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金属材料》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展示了人类对金属材料的发现与使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一些常见金属的特征与物理性质,并由此进一步阐述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间的联系;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的是人类对金属材料的研究成果——合金。包括:什么是合金、常见的合金及性能、用途等。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认识金属材料以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学情分析
对初三学生而言,九年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使他们对金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与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学生们通过前七个单元知识的学习,也具有了一定的化学技能和学习能力。基于此,本课的学习任务对学生们来说难度不大。教师在把握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探究欲强等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点拔,学生们会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目标分析
基于《课程标准》中相关知识目标要求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立:
教学目标: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了解金属的性质与用途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常见合金的性能与用途。
2.通过对金属材料的分析研究,使学生感受分类、归纳是一
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维方法,使之在今后逐渐成为一种化学素养。
3.通过对我国古代金属制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图表和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通过性质与用途分析,使学生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四、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节课中金属材料部分的教学,围绕金属的共性与个性、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采用比较、归纳的教学方法;合金部分,按照“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探究、讨论。
这一策略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的优势与弱点,即他们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但系统性、条理性均有欠缺。因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对金属、合金知识的归纳,以弥补这一欠缺,让学生感受对比、分类、归纳等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实物展示,比较归纳
3.讨论交流,形成观念
4.探究活动,获得认识
5.谈古论今,开拓视野
6.巩固新知,整合提升
具体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图片展示:1.
南京长江大桥耗用6.65万吨钢材,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
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2.
东轻公司的铝合金产品为“天宫二号”强筋壮骨
设计意图:分别从交通、航天科技两方面(南京长江大桥和天宫二号的图片)的金属材料入手,让同学们感受到金属材料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金属材料是一个贴近生活而又充满神奇的领域,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去探索发现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实物展示,比较归纳
活动一:各学生小组分组展示收集的金属及金属制品的实物,老师也展示准备的一些物品:铜导线、硬币、纪念章、钥匙、饭盒、汤匙、水杯、银手镯等。各小组的同学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并结合教材的知识(如表8-1),将本小组收集的金属和老师提供的物品一起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达成对金属的共性(导电、导热、延展、弯曲、光泽)及个性(颜色、状态、密度大小、熔点高低、导电能力强弱、利用早晚的历史顺序、年产量高低、硬度大小等)的系统归纳。即避免对细碎的知识点过多的讲授,又让学生感受了分类、归纳在学习过程中的很重要作用。
环节三:讨论交流,形成观念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教材表8-1中的数据,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完成教材的“讨论”中的4个讨论题。
通过这组问题的讨论,给学生建立起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联,并形成物质与用途的观念:即“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反之,物质的用途也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纯金做硬币,你认为可行吗?引导学生从价格、价值、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加以讨论。即深化了对物质与用途的观念的理解,又拓宽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环节四:讨论探究,获得认识
对于合金九年级的学生从名称和感观上都不陌生,可是从合金的定义和性能上却又是知之甚少。所以,在此我设置一组问题作为导入,引出合金的教学内容。同时,我又展示了几种不同的金属与合金实物,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差异(让学生亲自比较它们的光泽、重量、硬度等),同时完成教材上的“讨论”。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还利用了他们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使得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首先,阅读教材的第一段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我们目前使用的金属材料都是纯金属吗?
问题二:你知道什么是合金吗?
问题三:金属与合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第二,用我准备的金属和合金,结合实验8-1进行实验。
第三,根据教材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以上的讨论探究,引出了合金的定义,知道了生铁和钢、钛和钛合金等常见的合金,感受到了合金与成分金属的差异。
这一过程中,学生有自主学习、有合作讨论学习、有探究式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体现出化学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环节五:谈古论今,开拓视野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对金属材料和合金的兴趣渐浓。为了使学生们的兴趣更浓,我播放两段视频:马踏飞燕、神奇的合金。以此向学生们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以及科技发展将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未来。即凝聚了爱国主义情感又增添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环节六:巩固新知,整合提升
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该环节以引导学生总结收获为主,通过这种方式,反馈学生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课后作业。最后,通过一个小视频,引发学生对金属材料使用的思考——家庭厨房中使用的钢丝球能不能用来擦铁锅、铝盆、不锈钢制品?
这个设计的意图是引发学生的思考:化学改变了生活,生活是不是可以“改变”化学呢?
六、板书设计
课题1
金属材料
(导电、导热、延展、弯曲、光泽)
共性
颜色
︱
状态
金属的性能与使用
——几种重要的金属
——
个性
硬度
(铁、铜、铝、金、银)
熔点
↓
导电性
合金——组成、特性
↓
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美好前景
七、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金属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从引课开始,围绕对具体物质的分析,引导学生应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完成金属的性质及用途的学习。即学习了知识又领悟了方法;
2.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启迪学生的心智,解决金属与合金的区别与联系。
3.
最后通过视频创设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整节课的设计围绕社会与生活这一主线,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感受化学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