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
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辽朝——契丹族
2 ·西夏——党项族
3 ·金朝——女真族
4 ·元朝——蒙古族
(916-—125)
(1115-—234)
(1038—1227)
(1271—1368)
一、辽与西夏
耶律阿保机
民族:
人物:
时间:
都城:
契丹族(鲜卑)
耶律阿保机
916年
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国号:
辽(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
制度:
南北面官制
1、辽
作用:
材料:辽的疆域辽阔,号称幅员万里,居民成分有突厥诸族、女真人及汉人等,为了治理好国家,创立了南、北面官制度。辽建国后,按照“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账、部族、属国之事。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促进了契丹政权的封建化。
材料反映的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辽朝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辽朝皇帝都要到各地进行巡视和从事渔猎活动。所谓“捺钵”就是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皇帝在捺钵中与北、南面大臣会议国事。捺钵成为政治活动的中心。捺钵成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辽朝借此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四时捺钵[nà bō]:
契丹帐
苏颂
马牛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民族:
人物:
时间:
都城:
国号:
党项族(羌人)
元昊
1038年
兴庆(今宁夏银川)
夏
发源地:
今陕北、宁夏一带
制度:
模仿北宋(汉式官称、本民族官司称)
一、辽与西夏
2、西夏
西夏货币
西夏文
二、金朝入主中原
民族:
人物:
时间:
都城:
国号:
发源地:
制度: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会宁府—中都
金
黑龙江流域,长白山一带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1115年
完颜阿骨打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猛安谋克制:
(1)内容:凡女真民户,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迁入中原后,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丁出征。
(2)特点:
(3)效果:
兵民合一
材料一:《金史·兵志》记载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后来演变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材料二: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金国建立的前一年(1114年),金太祖始定制以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其成员平时在部落内仍从事狩猎、捕鱼劳动,只是一遇战争,青壮年才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
阅读材料,回答猛安谋克制内容、特点和作用。
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
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猛安谋克移入中原,初则习于晏yàn安,继则困于饥乏……及蒙古兵一起,金兵遇之,每战辄败……
——《廿二史札记》卷二八
入主中原后,金把大量猛安谋克从东北移入中原,名为屯田军。其入居中原后,多习汉语、衣汉服,效仿汉族生活、享乐习惯,尚武精神逐渐沦丧。同时不能适应生产方式的转变,惟酒是务,竟有一家百口,垅无一苗者。猛安谋克户贫困化以及相关的积弱现象,成为金朝难以根除的一大痼【gù】疾。
“以牛车千乘押虏北还,其间万里,泪声潸然,不绝于野。”
材料:“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
--《宋史》卷23《钦宗纪》
《靖康稗史笺证》:“ 自古亡国之耻辱,未有如赵宋者 ”。
1127年
金朝鼎盛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_________”,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金世宗,完颜阿骨打之孙,金朝第5位皇帝。在位期间停止侵宋战争,励精图治,使国库充盈;停止厉行汉化,推行温和的“女真为本”的民族政策。他的统治被称为“大定之治” ,他自己被称为“小尧舜”。
大定之治
三、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上的民族”。
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蒙古秘史》
辽国灭亡西迁后,蒙古族成为北部草原的主人。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
在我的力量还不足的时候,我就得忍让,违心的忍让!
我一旦得到贤士和能人,就让他们紧随我,不让远去。
打仗时,我若是率众脱逃,你们可以砍断我的双腿;战胜时,我若是把战利品揣进私囊,你们可以斩断我的手指。
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
起于灾难而终于卓越,除了耶稣,恐怕再难有人与成吉思汗匹敌。
------《哈伯斯杂志》
蒙古汗国
俄罗斯
西亚
印度河流域
西夏
金
我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
成吉思汗西征:
难
河
鄂
嫩
河
大翰耳朵
温都尔汗西南
蒙
古
夏
西
辽
西
蒙古军进攻金、西辽、
西夏、大理路线
元军进攻南宋路线
江
龙
黑
斡
中兴
大
理
银川
黄
金
南
宋
长
江
南京
开封
江
蔡州
河
襄阳
大
海
南
厓山
海
杭州
东
临安
中都
北京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必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
——《金史· 哀宗本纪》
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元世祖忽必烈
(1215年-1294年)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注:"大元"的国号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宋室南迁,1279年,南宋流亡朝廷在崖山败亡。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8岁的宋末帝的赵昺( bǐng )跳海而死,从而死者50余万人。
文天祥1278年兵败被俘后,关押大都近四年,威武不屈,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他严词拒绝,从容就义,年仅47岁。
体现了誓死不降的民族节气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蒙古帝国(1206~1635),是一个历史上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为原大蒙古国的延伸,也是历史上世界最大的帝国与国家之一。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一说44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贝加尔湖(一说达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含盖了当时疆域内1亿的人口。
四大汗国
蒙古汗国经过三次西征,占领了自中亚至黑海东岸的广大地区,成吉思汗把新占领区分封给他的3个儿子作为世袭领地。长子术赤封于钦察,称钦察汗国。术赤早死,该国归其子拔都;二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和畏兀儿故地,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称窝阔台汗国。第三次西征后,蒙哥又将新占地区封给 旭烈兀,称伊利汗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汗国。
它们同蒙古汗国乃至后来的元朝一直保持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因此形成了历史上空前辽阔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在元朝中期以前,元与各汗国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是由于它只是军事征服下的联合体,缺乏共同的经济、文化基础,各国建立之后,独立发展,因此很快成为几个不相统属的国家。
①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②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它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
④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国内和对外交通的发展。
⑤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
行政
监察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1、中央官制
元朝的统治
其他地区,除了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之外,10个行省,由中书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执政。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2、地方:行省制
材料1:元朝的行省实际上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根据材料,归纳行省的特点。
材料2: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权力较大,
但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
武夷山
南 岭
唐 朝
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
山川形便
材料3:
根据材料,归纳行省的特点。
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
犬牙交错
南 岭
有利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
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3、边疆治理
阅读教材P58页“历史纵横”,指出元朝对边疆的管理与前代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驿道: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②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③急递铺:元代官方邮递系统,负责传递文书。◎元代急递铺令牌4、驿传制度
5、大统一格局下的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回回
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包括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南部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
5、大统一格局下的民族关系
元朝建立后,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和维护蒙古人对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指蒙古各部落。第二等,色目人,包括中亚、西夏、回回等。第三等,汉人,指金朝统治区内的汉、契丹、女真等。第四等,南人指南宋统治区汉人和西南各族。四等人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享有不同的权利。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利用民族矛盾及制造等级差别来达到统治全国的目的。
元朝的“四等人制”政策体现在元朝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元朝的统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由于元朝统治者采取不公正的民族等级制度,不仅在心理上对广大人民是一种灾难,而且使多数人对于元朝的统治心生厌恶,使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动荡,并最终造成元朝末期各民族起义不断发生,元朝就此消亡。
其次,元朝的“四等人制”政策虽然给民族关系带来不利影响,但是其在维护元朝的大一统方面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最后,蒙古族统治者的游牧文明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互相碰撞、互相吸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
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他们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个制度呢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