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朱自清
(1898.11.22——1948.8.12)
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著名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毛主席曾高度赞扬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
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作品集: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和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
《威尼斯》《荷塘月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朗读课文,注意字词。
2、理清文章脉络。
整体把握:
所谓“文眼”,顾名思
义,也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
或主要情感的句子。“立片
言以居要”,一锤定音,定
下文章的抒情基调。
文章“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公然背叛了革命,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朱自清先生处于彷徨与苦闷之中。文中所说的“颇不安宁”,就是他既想“超然”又欲“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是他对时局的忧虑与个人处境的苦闷。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
(朱自清)?
荷塘月色
第四段:月下荷塘
合作探究:
方法:讨论法
提示:关注描写对象的特点及写景顺序
关注艺术手法的使用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
月下荷塘
荷 叶荷 花荷 香荷 波
静
态
动
态
描写角度 层次感 意境美 修辞美
学习鉴赏:
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方法:批注法
提示:对文中精彩的词语、句子,
做一些圈点批注。
荷塘月色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若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月光
月影
光影似曲
色彩美 幻觉美 语言美 形态美
学习鉴赏:
第六段:荷塘的四周
方法:质疑法
提示:对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划出来
进行交流。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近
远
近
静
动
荷塘四周
荷塘月色
思考:作者联想江南采莲风俗有何用意?
合作探究:
《采莲赋》
《西洲曲》
俊男靓女
脉脉传情
小船艳歌
热闹风流
青年女子
思念情人
眷念不能
情如水清
月光下荷塘幽雅宁静
热、动
冷、静
强烈对比
内心矛盾
衬托
1、不满现实 超脱现实
2、表达愤懑之情
主题思想
写作特点
1、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2、用词准确 典雅生动
3、运用修辞 形象优美
有人评论:(作者)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你同意吗?为什么?
合作探究:
以《雨中校园》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
课堂小练笔