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08 11:2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简介。本课为第一课时.是所学过的“物质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通过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意识。
3.通过学习,树立化学服务与生活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
【学情分析】
1、已有的知识:
(1)知道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红磷,硫,铁丝等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3)生活中关于燃烧的常识。
2、欠缺的知识:
(1)“着火点”概念不知道
(2)知道灭火的方法,但不知道原理
(3)
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略显薄弱;
【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课内容难度不大,贴近生活,初三学生的探究欲望强烈,所以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知识变得鲜活,课堂充满生气。以引导实验探究法为主,辅助以情景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指导】
结合上述教法选择,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探究学习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
4、比较、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一个极具观赏性的魔术:魔棒点灯(用玻璃棒沾取少量的浓H2SO4然后迅速沾少量的高锰酸钾与酒精灯接触)。
【引入新课】酒精灯能够燃烧是由于满足了燃烧所需的条件,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察实验现象,猜想实验原理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走进课堂。
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师】:请同学结合生活学习中例子,推测燃烧所需条件。
提示:做饭时锅具为什么不燃烧?纸放在桌子上为什么不燃烧?燃烧的小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为什么立即熄灭?
【教师】化学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学科呢?
实验。
请同学们同学们用化学的方法,动手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
展示实验物品:酒精灯、石块、木条、烧杯、玻璃棒、火柴、木炭。
【教师】请同学们说出你的实验现象,通过此现象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假设燃烧所需的条件。
学生分析后提出假设:
假设1.需要可燃物;
假设2.可燃物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
假设3.可燃物温度必须要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交流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给出的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讨论交流,提出实验的可行性方案,并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
【分组实验】
有的学生通过燃烧小石头和纸片,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这一假设;有的通过比较燃烧木炭和纸片所需时间长短,证明了温度需达到着火点这一假设;还有同学用烧杯将燃着的蜡烛扣住使其熄灭验证了燃烧需要氧气的假设。
常见物品的选择,简便易行的操作,拉近了生活与化学的距离,学生“想伸手”、“勇尝试”,每个同学都积极地融入到了探究中来。
经过分组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这一知识逐一理解。
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实验技能得以提高。
掌握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群策群力,探寻灭火的奥秘:
【过渡】图片展示火灾现场,学生明白了燃烧不仅会给人类带来幸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情景模拟】
“最机智的消防员”
出示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无情的火灾场面,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贡献大。
再看哪位消防员的科学素养最高,不仅能灭火,还能分析出自己灭火的原理。
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尽快想出办法参与现场灭火。
成功灭火后思考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总结出,用水浇灭或吹灭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湿抹布盖灭,是隔绝了氧气;叫剪刀剪去烛芯,是清除了可燃物。燃烧得以制止是由于破坏了燃烧的条件。
认识了事物的两面性,同时很自然地联想到灭火。
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各种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
小比拼,增强了趣味性,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竞争意识增强。
认识到了燃烧与灭火的关系,
把握知识间联系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通过现象看本质的严谨的思维方法。
(五)习题演练 ,应用拓展,服务生活
选取人们在日常生活易遇到的火情,分析灭火方法,检测所学知识。
(1)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
(3)建筑物起火时,消防员用水扑灭。
2.用图片展示遇到火灾时的几种自救方法。学生学会灭火自救常识,防患于未然。
回忆本节课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检测所学知识。
了解、记忆火灾自救方法。
贴近生活的场景,学生感受到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课后小结】
看图片,补充条件,使“火三角”建构起来,再用合适的方法将其消灭。
学生梳理温固本节课重点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巩固记忆,梳理知识。
【课堂延伸

演示趣味小实验,“烧不坏的手帕”,留给学生无限遐想,布置作业,查询资料探索手帕烧不坏的奥秘,
观察实验,带着好奇与疑问,思索奥秘,搜集信息。
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方法:
1、要有可燃物;
1、隔离可燃物;
2、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温度要达到可燃
物的着火点。
3、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我认真的进行了反思。在这堂课程中,我坚持“已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快乐学习。
“魔棒点灯”“水中生火”“烧不坏的手帕”小实验的引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化学的学科特点,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中的“美”.创新改进演示实验,做到“绿色化”,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了以小组进行实验探究的教学手段,既突破了难点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每一位同学都融入到了课堂中,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并对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由于本节课的实验较多,占用的时间较长.导致习题练的少.
但我认为实验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更易接受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