举。
这些正反对举,构成一系列对比关系,使是非、得失相得益彰,因而本文的说理显得非常透彻、鲜明。
比喻论证。如: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喻证明晓、寓理醒豁(或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
修辞手法·比喻
用树木繁茂须固其根本、水流远长须浚其泉源来比喻国君要想国家安定就必须积其德义;
用伐根以求树茂、塞源以求流长来比喻国君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求国家长治久安之荒谬;
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民众能安国也能覆国;
用“江海下百川”比喻人君须谦和虚心。
这些比喻,都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从而使文章的说理显得生动可感。
修辞手法·排比
整个第三段,除了最后四句外,都由排比句组成。在第一、第二段中,也有不少排比句。
大量采用排比句,使文章句式显得整齐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修辞手法·对偶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
这些对偶句,语义相反相成,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对偶句与排比句的连用,造成了全文语言骈散相间、朗朗上口的特点。
修辞手法·借代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借代帝位
成語
1纵情傲物:任性傲慢地待人。
2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喻事情危险。
3鸣琴垂拱:言无为而治。
4松乔之寿:指人享有高寿。
5谦冲自牧:谦虛冲和,來修养自己的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